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历史与人的生成 |
释义 | 图书名:历史与人的生成图书信息:作 者:郭艳君 著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2-1 版 次:1页 数:236 字 数:202000 印刷时间:2005-2-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801904249 包 装:平装 编辑推荐序 言 每当人类历史跨进一个新时代时,人类总是禁不住要回首往事,反思自己走过的艰辛历程。其目的不是为了历数那些大大小小的事件,而是为了总结经验,超越历史,批判自身,为人类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这是哲学和史学独有的魅力,是人类形上致思本性和情结的体现。所以黑格尔说“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时起飞”;但另一方面,这种回顾又不仅仅是为了了解人类的过去,其真正的目的在于人类的现在以及人类的未来,即通过对人类的过去的批判性反思,为人类的当下和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因此马克思又称这种哲学的反思为“高卢的雄鸡”。值此人类跃进新千年之际,对历史的哲学反思再一次受到人们的关注。马克思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本文力图通过对历史与人的生成的人学阐释,重新思考历史的内涵、动力、进程和人与历史的关系等问题,从而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提供新的理解和说明。 对于什么是历史、历史发展的动力以及历史发展的进程、人与历史的关系等诸多问题,虽然自西方历史哲学创立以来,无论是思辨的历史哲学,还是分析的批判的历史哲学以及后现代的叙事主义的历史哲学都曾经或多或少、或主或次、或详或细地研究过,但是人们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而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思想则为我们理解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即从人的本质及其存在方式出发,去理解人类的历史。因此,首先必须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进行人学的阐释,才能展示出马克思历史哲学思想的深刻涵义,为解决上述问题奠定基础。 这种新的阐述之所以是必需的,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大讨论以来,国内理论界通过异化、人道主义、主体性和实践哲学等问题的探讨,对马克思的哲学理论做了诸多的阐释,并基本上形成了实践唯物主义(或实践哲学)的理解框架。“但是,对历史理论这个特殊课题,却很少有著作以它需要的持续和系统的方式去阐述。”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称呼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变为“实践唯物主义”。这样,我们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就陷入一种矛盾之中,一方面,我们高扬人的主体性的实践本质,另一方面,却又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来统摄人类的历史,规律成了超人的规律,历史成了无人的历史,这是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的一种扭曲。因此,无论是从理论本身的需要还是从现实的需要出发,都有必要来阐述马克思,重新从人学的视角来阐释马克思的历史理论。 内容简介人与历史是统一的,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人通过自身的活动现实地生成的过程。西方历史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逐步揭示人与历史的这种统一性。本书提出:在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中始终存在着双重的逻辑:一方面是人自身发展三阶段理论;另一方面是他对人类历史的具体分析,即西欧的五大形态依次演进的理论和东方社会理论。这两个层面是统一的,只不过言说的语境不同。正是在这统一的历史理论中,马克思展示了人与历史的生成性。 作者简介郭艳君,1971年6月生于吉林省双阳县。1990年考入黑龙江大学哲学系学习。1998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为黑龙江大学哲学院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主要从事西方历史哲学、文化哲学等方面问题的研究,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目录第一章 从历史学到历史哲学 一 理解历史的两种方式 二 前历史哲学的理解 三 维柯:历史——人之造物 四 德国古典哲学所理解的历史 第二章 历史的内涵 一 理解历史的人学视角 二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三 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四 马克思对历史的双重理解 第三章 历史的动力 一 传统理解的反思 二 前马克思的理解 三 马克思对历史动力问题的新阐释 第四章 历史的进程 一 维柯的进步历史观 二 启蒙时代的历史进步观 三 德国古典哲学的求索 四 问题的索解:历史的生成性 五 超越乌托邦——马克思所理解的共产主义 第五章 人与历史 一 历史决定论 二 历史非决定论 三 历史生成论 参考文献 后 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