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长笛 |
释义 | 长笛是现代管弦乐和室乐中主要的高音旋律乐器,外型是一根开有数个音孔的圆柱型长管。早期的长笛是乌木或者椰木制,现代多使用金属的材质,比如普通的镍银合金到专业型的银合金,9K和14K金等, 概述长笛是现代管弦乐和室内乐中主要的高音旋律乐器。外型为一根开有数个音孔的圆柱型长管。早期的长笛是乌木或椰木制,现代多使用金属,比如普通镍银合金或专业型的银合金,9K和14K黄金以及贵金属铂等,偶尔也有表演者使用特殊的玻璃长笛。传统木质长笛的音色特点是圆润、温暖、细腻,音量较小,而金属长笛的音色就比较明亮宽广。不同材料的长笛完全根据演奏者的爱好选择。但是在乐队中应该统一使用一种长笛,以得到最和谐、饱满的音响效果。早期的长笛为木制,虽然现在是金属所制,但是长笛的发音原理是因为长笛最上方的木塞震动而发声,因此在西方乐队中归为木管乐(woodwind)。 简介乐器名称:长笛(Flute) 乐器本调:C 调。 应用谱号:高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实用音域:小字组b-小字四组#f(B尾管)、小字一组c—小字四组f(标准C尾管) 结构组成:管身(含吹节,主节和尾节)和按键系统。 使用材质:普通型:无缝镍银管,专业型:硬质真银。 乐器特色:清新、透彻,色调是冷的。高音活泼明丽,低音优美悦耳,广泛应用于管弦乐队和军乐队。 种类与用途长笛的种类很多,除常见的普通C调长笛外,还有降B、降D、降E调长笛,G调中音长笛(比长笛低纯四度),G调高音长笛(比长笛高纯五度),C调低音长笛(比长笛低一个八度),以及日本Kotato公司生产的倍低音长笛(比长笛低三个八度,几乎跟钢琴一样低),不过应用较少。如今,长笛按键也有开孔和不开孔之分。开孔的长笛难,无孔长笛简易长笛也可由笛孔来分,有的为16孔,有的为18孔,但不影响长笛的本身音色。 历史概况长笛是现代已知的乐器家族中最古老的成员之一,“笛”这种称呼被古人用来统称其他所有的管型乐器,包括各种横笛和竖笛,而并不体现他们之间的差异。 石器时代华夏民族因为不满足于苇管单调的声音,所以在野兽的腿骨上打上洞,制造出的就是最原始的笛子——骨笛。唐朝时期,乡下人用竹子作为管身,用芦苇作为笛膜,做出了现代人所说的竹笛。宋朝时期,由于海上通航,贸易发展较快,中国的笛子开始传入德国。整整500年的研究后,德国人律利(1633-1687)和亨德尔(1685-1759)发明创制,增加了一个#D控制杆,将其称为德国笛(亦称特拉维索长笛)。在古典时期,不同人对长笛加以整修,管身将圆柱型改为圆锥形,并按上了许多新奇的按键(许多按键还搬上单簧管,因此在现代单簧管上依然还可以见到)。著名的长笛改革者波姆(1794-1881)是使长笛的构造趋于完美的著名发明家。他从改革长笛指法和音色开始,把笛管由圆锥形改回圆柱形,并规定了笛管的粗细及音孔位置,加装音键机械联动装置(例如A音孔与bB音孔相连)来调整音准、音色、扩大音域,增强乐器表现力。1847年,波姆规定笛子的长度66厘米为内径2厘米的约33倍,使这一乐器标准化。这些改良措施使长笛日益完美,具备了丰富柔和明亮的音色,宽广的音域范围,这种长笛被称为“波姆式长笛”流传至今。长笛的流传已有好几个世纪,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代,当时它还只是竖吹的上面开孔的粘土管。到了海顿所在的年代(1732-1809),长笛已成为交响乐队中的固定乐器。19世纪初, 随着特奥巴尔德·波姆发明的按键装置(后来亦被用于单簧管、双簧管和大管等),长笛基本完成了定型。1947年,波姆长笛用了银质的管子,并将其安上bB拇指控制杆。21世纪,长笛已被认定为完全定型,但有些工厂为了让初学者演奏方便,将右手部分的按键移至笛管的另一侧。 构造与发音原理长笛为木质或金属管状体,全长62厘米,笛头闭塞,塞头距管端约5厘米,笛尾开放。为便于携带与调音,由2或3段插接组成。笛身为圆柱体,内径1.9厘米,从与笛身插接处起,其内径至塞头渐缩细为1.71厘米。以离塞头1.7厘为中心,开椭圆吹孔,上覆吹孔盖,开同样椭圆孔,与吹孔相连,使盖面与孔壁形成锐角,气流即冲击此边棱,激棱发音,管壁开指键孔若干,用指尖控制音键启闭,以变换开管长度,产生不同音高。 每个音孔有固定的音,在演奏时根据演奏指法吹出不同的优美旋律。 音域音色及演奏技巧音域·音色长笛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宽广:中、高音区明朗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低音区婉约如冰澈的月光; 而且擅长花腔,演奏技巧华丽多样,在交响乐队中常担任主要旋律,是重要的独奏乐器。 古六孔横笛的音域仅有两个八度多。后屡经改进,19世纪初为d1~a3,有完全的半音阶。伯姆长笛扩展为c1~d4。现代作曲家要求更高,长笛制作日精,指法屡有创新,专业型笛尾加长,可下行至b音,此与吹奏#f4等泛音有关。因此目前音域扩展为b~#f4,共44个半音。 b为极端音区;低音区c1~g1音色钝、浓,强奏无效,中强以下有效,弱奏时大调音色冷漠凄凉、小调音质柔和,更多用在乐队中的独奏段落;中音区g1~g2音色柔美温存,透明纯洁,发音稳定;高音区g2~g3音色清晰开朗,音色饱满;超高音区g3~c4,音色尖锐刺激,穿透力极强;#c4~e4为极端音区。长笛的音色与其他木管乐器相比,其音色由于缺乏谐音,显得冷漠,音响力度弱,表现力不够丰富,音响也不如其他木管乐器丰满,因此长笛不适合模仿人声。但正由于这样的特点,常常用来表现自然界,如田野、森林、湖畔、春天、小鸟以及回声等等,有其独特的能力。 演奏双手持笛,坐立皆可,采用胸腹混合式呼吸法,双唇构成一定的基本口型,气流集中冲击吹口盖与孔壁构成的75°锐角发音。其特殊技巧有:①泛音:用放松口型超吹八度或十二度、十五度音,产生类似弦乐器的清音效果;②滑音:手指在键孔上逐渐滑闭,可取得上滑音和下滑音效果;③同时哼唱:在演奏长笛的同时哼唱;④模拟打击乐:快速拍打音键,同时口中发出咂舌的“嗒”声,可发出模拟打击乐的声音效果;⑤呼啸奏法:口含全部吹口,快速大量吹气,同时按乐谱快速移动手指,造成啸声效果;⑥模拟铜管乐器:两唇紧贴吹口,开小孔吹气,发音如同小号。上述各种奏法,均可得特殊效果,在先锋派音乐中常大量应用。 应用与曲目长笛为管弦乐队中木管组中的高音乐器,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奏法繁多,表现力丰富,与弦乐、木管、铜管乐器亲和力强。一般交响乐队至少用3只,第3兼短笛,规模较大者再加中音长笛。作为独奏乐器,长笛可以不用伴奏,如J.S.巴赫的《a小调奏鸣曲》等。用钢琴、竖琴、吉他或乐队伴奏之独奏曲、协奏曲等,曲目也极多。在室内乐中,长笛加双簧管、单簧管、大管成为管乐四重奏;再加圆号,即成管乐五重奏。此外尚有各种组合,如W.A.莫扎特写了3首长笛四重奏,用长笛取代第1小提琴,加上小、中、大提琴组成。长笛本家族也有多种组合,近代作品更加入短笛,高、中、低音长笛等搭配成长笛五重奏、六重奏至十重奏等。 历代大作曲家都有竖笛曲目创作,如巴赫的 6首奏鸣曲,3首《勃兰登堡协奏曲》,《b小调组曲》;L.van贝多芬的《B大调奏鸣曲》;莫扎特的3首协奏曲;A.维瓦尔迪的13首协奏曲;G.P.泰勒曼的12首幻想曲;G.F.德尔的7首奏鸣曲;J.海顿的协奏曲与3首奏鸣曲。到后来出现了长笛,便开始慢慢的代替竖笛。 (注:不要以为这个竖笛只能当作教学器具使用。实际上直笛是欧洲音乐史上的重要独奏乐器。直笛悠久历史,保存至今最古老的直笛制于十四世纪。更古老的西洋画上亦有类似的笛,不过最早何时出现尚未有定论。在整个巴洛克时代,直笛由于其音色的完美,技巧的高深,通常被赋予和小提琴类似的独奏地位。巴洛克时期的任何一位重要的作曲家都为直笛写过数不清的奏鸣曲、协奏曲。其中以巴赫、韩德尔、泰勒曼、维瓦尔弟为最著名。巴赫尤为钟爱这个乐器,在他的《布兰登堡协奏曲》中,他使用直笛的频率要高于横笛。尤其是第二布兰登堡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他为直笛、双簧管、小提琴写的一段三声部赋格堪称经典。 古典时期后,由于长笛在音量上超过了直笛,因此导致这个乐器被近现代交响乐队淘汰。随之逐渐被人遗忘,其命运与viola da gamba这种古大提琴类似,不再作为标准古典音乐的乐器被使用。直至二十世纪进入现代后,随着复古之风的兴起,直笛又重新得到人们的青睐。不少当代作曲家为直笛重新写了独奏曲、奏鸣曲、协奏曲。在欧洲任何一个国家,直笛都是音乐学院的正规专业,其地位与小提琴、双簧管等相同。直笛专业不隶属于管弦系,而一般隶属于巴洛克音乐系。但它的音乐魅力显然不会局限于巴洛克音乐。现代优秀的直笛演奏家可以用8孔的直笛完美而完整地演奏塔尔蒂尼的《魔鬼的颤音》或其他很多著名的小提琴技巧性曲目。) 中国作曲家的长笛曲目,主要有贺绿汀的《幽思》、《牧童短笛》、田保罗的小奏鸣曲《清晨》和黄虎威的《阳光灿烂照天山》等。 长笛族系短笛,一种较常用的小型长笛。管长仅为长笛之半,在交响乐队中多由第3长笛手兼用。短笛为C调,音域d2~c5。记谱与长笛相同,而实际发音高八度,为所有吹管乐器中的最高音乐器。音色尖锐,光辉明亮,穿透力极强。在配器上,无论规模多大的乐队中,用一只已足可扩展音域,增大纵深能力。对于铜管乐队尤其重要。常用于欢欣鼓舞的热烈场面。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终乐章的胜利进行曲中,用它来增加巍然屹立、勇往直前的气概。他的《第六交响曲》第4乐章中,用短笛来描绘雷电轰鸣的场景。□.П.穆索尔斯基在交响诗《荒山之夜》中,用它来描绘群魔乱舞时阴森凄厉的哭声。为短笛写的独奏曲有维瓦尔迪的4首协奏曲等。 中音长笛,1854年为伯姆所创制的G调笛。基本形制是将C调长笛放大加长,指位指法不变。G调长笛长82.75厘米,内径为2.6厘米,音域g~c3。发音丰厚甘醇,洪亮有力,从pp到ff始终如一,听起来颇似圆号。在室内乐、重奏及交响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低音长笛,C调,较标准长笛低一个八度,笛头下端的管,拐两个弯而直下。在近代作品中,它的地位日趋重要,尤其是在长笛合奏中,能使音色浑然一体,可与弦乐重奏媲美。 长笛结构图示Tone Hole Names: 笛身部件名称: Crown 笛头塞 Embouchure Hole 吹孔 Lip Plate 或 Embouchure Plate 嘴唇贴盘 Tenon: the bit of the headjoint that goes inside the barrel 或 Head Receiver. Socket. Box. Barrel 笛头连接套 Rib in the USA 加强筋(美) Strap in the UK 加强带(英) Post or Pillar 支柱 Hinge tube(USA) 轴套(美) Barrel tube(UK) 轴管(英) C on back 背面C音孔 G# on back 背面G#音孔 Saddle: UK term for soldered tone hole 接口:英制焊接笛身 Spatula: USA Touch Piece or UK Key Touch any touch piece or button other than pad cups that are used to activate keys (e.g. G# Spatula) G#按键压板,用于打开G#按键 Clutch: arts to close lower line remote cup and upper line remote with A 连动按柄:用于控制与A音孔键连动的孔盖 B Foot Joint B型笛尾 Gizmo D,C#,C 全闭合按杆 Adjustment Screws: strategically located on some flutes to adjust key alignment 调整螺钉:按一些长笛产品的需要配置,用于调整按键连动的协调 长笛结构拆分图1. foot joint ass'y 笛尾管总成 11.C key roller C键滚轮 3. headjoint ass'y 笛头管总成 12.C key roller shaft C键滚轮小轴 4. headjoint ass'y 笛头管总成 13.C# key C#键 5. head cork screw ass'y 笛头塞调整螺丝总成 14.D# key D#键 6. head cork screw 反射板及调整螺丝 41.pad screw 按键垫固定螺钉 7. crown 软木塞子 51.key cork 键脚软木垫 8. retaining nut 塞子压紧板 57.pad 按键垫 9. head cork 笛头帽 58.pad washer 按键垫压紧金属垫 10.low C key 低音C键 世界杰出的长笛演奏家约翰-克万茨(1697----1773) 德国长笛家。他是十八世纪最有名望的音乐会演奏家之一,同时又是知识渊博的音乐家、作曲家和教育家。在巴洛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名叫斯卡拉蒂,他原来并不喜欢木管乐器,尤其是长笛这个不适合独奏的乐器。然而,当他在那不勒斯听了克万茨的演奏后就完全改变了看法,甚至为长笛创作了许多首协奏曲,成为首次为长笛这种乐器谱写独奏曲的作曲家。 克万茨写了《横笛教学和演奏经验》、《横笛的两个谱号的指法》等著作,还创作了约300首为一支或两支长笛而写的协奏曲、6首长笛与低音部的奏鸣曲、约200首有长笛的室内乐重奏曲。他还改进了长笛的构造,首先制成了长笛塞的调节螺丝。 皮埃尔-博马舍(1732----1799) 法国长笛演奏家、竖琴演奏家。但为他博得盛名的则是作为剧作家。他创作了剧本《塞维利亚理发师》和它的续篇《费加罗的婚礼》,而后者由于莫扎特的谱曲而成为传世名歌剧。 让-路易-丢卢(1786----1865) 法国长笛家。他15岁时就获巴黎音乐学院一等奖学金,27岁即成为巴黎大歌剧院的独奏家,后于1829年成为巴黎音乐学院的教授直至1856年。他有着极为出色的技艺,善于吹奏出极美的声音,对此还流传有一段佳话:在一次演出中,他的长笛突然丢失了,只能临时找到一只笛管上有裂缝的旧长笛,他当着观众的面把笛管缠上线并用蜡将其封好,随即用这只破旧的长笛演绎了一场异常精彩的表演。 特奥巴德-波姆(Boehm.Theobald)(1794----1881) 德国长笛演奏家、作曲家、乐器改良家。他是18世纪最有名的长笛家,他在欧洲举行过多次演出,均获成功。他写了许多长笛的作品和教材,他对长笛最大的贡献是改革了长笛的构造,他的改革为现代长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发明的组合按键是木管乐器的革命性设计,其他木管乐器的按键就是基于他为长笛设计的按键原理设计的。他还著有多部著作,它们是后人演奏和研究长笛艺术的重要文献。 阿尔伯特-佛朗兹-多普勒(1821----1883) 匈牙利长笛演奏家、作曲家。13岁开始登台表演,后来担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首席长笛演奏家、舞剧指挥、维也纳音乐学院长笛教授等职。作品有歌剧7部、舞剧15部。其作品流传最广的是《匈牙利田园幻想曲》,他根据李斯特的管弦乐《匈牙利狂想曲》改编的同名长笛曲也极负盛名。 埃内斯托·科勒(ERNESTO KOEHLER)(1849----1907) 意大利著名的长笛演奏家与作曲家。1849年12月4日,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城市莫德那,父亲是莫德那宫廷乐队的首席长笛,是科勒的启蒙老师。从少年时代起,科勒就开始显露出长笛方面的才华。在1869年后的两年间,他担任了维也纳卡尔剧院的首席长笛。1871年,他来到俄罗斯的圣.彼德堡,在帝国芭蕾剧院担任长笛演奏员,此时他才22岁。1900年起,他开始在帝国歌剧院担任首席长笛,并成为全俄罗斯最富有名望的长笛演奏家。1907年5月17日,他在圣.彼德堡逝世。 科勒不仅是以为出色的长笛演奏家,而且还是一位颇有影响的长笛作曲家、教育家。他为学生们谱写了中级程度的独奏曲、二重奏、四重奏曲,为演奏家谱写了难度较大的、华丽的音乐会独奏曲、幻想曲等,还以教育为目的编写了优秀的长笛初级教程、长笛中级、高练习曲。所有这些乐曲与练习曲在现代长笛的发展与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产生着深远影响。 M·莫伊斯(M·moyse)(1889-1984) 1889年生于法国,是当代最有影响的长笛教育家和演奏家。他曾是巴黎音乐学院出色的长笛教授。莫伊斯早年师从于保尔·塔法耐尔(Pawl· Taffanel)、阿道夫·赫尼贝恩斯(Adolphe· Hennebains)、菲利普·高贝尔特(Philippe·Gaubert)等人。莫伊斯曾培养出像著名长笛演奏家朗帕尔(P·Rampl)等一批学生,他们活跃在国际长笛舞台上。莫伊斯还撰写了大量的关于长笛演奏技巧的书,由浅到深,为国际长笛界广泛使用。此外,他还在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和帕斯特罗普管弦乐团担任长笛独奏,演奏过许多著名的协奏曲,并和著名指挥托斯卡尼尼,理查德·斯特劳斯等合作演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移居美国,从事长笛演奏和教学。 瑟维利诺·贾杰罗尼(S·Gazzelloni) 1919年生于意大利,在罗马交响乐团担任长笛独奏,并在罗马、斯德哥尔摩音乐院担任教授,特点是演奏优美而明朗,豪爽而利落。 让-皮埃尔·郎帕尔(Jean-pierre Rampal) 法国著名长笛演奏家,1921年生于马赛。父亲约瑟夫是有名的长笛家,郎帕尔自幼就接受父亲的指导。他起初有志于医学,由于特别原因,最后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后以优异成绩毕业。1947年在日内瓦国际比赛中独占鳌头,声名远扬,被聘为威西歌剧院管弦乐团的首席长笛。后前往美国旅行演奏,博得一致赞誉。从1965年起开始任巴黎国立歌剧院管弦乐团的首席长笛。 在郎帕尔担任巴黎音乐学院教授期间,仍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忙碌于演奏和录音。像他这样精力充沛、马不停蹄的演奏家,实不多见。优美动听的音色,是对每一个器乐演奏家最根本的要求。在长笛演奏上,只要一提起“美声”人们的脑际里就会立即浮现出郎帕尔那光辉、高贵又美丽悦耳的笛声。再加上他那惊人的吹奏技巧,温馨而洗炼的表情,使人们聆听后,无不有绕梁三日之感。 郎帕尔除了长笛,还问津过指挥。此外,他在巴罗克音乐的研究方面也留下了伟大功绩,不少失传作品都由他发掘了出来。他还著有《古代音乐中的长笛》一书。他所灌制的唱片种类极为丰富。 奥瑞尔·尼柯烈(Aurele Nicolot) 瑞士著名长笛演奏家,1926年生于瑞士奴夏特尔,先在苏黎士音乐学院受教,师承杰奈,后又去巴黎音乐学院深造,接受莫伊兹的教导。从1945年起,先后担任苏黎士哈雷管弦乐团以及温达都尔管弦乐团团员,此间,他参加了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并获得优胜,1950年后,他在柏林爱乐乐团担任首席长笛。从1953年起他在柏林音乐学院执教,同时活跃于独奏舞台,很快博得声誉,成为现代最伟大的长笛演奏家之一。 尼柯烈把自己的整个心灵都投入吹奏之中。他的演奏曲目从巴罗克时代至现代作品几乎无所不包,而且表演极为卓越。他对每一首作品都具有深入的研究和恰当的理解,演奏时全神贯注,充满信心,显示出他颇为强烈的倾诉力。像尼柯烈这样能使人确切地领受音乐魔力的演奏家是不多见的。 他的代表性唱片,有巴赫的长笛奏鸣曲、布兰登堡协奏曲、第二号组曲、以及维瓦尔第的长笛, 协奏曲等。 彼得-卢卡斯·葛拉夫(Peter-Lucas Graf) 瑞士著名长笛演奏家,1929年生于苏黎世,起先随乔奈学习,后去巴黎音乐学院就读师从莫依茨,1950年继离职的尼柯烈,就任柏林爱乐乐团长笛手,21岁时被聘为温达杜尔市立管弦乐团团员,1953年在慕尼黑国际音乐比赛中夺魁,自此开始活跃于独奏舞台。1958年又获得伦敦哈利尔特·柯恩国际音乐节的巴布洛克奖。1960年,以指挥身份在鲁哲伦歌剧院首次登台。 葛拉夫和尼柯烈同样出生于苏黎世,也同样出自乔奈和莫伊兹门下,他俩在20岁以前所走的道路几乎相同,但在演奏风格上,却有很大的差异。葛拉夫的演奏说服力很强,他一贯借用长笛去表现作品,而尼柯烈却企图超越长笛,去创作心中的音乐。这并不是优劣的问题,而是由于两位演奏家各自具有不同的资赋。 葛拉夫的演奏优美而精确,在那自然流泻出的音乐里,荡漾着明澈的音乐魅力。他的唱片代表作是莫扎特的长笛协奏曲全集。 D·安东尼·都维尔(女) 波士顿交响乐团首席长笛,波士顿大学长笛教授,特点是严谨而轻松,热烈而具有内涵。 阿兰·马利翁(Alain Marion) 巴黎高等国立音乐学院长笛教授,14岁获马赛音乐学院一等奖。从师让·皮埃尔·朗帕尔,在波恩斯坦、卡拉扬、小泽征尔、梅塔等著名指挥的音乐会中演出,是巴黎乐团,法国国家乐团,国际现代乐团成员,常到欧美、中南美、亚洲等地演出。 迈克尔-德博斯特(Maikor-Debost) 法国长笛演奏家,1934出生,1954年毕业于巴黎音乐音乐学院,多次参加比赛并获奖,被誉为“比赛高手”的美称。他曾在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担任首席演奏员,后来巴黎管弦乐团成立时,他被无条件地任命为首席长笛。他除了以独奏家的身份出现外,还积极从事室内乐活动。他的音色明亮而富丽丰满,技艺稳固而纯熟,善于捕捉音乐的灵感,演奏具有非常高的格调。 詹姆斯·高威(James Galway) 爱尔兰长笛演奏家,1939年出生于贝尔法斯特。其父亲虽然是一名普通的造船厂工人,但却有着相当出色的长笛演奏技巧。父亲是他的启蒙老师,之后进入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和基尔德霍尔音乐戏剧学校学习,并赴巴黎音乐学院深造。他的职业生涯始于塞德勒威尔士歌剧院,先后在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BBC交响乐团、伦敦交响乐团和皇家爱乐乐团任长笛、短笛、以及长笛首席的职位。1969年任柏林爱乐乐团的长笛首席。1975年,开始他的独奏家生涯,在一年之中演出了120场音乐会。 除了古典曲目之外,詹姆斯还着力于当代音乐,演奏由他或为他委约的长笛作品。1993年,他与爱乐乐团在皇家节日大厅首演了大卫·希思的协奏曲,与圣路易斯交响乐团演出了洛维尔·利伯曼的长笛协奏曲,1994年10月在苏黎世与市政音乐厅乐团上演乔治·尼科尔森的长笛协奏曲和金德里奇的长笛、钢琴与管弦乐队协奏曲。近期的世界首演曲目还包括洛维尔·利伯曼的长笛与竖琴协奏曲以及马泽尔的长笛与管弦乐队音乐。1997年2月由作曲家本人指挥,他与巴伐利亚州广播电台为马泽尔的作品录制唱片。2002年9月,与路易斯安纳爱乐乐团首演了大卫·阿姆拉姆的长笛协奏曲《夜之巨人》。 詹姆斯·高威参加了许多重要活动的演出,其中有1991年7月在白金汉宫为英国女王、皇室成员以及七国首脑组织在伦敦峰会的文娱活动、在柏林向全世界直播的 "城墙”演出以及1996年2月在瑞士达沃斯为世界经济论坛的演出。还有几次应美国总统的邀请在白宫演出。1998年12月,在诺贝尔颁奖仪式上演出。1999年5月,詹姆斯爵士为庆祝自己60周岁生日,在英国举办独奏音乐会巡演,入场券销售一空。 自从詹姆斯·高威出现,长笛有了新的生命,多年来,高威用他的笛声震撼了千万乐迷的心。虽然他跨越了古典、流行、电影音乐、广告配乐等多个领域,却丝毫不减大师的名号。他使长笛独立成主角,悠然游走于各处,他以高超的技巧和多变的表现,丰富了长笛的生命。 就像音乐家杂志所说的那样:“毫无疑问,詹姆斯·高威已经成为长笛的传奇。”另外,还有乐评家说“高威是少数古典乐手中真正懂得演奏流行音乐的人”。诸如此类种种赞誉都表明,高威的长笛演奏,早已摆脱乐队中配角的局面,他使长笛成为主角,并给了它多变的角色,说他赋予了长笛新生命绝对不为过。高威也将使他自己和长笛,在音乐史上留下一个永远的里程碑。 工藤重典(Shigenori KUDO) 世界著名长笛演奏家,在巴黎国家音乐学院,他师承法国长笛大师让.皮埃尔.朗帕尔(Jean-Pierre Rampal)。1979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巴黎国家音乐学院,之后长期旅居法国。 工藤在很多国际比赛中获奖,其中获得包括第二届巴黎国际长笛比赛(1978年)冠军和让.皮埃尔.朗帕尔国际比赛冠军(1980年)。 如今,他在世界各地与著名指挥家合作,包括小泽征尔、潘德烈斯基、F.莱特娜、大卫.夏隆。 工藤重典经常在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和亚洲举办其独奏音乐会,他还经常与交响乐团合作,其中有巴伐利亚广播管弦乐团、英国室内乐团、萨尔兹堡莫扎特管弦乐团、维也纳室内乐团、现代乐集、百雅室内管弦乐团、卢森堡爱乐乐团、布达佩斯弗朗茨.李斯特管弦乐团、伦敦莫扎特管弦乐团、法国国家管弦乐团、斋藤纪念管弦乐团、约翰内斯堡国家交响乐团、NHK交响乐团、东京、大阪、京都、广岛、礼幌等地的乐团。 在世界各地的音乐节维也纳、汉堡、佛罗伦萨、纽约、斋藤纪念、地中海音乐节等经常能够看到工藤重典的身影,他与已故的让.皮埃尔.朗帕尔、杰茜.诺曼、帕基耶三重奏、苏黎士三重奏、马瑞勒.诺曼、吉野(竖琴)、维也纳弦乐四重奏、理查德.西格尔(大键琴)、杰弗瑞.格莱斯(钢琴)等众多大师合作举办室内乐音乐会。 自1988年起,他开始在巴黎师范音乐学院任教。 安德列斯-布劳(Andelis-Bulor) 德国长笛演奏家,1949年出生。从小学习长笛,1965年在德国青少年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后来师从海茵茨-柴拉学习,并开始巡游欧洲各地进行独奏演出活动。1970年经卡拉扬的推荐到柏林爱乐乐团工作,同时仍从事独奏演出,还是柏林管乐合奏团的成员之一,在室内乐方面甚为活跃。他的演奏技艺高超,灌录的唱片有卡拉扬指挥的《莫扎特长笛协奏曲》、与阿玛迪乌斯四重奏乐团合作的《莫扎特长笛四重奏》全集等。 安德罗斯·阿多扬(Andras Adorjan) 安德罗斯.阿多扬也是在世界上大名鼎鼎的长笛演奏大师,他原本是匈牙利人,于1944年9月26日生于布达佩斯,后在匈牙利动乱时搬至丹麦,随后加入丹麦国籍。先后师从于J.P.兰帕尔、尼柯莱两位长笛大师学习长笛演奏,曾在蒙特尔国际比赛中获奖,1971年又在巴黎国际比赛中获得优胜。从1970年起,阿多扬出任斯德哥尔摩歌剧院首席长笛,1974年转到拜尔伦广播交响乐团任首席长笛,并进行独奏活动。作为长笛界后起之秀,其艺术活动在各地获得了良好的评价。 贝努瓦·佛豪芒日(Benoit Fromanger) 生于巴黎,分别在法国凡尔赛音乐学院和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跟随罗歇.布尔丹、阿兰.马利翁和让.皮埃尔.郎帕尔等长笛大师学习。 从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毕业后,佛豪芒日先生在巴黎国家歌剧院担任长笛首席十年之久。1993年他担任德国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指挥:洛林.马泽尔)长笛首席直至2004年,佛豪芒日先生为不同的唱片公司录制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包括EMI、Sony、Forlane、Verany、Tudor在内的各著名公司,他的唱片获得欧洲"唱片大奖"、"金唱片"等奖项。 佛豪芒日先生作为世界著名长笛独奏家经常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地与著名指挥和乐团合作演出包括法国巴黎国家歌剧院、德国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布拉格室内乐团、欧洲室内乐团、慕尼黑室内乐团等乐团,指挥家有马泽尔、阿巴多、穆蒂、克雷贝等世界著名指挥。 佛豪芒日先生还经常在世界各地演出室内乐,与他合作的著名音乐音乐家 有: Jessye Norman、 Carolyn Carlson, 、 Patrick Dupond、 Katia 、Marielle Labeque 、 Maxim Vengerov、Sting 、 Olivier Nivet、 Misha Maoski、Claude Bolling、Juliette Hurel、 Christine Icart、 Bud 、Alessandro Barrico 、Viktoria Mullova 、Gèrard Depardieu…. 佛豪芒日先生2004年被德国柏林汉斯.埃斯勒大学音乐学院聘为长笛教授。 贝努瓦.佛豪芒日先生不仅仅是一个杰出的长笛家,同时也是一个全面的音乐家,他为法国长笛学派带来了荣誉。 --- 让.皮埃尔.郎帕尔 苏珊·米兰(Susan Milan) 苏珊.米兰(Susan Milan)是英国著名长笛演奏大师,1947年9月3日出生于伦敦。1963年考入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师从长笛教授约翰.弗朗西斯,并同时修习钢琴和声乐专业。1967年进修于盖德豪尔音乐学院,并参加马塞尔?莫伊斯主讲的大师班进行学习。同年,她在威格摩尔大厅举行了自己的首场独奏音乐会,好评如潮。次年,她即被聘为博内茅斯交响乐团的首席长笛手。 韩国良 韩国良"是当今乐坛最受瞩目的长笛演奏家之一"。他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师从王永新教授。在学生时代就显露出过人的音乐天赋。1980年世界著名的长笛大师让.比埃尔.郎帕尔来华讲学时,他以优秀的机能和出色的音乐天赋得到大师对中国长笛水平的刮目相看。 1988年获美国波士顿大学音乐学院奖学金赴美攻读硕士学位,他先后得到过著名长笛演奏家让.比埃尔.郎帕尔,巴黎音乐学院教授阿兰.马利翁,前柏林爱乐长笛首席阿诺.尼柯列,美国长笛大师朱利斯.贝克等名师的教授与好评。他不仅出色完成学业,并且还活跃于美国的许多乐团。曾多次获得国内外长笛比赛奖项。 作为中国交响乐团的长笛首席,先后跟随乐团出访过欧洲、美洲及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同时与迪图瓦、斯特恩、梅纽音、小泽征尔、罗日杰波维齐、李德伦等大师们进行过合作演出。 八十年代起韩国良就开始同国内一些著名的作曲家合作,如张千一,周龙等人,其中张千一创作的长笛与竖琴--《吟》和周龙创作的《长笛与古琴二重奏》都已出版发行。1984年他的首张专辑《安妮之歌》是由著名指挥家邵恩指挥,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协奏,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发行的。 九十年代起,他先后录制了《风中的羽毛》《长笛艺术》《德国作品集》《长笛与竖琴》《牧神舞后》等长笛个人专辑CD,其中《风中的羽毛》在2001年全国唱片评比中获得二等奖。他的一系列长笛教学VCD和出版的《每日练习》长笛教材为全国广大的长笛学习者带来了国际先进的演奏和教学理念。 1997年7月1日他在全球组织的华人精英交响乐团中担任长笛首席,参加了庆祝香港回归专场音乐会。 韩国良"是当今乐坛最受瞩目的长笛演奏家之一"。他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师从王永新教授。在学生时代就显露出过人的音乐天赋。1980年世界著名的长笛大师让.比埃尔.郎帕尔来华讲学时,他以优秀的机能和出色的音乐天赋得到大师对中国长笛水平的刮目相看。 1988年获美国波士顿大学音乐学院奖学金赴美攻读硕士学位,他先后得到过著名长笛演奏家让.比埃尔.郎帕尔,巴黎音乐学院教授阿兰.马利翁,前柏林爱乐长笛首席阿诺.尼柯列,美国长笛大师朱利斯.贝克等名师的教授与好评。他不仅出色完成学业,并且还活跃于美国的许多乐团。曾多次获得国内外长笛比赛奖项。 作为中国交响乐团的长笛首席,先后跟随乐团出访过欧洲、美洲及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同时与迪图瓦、斯特恩、梅纽音、小泽征尔、罗日杰波维齐、李德伦等大师们进行过合作演出。 八十年代起韩国良就开始同国内一些著名的作曲家合作,如张千一,周龙等人,其中张千一创作的长笛与竖琴--《吟》和周龙创作的《长笛与古琴二重奏》都已出版发行。1984年他的首张专辑《安妮之歌》是由著名指挥家邵恩指挥,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协奏,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发行的。 九十年代起,他先后录制了《风中的羽毛》《长笛艺术》《德国作品集》《长笛与竖琴》《牧神舞后》等长笛个人专辑CD,其中《风中的羽毛》在2001年全国唱片评比中获得二等奖。他的一系列长笛教学VCD和出版的《每日练习》长笛教材为全国广大的长笛学习者带来了国际先进的演奏和教学理念。 1997年7月1日他在全球组织的华人精英交响乐团中担任长笛首席,参加了庆祝香港回归专场音乐会。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