词条 | 林志达 |
释义 | 林之达教授,主要从事宣传学、心理学、传播学和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发表论文140多篇,译文13篇,出版专著5部。曾先后获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已结题的国家课题的最终成果为《传播心理学新探》一书。 花了几天时间把林之达老师的《传播心理学新探》看完了,看完之后感觉有点轻松的感觉。其实这都是在补去年的东西,本来去年老师都要去去看的。 为什么会有轻松的感觉呢?主要是书中有两个比较费解的地方。第一部分就是关于对传播心理学的学科界定。到底是用心理学的原理来解释传播现象还是从信息传播的接受现象挖掘心理原理呢?林老师给我们做了解答。第二部分就是书中的最后一部分,他提出了一个“心理能”的概念。心理上的“能”和物理上的“能”具有相似之处也有区别。他说心理能其实也要外化成人们的行为,他还对外化行为的规律做了四点总结(详见书本)。但是他讲心理能的篇幅也不是很过,只有最后一张,而且在这个问题上讲的不是特别的全面和输入,我估计也可能是“心里能”也是个全新的概念,所以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书本上还用到了一个重要的公式——施拉姆的选择的或然率。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程度。这个公式在书中的很多章节都有用到,虽然没有提到。但是人们的心理系统在对传播媒体的选择、新闻信息、广告信息、图书信息和人际传播的信息选择是都会以选择的或然率作为一个参考标准。只不过这个过滤的过程是人们的内心活动,做出的选择就是心理筛选的外化。 林之达老师在讲述人们认知结构的时候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模。模也就是模型和框架(我的理解)。外来的信息要传达给人们时,首先人们的认识结构中要有以传达信息相对应的一个模。如果人们先建立的模和信息相符,相信的传达过程就通畅不会产生误解。如果对不上号,就会产生错误。这个译码错误有点相像! 本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所举的例子中关于春秋战国时的例子特别的多!既有我们熟悉的“围魏救赵”,也有一些大家不太熟悉的典故。举春秋战国的例子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春秋战国时战争频繁,争辩和说服的事情发生比较多;二是作者多这些案例有较深的研究,至少是对这些典故相当熟悉。 书中还提到人们的其他心理构成会影响信息的选择。比如:情感、道德、性格、能力、气质。在讲得气质中,还提到到了希波克拉特四种典型的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他认为虽然这种气质类型的划分不是很准确,但是还是可以做为一定的参考。 总之,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比较通俗易懂(楚了第一和最后一部分),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以前看些心理学的理论都觉得很难费解和拗口。而且林老师总结出来的很多的心理规律,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我们可以加以利用。这本书是关心传播心理学方便不错的书,值得一看,在这强烈推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