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长镜头美学 |
释义 | 何谓“长镜头美学”巴赞电影真实美学的形式化概括和称谓。 主张采用长镜头(或称镜头段落)和景深镜头结构影片的“长镜头美学”,是实现巴赞现实主义电影理想的实践原则,“首先是一种本体论立场,而后才是一种美学立场”。 与蒙太奇电影美学和形式主义审美倾向相对立的长镜头美学,以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为依据,摈弃蒙太奇手法,强调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运用可以避免严格限定观众的感知过程,注重通过事物的常态和完整的动作揭示动机,保持事件的真实感、透明性和多义性,尊重事件的时间流程和空间完整性,注重事物的全貌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注重连续拍摄时摄影机运动和演员表演的场面调度,体现了现代电影摒弃严格因果逻辑和戏剧省略手法的叙事原则,追求自然的联想和隐喻效果。镜头数量极少而镜头段落极长的风格化影片是长镜头美学的产物。一部常规影片通常有几百个镜头。 长镜头电影的范本匈牙利电影导演米克洛什·扬乔的《闪光的风》(1969)全片只有9个镜头,《沉默与呐喊》(1968)只有11个镜头。极端化的长镜头影片甚至从头至尾只用一个镜头,如希区柯克的《绳索》(1948)。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长镜头美学成为致力于中国电影语言“现代化”的电影艺术家的重要参照,一些按照长镜头美学拍摄的影片引人注目,也引发了争议。长镜头美学的贡献是,开掘了新的表现手段,提高了对镜头时空结构的自觉性,促成了一种美学风格。长镜头美学的绝对化,也受到了批评。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