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连城连南中学
释义

简介

连城县连南中学创办于一九四三年秋,是有史以来全县第一所由私立转公办的农村中学,历经六十年沧桑,她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建设人才。今天,漫步连南中学校园,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优美的环境,镶嵌在坪山山麓一颗明珠。

建校历程

连城县芷溪自然村,历史上属表席里,解放前、后,曾设立过建制镇,总面积4.12平方公里,现有住房户,11371人,聚居黄、杨、邱、华四姓。他们的祖先,世代 缨,时逢中原动乱、灾荒。筚路篮缕南迁而来。各姓所立的“族规”、“家训”都少不了“培育人才,耀祖光宗”这一教导。所以,芷溪村民向来是把办好学校和鼓励子孙读书,当作一项“上乘祖先,下惠子孙”的重要事业来看待。至民国期间,日寇入侵,山河破碎,政局动荡,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当时,芷溪在广东韶关经商的黄祖香先生感到国乱民穷,应如何使人民得以安居,必须办好教育,才能推动社会进化和培养人才,领导群众去赢得抗外侵略的胜利。如是,他与同乡杨兆清、黄际南、官一鸣、江含西、江吉仕等人磋商,遂图在连南创办中学,改变“下南不书”的状况。

一九四二年七月,祖香先生趁其为祖母七十一寿辰回籍庆祝机会,邀请“三隘”仕绅,黄曦、黄冕初、黄益铎、黄心及当时崇溪乡乡长江子芹、江秉霖、罗佩衡、张近江、张向荣、杨竹秋等二十余人在芷溪万德公祠开会,商讨创办中学筹备工作。当时,省教育厅规定,创办一所私立中学,需筹足十万元国币和三百担谷田的立案保证金,黄祖香先生便率先义捐国币三万元,并在返韶关途中向在赣州、南雄经商的官一鸣、江吉仕等先生捐取了四万元,回到韶关后,又向在韶同乡募得三万元,十万国币已足;但三百担谷田呢?现经新泉、官庄、庙前和芷溪村代表协议,一致认为:芷溪办学条件较好,人多生源足,位置适中,且有龙溪职业中学修整的现成校舍作基础可用,使确定以芷溪水尾的杨家祠孔怀堂为办学校址。因校址设在芷溪,这三百担立案保证田,也就无可非议地应由芷溪村民去筹齐解决。

一九四三年二月,连南中学董事会正式成立。由张福滨、张梅瑞、张佩铭、杨竹秋、江含西、江子芹、黄曦、黄际蛟、黄祖香、黄冕初、江吉仕、杨步南、黄际楠、黄启聪、杨斯仁等十五人组成,推荐黄曦(辞去长汀县田粮稽征处主任)为董事长,聘请张福滨为首任校长。诸事办妥,办学落成。一九四七年秋,校董事会改选黄益锋为董事会。

一九四三年秋,连南中学正式招收了一百名来自庙前、芷溪、新泉、丰图、朋口、联溪、莒溪、乐江、池溪和上杭、古田、蛟洋、才溪、通贤、旧县以及长汀的南阳(后划归上杭管辖)的首届学生,分二班上课,学制三年。开学不久,张福滨校长辞职回省,改聘张梅瑞(即:大猷)任校长。随后的继任校长有江举谦、黄翼深、黄榜燔、李葆中、黄志钦、张彰、林志远、尤光祖、王臣太、吴铁生、张修身(女)、黄建宁、官清旺、张金汉、黄立铧、黄启新、杨能锋、罗永清、黄立春等。他们夙兴夜寐 ,废寝忘食,教育革新,为培育英才付出了民主自由和代价,实令人钦佩敬仰!

一九五二年冬,连南中学由人民政府接办,由私立转为公立,并易名为“连城三中”;一九五三年秋,更名为“连城二中”;一九六八年改为“连城县新泉人民公社中学”;一九七二年,庙前人民公社成立,再改名为“连城县芷溪中学”,一九七一年学校设立了高中部至一九八一年,共培养高中毕业800多人。一九九一年十二月,经海内外校友及当地群众要求,报请连城县人民政府批准,恢复“连城连南中学”校名。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上将还亲笔题写了“连城连南中学”的校牌。在连南中学五十周年校庆时,还得到:原国家地质顾问老红军杨采衡,原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项南,为学校写了“友情似水长,杏坛桃李香”和“扎根山区,面向世界”的题词;首任校长张福滨和第三任校长江举谦,从台湾寄回了四言、五言律诗。张福滨诗曰“连峰庠序,南汀书城,中庸是尚,学殖观成。创业半纶,校有令名,五育并重,十思鉴衡。周行循道,年富菁英,纪兹胜概,盛誉雷鸣”。江举谦诗云:“连城尚乐育,南部挹其芳,中道绍儒统,学风化梓桑,五经涵性理,十哲发灵光,校运维嵩岳,庆余寿永昌“。综上前辈、领导题写的诗、词,令人深思品味。

芷溪的礼堂多,建筑精美,是连南甚至全县。这些祠堂,它不但发挥了纪念先祖,弘扬祖德,教育后裔的作用,还为今天教育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纵观历史,连南中学之所能创办,也是以杨家祠孙怀堂为校址,它略加修建,教室、宿舍、办公室等,一应俱全。直至一九四五年才新建了一座土木结构的二层四间教室和一个办公室的楼房,这座新楼于四七年夏季,被洪水冲毁。

孔怀堂这所校址,因周围无人居住,又背山面河,气候骤冷骤热,影响了师生健康,疟疾常发。此外,还因体育场建在河对面的河滩上,雨大桥倒,体育活动很不方便,再加上班级逐增,容纳受限等诸多原因,黄榜燔校长只得将情报请上级批准,搬迁校舍。谈何容易呢?搬迁校舍需要多大的经费和人力、物力。这事确实引起了马力县长的重视、支持,特指派教育科赖丹科长实地观察,确定,拨出经费将芷溪村凉棚街边的杨峻亭、杨云岩、杨丽章三所祠堂,架上天桥连接起来,加以修葺改建,另向群众换取三亩多耕地,辟为操场,就可成为一所较宽敞舒适的校舍。如是,县府同意搬迁,并报请地区拨款支持。黄榜燔校长还亲自带领师生拆“户 ”的砖、 ,以供修建校舍用。节省了经费,一九五二年春,就把校址迁移到芷溪凉棚街边。

随着教育事业发展,学生人数逐年激增,校舍已不适应教育的要求,在庙前公社党委书记陈宜钦、副书记林水梅的合力支持下,和芷溪村民的配合下,学校决定向大坪山发展,创建新校园,一九七二年秋,芷溪村干部和群众,千人上场,并得到连城锰矿推土机的相助,声势浩大,开山建校。全校师生,也边教学,边劳动,历经二年的艰苦创业,终于建成了一所拥有12间教室,21间教工宿舍和拥有一个400米跑道大操场的新校舍。同年九月,省地质801分队建队,要求学校供给场地,双方签订协议由地质队付给七千元建教工宿舍14间,地质队搬迁后,其全部房屋,无偿归学校使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经连南中学教育发展带来了春天。为了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在群众赞助和上级补助的支持下,学校又扩建了礼堂、厨房和三幢八间教室的教学楼,一幢可居16位带有家属的教师宿舍楼,并且,学校周围筑了围墙,建了校门,铺了水泥路。更为突出的是,有打深186米到地下河的水井,水质比各村好,供师生饮用。至此,一所占地面积135亩,风景优美、空气新鲜的农村中学屹立在319国道旁的芷溪大坪山上,是连城南部难得的办学理想场所。

芷溪离退休干部200余人,为了办好连南中学,杨能发、邱正文、邱远生等同志,自愿当护校使者,长年到校巡视,主动帮助学校整顿校风和保护环境安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尊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芷溪人民重视教育,富有坚韧不拔的办校、勤教苦读的优良传统,因而全村人物荟萃,素有“文化之乡”之称,今年,又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芷溪,受之无愧。回顾创办连南中学初期,学校经费来源,一靠三百担田租;二靠旅粤同乡的捐助;三靠学生五十斤“劳师米”上交;四靠政府的绳头补助。这四者均无定额,时多时少,经费异常困难。教师由学校聘请,没有固定的工资。学校发工资时,实行“先外地,后本地”的原则,以安定外地教师生活,然后,根据本地教师的家庭情况,适当发薪,教师之间互相支持,同舟共济。学生生活也多数清苦,创办之初,学校允许学生自制簿籍,借抄别人课本。就这样,先生严于教,学生勤于学,教学有成,赢得群众好评。

学校由人民政府接办后,经费由政府统拨,工资和教学等一切费用有了保障。一九八四年人民政府提倡集资办学。各界人士慷慨解囊,常有赞助,学校从历年集资统计,总共款 元;庙前镇投入二十余万元,均供建校及充实设备用,目前,学校已设有:图书室、理化生物实验室、仪器室、电脑教学室、体育器材室……教学设备从简陋到基本齐全。除此之外,台胞黄冰玉女士、其弟黄定成先生合捐四千美元,为其先父设立了“黄光远奖教、奖学金”。

连南中学开办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直至解放,历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一化三改”,文化革命等运动,在此期间,学校一向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任务的特点,一手抓思想品德教育;一手抓教学,不断民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它的业绩,曾与连城一中教学质量相媲美,不相上下。

一九七九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新形势的鼓舞下,学校根据师生思想特点,进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尊师爱生教育和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加强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整顿了校风、校纪,并建立了正常的教学制度和生活秩序,走入正轨。

时至一九八八年,通过教学改革,学校连续三年获得地区“四率”评比达标奖;中考成绩,排在全县农村中学前列。学校连续三年被评为县先进单位。与此同时,1990年,杨能锋校长还获得省“庄重文优秀校长奖”;黄文安老师获省先进工作者称号;91年,童长明副校长和十八名老师分别受到省、地、县的表彰和奖励。邱土兰女同学获全国“学雷锋、学赖宁标兵”称号。

连南中学不但重视教育改革,积极开展教研活动,而且还重视教育改革,积极开展教研活动,而且还注重人才的培养。现在,教师学历全部达标。

六十多年来,学校共培育了毕业生有万余人,他们通过各级各类型的大、中志学校和社会大熔炉深造后,成为国家有用的建设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有大学教授、高级工程师、科局长级以上干部;有高级职称者,在军队中有师级职称者,计有四百余人,除此之外,还有数以千计的初级技术人员,校友遍布全国各地。工作在中央、省、地、县、乡(镇)、各单位,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