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梁福成
释义

梁福成1932年出生于广州市,其父梁栋臣是广州颇有名气的鞋匠。梁福成的童年时光正值抗日战争。为躲避战争,其父把他送回到家乡马冈镇蒲冈龙山村读书。梁福成在家乡念了4年私塾。抗战结束后,他被父亲接到广州继续学业。由于抗战期间梁栋臣在广州的鞋铺全部被毁,生活一时难以为继,不久,梁福成就被迫辍学,跟随大哥到广州花县一个田粮征收办事处工作。1年后,梁福成再回到广州,才15岁的他,对如何走好今后的人生路,已有一个重新的定位。他在心底里暗暗为自己鼓劲:一定要学一门手艺谋生。 在对钟表、木工、鞋业等行业进行比较后,梁福成最后决定在制鞋业发展。当梁福成把自己的决定告诉父亲时,梁栋臣很高兴,当即把他介绍给自己一个开鞋档的朋友当学徒。3个月后,梁福成炒了老板的“鱿鱼”。父亲又介绍他到另一个做男装皮鞋的朋友处当学徒。数月后,觉得自己需要更大舞台的梁福成再次炒老板“鱿鱼”。这次,他不再依靠父亲的介绍了,而是自己上门到各个较大规模的鞋店毛遂自荐。不久,他被一家鞋店聘用了,但很快,他被解雇了,因为鞋店需要技艺纯熟的员工。梁福成毫不气馁,他明白是自己“火候未到家”,但该如何走出这困境,15岁的他不禁陷入深深的苦恼中。

一天早上,梁福成一位久未见面的朋友从香港回来探望他,在这位朋友有危难时,梁福成曾资助和帮助过他,他也对梁福成一直心怀感激。当他得知梁福成的窘况后,劝说他到香港寻求发展。梁福成被说动了,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励和支持下,怀揣着父亲借来的10元钱,他坐船到了香港,继续寻找他的制鞋梦。他先在家庭作坊式的鞋店打工,学到技艺,再跳槽。就这样,几经跳槽,梁福成的制鞋技艺越来越精深,而他打工的鞋店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工资也越来越高。

从小店铺到大鞋厂 终圆“一代鞋王”梦

命运总是眷顾有心人。来到香港的第3年,梁福成终于迎来了事业的转机。一次偶然的机会,梁福成认识了一位叫梁银盛的建筑师,倾谈间,两人惊喜地得知对方原来是同乡,倍增亲切感。梁银盛对梁福成这个拥有高超制鞋技艺又踏实上进的小伙子甚为欣赏,鉴于自己的弟弟没有一门好手艺,他决定让弟弟跟梁福成学制鞋技艺。不久,由梁银盛出资协助,梁福成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开了一间家庭作坊式的小鞋店,开始艰难的创业。开始的时候,梁福成的鞋店经常入不敷出,后来梁银盛的弟弟无心经营并返回家乡,梁福成只好独自撑起鞋店,期间经营的艰苦和磨难更是难以述说。最困难的时候,梁福成的小店甚至交不起租金和水电费。那段艰难的时期,梁福成咬紧牙关挺着,渐渐地,他凭着一手制鞋的好技术,接了不少大鞋店的订单来做。有了订单,梁福成就没日没夜地干。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店逐渐有了起色,雇用的工人逐渐多起来了。

从亏本到赚钱,从接订单加工到自己创品牌做鞋,梁福成用永不言弃的精神,开创了自己事业的阳光大道,昔日的鞋店变成了颇具规模的鞋厂。

1977年是梁福成事业的转折点。因为香港鞋业市场竞争激烈,使梁福成不得不将眼光放得更远,他开始寻求出路,有意将鞋远销美国。本来,他是抱着试试的态度,但销路却出奇地好,不少客户因为看好其质量,纷纷提供设计好的样式向他订货。于是,梁福成的鞋厂不断增资扩产,规模也越来越大,租赁的厂房也越搬越大,工人从原来的数十人增加到400多人。

改革开放初期,不少港商纷纷到内地投资设厂,梁福成也看好内地市场,积极加入其行列。1981年,他先在深圳沙头角租地办厂,后又到江门市投资。1984年,东莞市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他,于是,他把投资重点放在东莞,先是租赁厂房,后斥资购买了300亩土地,兴建自己的厂房。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梁福成拥有的工厂员工达6000多人,其产品远销北美和欧洲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其创立的多个皮鞋品牌获得了中国知名品牌的称号,如女装“芭迪”品牌的皮鞋更是成为时尚女性的至爱。其鞋业公司也成为业内数一数二的龙头企业,不仅生产各类皮鞋,也配套生产鞋盒和制鞋小型机械等。

从青年矢志到香江寻梦,半个世纪一晃而过,梁福成的“鞋业王国”也终于扎根在祖国大地上。他说,还是祖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好,让自己圆了当年的梦想。他还说,对当年毅然决定回国投资办厂,他不是没有担心和动摇,但事实证明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制鞋匠教书匠结缘 夫妻共建鞋业王国

梁福成“鞋业王国”的建成,其太太李静琴女士功不可没。说起太太,梁福成脸上眼里写满了爱意和敬意。被乡人尊称为“成叔、成婶”的俩人,不仅是一对恩爱的夫妻,更是事业上的最佳搭档。说起来,俩人的相识还有赖于梁福成的鞋店呢。

40多年前,30岁出头的梁福成在李静琴任教的学校附近开办了一间小鞋店,学校的教师不时到鞋店订做皮鞋。于是,一来二往,二人就相识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颗年轻的心渐渐走到了一起。婚后1年,李静琴便辞去教职,全心协助丈夫创事业。李静琴不仅帮助梁福成打理出入货等记帐和财务工作,还负责给鞋厂的师傅和伙记买菜煮饭。在创业的路上,夫妻两人互相扶持,互相鼓励。

梁福成说:“太太的坚毅和鼓励一直是我创业的动力,没有她,我不可能成就这一番事业。”梁福成永远也忘记不了这件事:有一年,他的生意并不好,新年将至,他将工资支付给厂里的工人后,再也没有多余的钱,眼看着别人买桔买花回家过年,自己却手头拮据,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到家,梁福成却惊奇地发现李静琴像变戏法一样拿出了3枝剑兰。原来,她为了给家里营造过年的气氛,更重要的是为了鼓励丈夫,硬是独自在花市等待,直至花农散市才拾到了3枝剑兰花,用事实来证明付出就有回报的道理,并祝愿丈夫来年的生意蒸蒸日上。果然,梁福成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有一段时间,他将生意发展到东南亚,自己和朋友合股到印尼去投资办厂,就完全将香港的生意交由李静琴打理。在丈夫努力开创事业的日子里,李静琴完全接过丈夫在香港的担子,亲任公司董事长,把诺大的一个公司经营得红红火火。

游子乡情比海深 梓里貌新尽欢颜

梁福成虽然只在乡下念过4年私塾,但乡下孩童的时光令他难以忘怀。在离乡数十年的岁月里,孩童的友谊,婶姆的照顾,学堂先生的威严,都让他难以忘怀,并一直对家乡充满深深的怀恋。这种情绪也深深感染着李静琴。

1964年,结婚不久的李静琴随梁福成及婆婆等家人一起回乡拜山,因为天下着雨,脚下又是泥路,让她左一脚泥泞右一脚水,心中很不是滋味,于是暗暗承诺:将来做生意赚了钱,一定修好这条路。她回去跟丈夫一说,梁福成欣喜地发现太太与他的想法竟如此一致。后来,他们的生意真的越做越大,但他们没忘当初的承诺,在村中捐建了文化室,并修建了水泥路,为家乡的公益事业出钱出力。

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梁福成、李静琴伉俪共捐款超100万元用于龙山村的各项建设。该村村前的水泥路、壮观的村前牌楼、龙山礼堂、栋臣文化纪念馆、标准的篮球场等一系列的公共设施先后建起来。龙山村旧貌换新颜,老人们乐呵呵地说:“住在龙山村,比住在城市还漂亮呢!”梁福成伉俪不仅自己捐款搞建设,还发动村民人人为建设文明村出力,共同献出爱心和善心。李静琴说:“成叔和我虽然有能力办好这些公益事业,但我们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其中,形成人人建设幸福、和谐家园的良好氛围和文明、互助、献爱心的社会风气。”在他们的带动下,龙山村形成了有事众人帮、建设齐出力的良好风气。在龙山村会堂门口,刻着一块大红的捐款芳名石碑,上面记录了海内外捐款支持龙山村各项建设的龙山村村民芳名,从捐款数十元到数百元的乡亲都有。梁福成伉俪每次看到芳名录都高兴地说:“捐钱不在多少,我们高兴的是村里乡亲们形成的这种良好氛围。”

余热壮志不了情 春风化雨又逢春

数年前,梁福成伉俪从公司董事长和总裁的岗位上退下来了,但他们比以前更忙了。两人频繁地回乡做公益事业。有时,梁福成抽不出时间,李静琴就独自回乡。儿女们担心母亲的身体吃不住,劝阻她少回些,但她说:“回到乡下我的精神更好呢!”

为了帮助家乡的乡亲们解决就业的问题,梁福成伉俪主动回乡招收家乡的青年到自己在大陆开设的工厂务工。为了招收这批乡亲工作,李静琴回乡更频繁了。最后,300多名乡亲被招收入东莞的工厂务工,乡亲们对成叔、成婶的善举感激不尽。2005年,为支持马冈镇本地经济发展和就业,李福成伉俪又出资40万元在马冈墟购买了一幢四层高的大楼用于出租,租金用来办公益做善事。

香港皮鞋业鞋材业商会是香港地区皮鞋业及鞋材业最具代表性的行业商会之一,成立30多年来,吸纳的会员包括该行业在零售、批发、贸易、设计、制造、制鞋机械设备等领域的人士。近年来,香港制鞋业与内地紧密联系和合作,不少香港鞋厂已转移到内地进行生产,身任香港皮鞋业鞋材业商会的永远名誉会长的成叔为推动家乡经济发展,极力向商界行家推介开平的投资环境。2007年5月,为吸引更多的同行到家乡开平投资,他身体力行,专程组织了香港皮鞋业鞋材业商会到开平考察投资环境。

2008年春节期间,梁福成和李静琴又回到家乡,并决定每年将在开平的物业出租收益数万元全部捐给家乡龙山村,作为支持龙山村各项公共建设以及奖学、敬老等慈善事业的经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12:5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