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林逸圣 |
释义 | 基本信息林逸圣(1898—1967) 生于1898年7月14日(清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六)。湖北黄冈人,原名林环海,以字行。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毕业,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工兵科肄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投入学生军,参加革命。民国初年被保送至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赴闽在王永泉部任职。王部解体后,赴广西龙州加入胡宗铎部。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任第七军指挥部少将参谋长,参与南浔线牛行车站、马回岭及龙潭诸役,因战功升任中将师长。 1927年9月宁汉合流后,兼任武汉市公安局局长。12月17日,亲率大队军警在汉口日租界逮捕著名的国民党左派、国共合作时期原湖北省政府教育厅长李汉俊、财政厅长詹大悲,当晚9时许,詹、李即被杀害。1928年4月国民党汉口特别市党部党务指导委员会成立,5月任委员,不久,升任为常务委员兼任新成立的民众训练委员会委员。后率部驻防襄樊,任襄阳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29年蒋桂战争后,赴上海闲居。1935年考入陆军大学特二期。肄业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中将高参。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担负战地视察及督造鄂皖国防工事等任务。1937年8月淞沪会战后,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在省政府西迁恩施期间,积极发展工业,如纺织厂、造纸厂、茶厂、煤矿等,供应军民之需。后以体弱多病为由辞去建设厅长之职,专任省政府委员。1945年日本投降后,担任武汉敌伪物资接受处理委员会特派员,10月任后方勤务总司令部第四区铁道军运指挥部指挥官,驻汉口大智门火车站,指挥与管理平汉铁路南段(汉口至郑州)、粤汉路北段(武昌至株洲)的军运事宜。1948年6月,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第四区铁道军运指挥部和水路军运指挥部武汉军运办公处合并,成立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武汉军运指挥部,任司令官。1946年当选为黄冈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948年任华中“剿匪”总部政委会秘书长。1949年5月武汉解放前夕避居香港,后任台湾“行政院”顾问。 个人履历1918年8月在保定军校违反校规被开除后出任广西陆军讲武堂(堂长金永炎)工兵队(队长萧仁源)少尉助教。 1921年9月讲武堂结束后投奔王永泉,历任第24混成旅(旅长王永泉)、福建陆军第1军(司令官王永泉)中尉副官、上尉连长、少校参谋等职。 1924年3月出任广西讨贼军(总指挥黄绍竑)少校参谋。7月升任定桂讨贼联军(总指挥李宗仁)中校参谋。 1926年3月升任国民革命军第7军(军长李宗仁)第3旅(旅长刘日福)上校参谋长。 1927年2月调升第7军第2师(师长胡宗铎)少将参谋长。9月第2师改称第19军(军长胡宗铎)第1师(师长陶钧),仍任少将参谋长。12月29日调升第18军(军长陶钧)第1师(辖四团)中将师长兼鄂北清乡司令、武汉市公安局局长。 1928年3月第1师改称第56师(辖四团),仍任中将师长兼鄂北清乡司令、武汉市公安局局长。9月第56师改编为第4集团军暂编第4师(师长陶钧)第10旅(辖四团),降任中将旅长。10月所部改称第17师(师长陶钧)第49旅(辖四团),仍任中将旅长。12月所部改编为第16师(师长胡宗铎)第47旅(辖三团),升任中将副师长兼旅长。 1929年1月辞去旅长兼职。4月因随部反蒋被撤职后避居上海。 1934年9月考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深造。 1936年2月6日叙任陆军少将。11月12日获颁国民革命军誓师十周年纪勋章。 1937年8月陆大毕业后派任军事委员会中将高级参谋。 1938年6月4日调任军令部(部长徐永昌)中将高级参谋。 1939年9月18日兼任湖北省政府(兼主席陈诚)委员。 1940年1月15日兼任湖北省政府宜昌行署主任。2月15日兼任建设厅厅长。6月7日辞去行署主任兼职。12月20日兼任驿运管理处处长。 1941年4月29日辞去厅长兼职。7月5日辞去处长兼职。 1945年6月29日免去省府委员兼职。10月1日调任后方勤务总司令部(兼总司令陈诚)第4区铁道军运指挥部中将指挥官。 1946年7月11日获颁忠勤勋章。 1947年11月当选国大代表。 1948年6月所部改组为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总司令郭忏)武汉军运指挥部,改任中将司令官。 1949年2月调任华中剿匪总司令部政务委员会(兼主委白崇禧)秘书长。4月14日改任华中军政长官公署政务委员会(兼主委白崇禧)委员兼秘书长。12月离部避居香港。 1954年4月移居台北。 1967年6月26日在台湾台北病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