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长门 |
释义 | 1 古代中国文化用语长门,汉宫名。长门宫原是馆陶长公主刘嫖所有的私家园林,以长公主情夫董偃的名义献给汉武帝改建成的,用作皇帝去往祭祀先祖时休息的地方。后来刘嫖的女儿陈皇后被废,迁居长门宫。相传皇后陈阿娇不甘心被废,千金买赋,得司马相如所做《长门赋》,以期君王回心转意。此赋使长门之名千古流传。长门宫亦成为冷宫的代名词。自汉以来古典诗歌中,常以“长门怨”为题发抒失宠宫妃的哀怨之情。 ◎ 长门宫◎ 长门宫来历馆陶在丈夫在世时就已经有一个面首,名叫董偃。 原来董偃和母亲靠卖珠维持生计,十三岁时便跟随母亲出入馆陶家。馆陶见了俊美的董偃,说:“我替你母亲抚养你吧。”于是就把他留在自己的府中,长到十八岁时,出去的时候坐的是高头大马,晚上与公主同寝。董偃相貌英俊,为人潇洒,性格温和。贵族、王公、大臣因为公主的原因,都愿意和他结交。称呼他为“董君”。 安陵人袁叔是董偃最要好的朋友,他对董偃说:“您暗地里侍奉公主,随时都有可能被皇上处罚,您打算就这样若无其事地过下去吗?”董偃惶恐地说:“其实我心里也很害怕,但一直想不出好的办法来。” 袁叔说:“城庙路远没有住宿的地方,再加上杂草丛生还要靠民力整治,您何不告诉窦太主让她把长门园献出来,这个地方皇上一直想要得到。要是这样做了,皇上知道了此计是您筹划的,那么您就可以安枕无忧,以后也就不用再担心了。要是您没有这样做,皇上就会提出请求,那时对您又会怎样看待呢?”(《汉书·东方朔传》:爰叔曰:“顾城庙远无宿宫,又有萩竹籍田,足下何不白主献长门园?此上所欲也。如是,上知计出于足下也,则安枕而卧,长无惨怛之忧。久之不然,上且请之,于足下何如?”) 于是董偃去见窦太主,把这件事告诉了她,窦太主马上奏报皇上,决定把长门园献出来。皇上非常高兴,把窦太主的长门园改名为长门宫,董偃也安然无恙。 ◎ 陈氏被废陈皇后自恃皇帝当初得以立为太子,自家有功,于是骄横无礼,并且没有子嗣。听说卫子夫大得宠幸时,“几死者数焉”。发展到最后,陈皇后冒天下之大不韪,与女巫楚服等人在宫内施行了巫蛊之术。事情败露后,楚服枭首于市,连诛者三百余人。 班固《汉书·外戚传》:初,武帝得立为太子,长主有力,取主女为妃。及帝即位,立为皇后,擅宠骄贵,十余年而无子,闻卫子夫得幸,几死者数焉。上愈怒。后又挟妇人媚道,颇觉。元光五年,上遂穷治之,女子楚服等坐为皇后巫蛊祠祭祝诅,大逆无道,相连及诛者三百余人,楚服枭首于市。使有司赐皇后策曰:“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 ◎ 宫怨废后陈氏的父亲堂邑侯陈午、母亲窦太主后来相继亡故,兄弟陈须陈融在窦太主死后争财,并且“坐母丧未除服奸”,自杀。数年后陈氏在长门宫郁郁而亡。 后世文人常用“长门”为题,创作诗篇,明写“宫怨”,实为表达自己郁郁不得志之意。 ◎ 长门赋◎ 评价《长门赋》,开斌体宫怨题材之先河,是受到历代文学称赞的成功之作。作品以一个受到冷遇的嫔妃口吻写成。君主许诺朝往而暮来,可是天色将晚,还不见幸临。她独自徘徊,对爱的企盼与失落充满心中。她登上兰台遥望其行踪,唯见浮云四塞,天日窈冥。雷声震响,她以为是君主的车辇,却只见风卷帷幄。作品将离宫内外的景物同人物的情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景写情,在赋中已是别创。 ◎ 作者《长门赋》相传为司马相如所著。此赋被收录至《文选》序中道:“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上,陈皇后复得亲幸。”陈皇后的结局是郁郁而死,并没有序里面说的那么好。而其时,司马相如是否还在成都鬻酒,这也有待商榷。《长门赋》的风格迥异于司马之前的作品《子虚赋》《上林赋》。前两者洋洋洒洒,规模宏大,铺张扬厉,生动体现了司马赋的特点,以及当时汉赋所具备“劝百风一”的主要手法。而且,这两者创作的时间跨度相当大,可以说是司马赋的一而贯之的风格。所以,对于这篇异军突起似的幽咽细腻的《长门赋》来讲,有这样的怀疑也是情有可原。在“托名”这方面,汉代文人的名声不是很好,托名作之盛行,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多了一篇《长门赋》不多,少了一篇也不少。何悼《义门读书记》卷四十五云:“此文乃后人所拟,非相如作。其此细丽,盖平子之流也。”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假设之辞”中亦有此意。 ◎ 长门怨自汉以来古典诗歌中,常以“长门怨”为题发抒失宠宫妃的哀怨之情。 ◎ 李白天回北斗挂西楼, 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 别作深宫一段愁。 桂殿长愁不记春, 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 独照长门宫里人。 ◎ 刘皂雨滴长门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 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宫怨诗,出自乐府古题。 ◎ 陆游寒风号有声, 寒日惨无晖, 空房不敢恨, 但怀岁暮悲。 今年选后宫, 连娟千蛾眉; 早知获谴速, 悔不承恩迟。 声当彻九天, 泪当达九泉, 死犹复见思, 生当长弃捐。
4 唐朝王建诗歌◎ 基本信息【作品名称】长门 【创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王建 【作品体裁】七绝 ◎ 作品原文长门 长门闭定不求生,烧却头花卸却筝。 病卧玉窗秋雨下,遥闻别院唤人声。 ◎ 词语注释头花:是簪发展而来的首饰。由花头和针梃两部分组成。头花是一种古代就有的装饰品,一直持续到现在广为流传。由于满族妇女发式是由软翅头发展到两把头,进而成为架子头,最后产生大拉翅,头上的发式也越来越宽大.于是一种覆盖面较大的头饰——头花,便应运而生。 玉窗:亦作“玉窓”。亦作“玉牕”。窗的美称。南朝梁简文帝《伤美人》诗:“何时玉窓里,夜夜更缝衣。”唐王维《班婕妤》诗之一:“玉牕萤影度,金殿人声绝。”唐杜牧《屏风绝句》:“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妬娇娆。” ◎ 作者简介王建(约767-约830年),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享年约六十七岁。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著有《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