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鲤春病毒病 |
释义 | 鲤春病毒病(spring viraemia of carp,SVC)又名鲤鱼鳔炎症 (swim bladder inflammation,SBI)、也称作急性传染性腹水(acute infectious dropsy)、鲤鱼传染性腹水症(infectious dropsy of carp,IDC)、鲤鱼传染性腹水症(ascites infectious cyprinorum)、出血性败血症 (hemorrhagic sepicemia)、传染性腹水症(infectious ascites)、春季病毒病(spring virus disease)等。本病是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性病毒病。常在鲤科鱼特别是在鲤鱼中流行,该病通常于春季暴发并引起幼鱼和成鱼死亡。 地理分布SVC流行于整个欧洲(包括英国)和前苏联。尽管美国多次引种,在北美仍未发现SVC。中国养鲤鱼上千年,也未见正式报导有SVC。 疾病病原该病由一种弹状病毒即鲤春病毒血症病毒(简称SVCV)引起。有一层囊膜,病毒大小为180×70nm,含单链RNA和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最适活性温度为20-22℃),在CsCl中的浮密度为1.195-1.200g/ml。根据其结构蛋白组分可把该病毒列入水泡性口炎类。目前研究证明SVC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 流行病学该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在渔场养殖的鲤鱼是主要宿主,任何年龄的鱼均可患病,偶尔也能在鲢、鳙、鲫、草鱼和狗鱼中分离到病毒,但鲤鱼尤其容易被感染。本病易在春季,鲤鱼刚越冬以后流行。由于低水温降低了鲤鱼免疫力,因而成为这种春季流行病的对象。在15℃以下感染后的鱼出现病症。外伤是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该病潜伏期约20天,病毒由水经鳃侵入鲤鱼,通过粪、尿排出体外。无症状的带毒鱼能持续数周不断地排出病毒。在水温很低时病毒能在被感染的鲤鱼血液中保持11周之久,即呈现持续性的病毒血症时期。此时吸血的鱼类寄生虫如鲤虱或水蛭能从这样的带毒鱼中得到病毒并传播到健康鲤鱼身上。 临诊症状病鱼无目的漂游,体发黑,腹部肿大。皮肤和鳃渗血,无外部溃疡及其它细菌病症状。 发病机理剖检以出血为主。鲤鱼急性感染时消化道出血,可见到腹水严重带血;肠炎、心、肾、鳔有时连同肌肉也出血,内脏水肿。肝部血管有血管炎及水肿,最后导致血管坏死,肝实质也多处坏死。内脏到处充血,胰脏有脓性炎症和多处坏死病灶。腹部淋巴管扩张并充满碎屑,肠道也发生血管周炎,此时上皮脱落,绒毛萎缩。脾脏充血,其网状内皮增生,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增多并变大。鱼鳔是特别的靶器官,其上皮的单层变成不连续的多层,黏膜下层的血管扩张并积有血渗出物,邻近地区的淋巴细胞肿大。心包开始发炎,心肌浸润,在最后阶段发生不连续变性和坏死。 疾病防治(1)检出后全面扑杀。 (2)同池其他养殖对象在隔离场或其他指定地点隔离观察。 (3)养殖场所用二氯异氰脲酸钠或二氧化氯等全面消毒。 (4)必要时采用聚维酮碘、含氯消毒剂和中草药进行预防。 (5)注射疫苗,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使用水质改良剂,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 (6)治疗参考草鱼出血病治疗方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