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修立 |
释义 | 在30年时间里,李修立培育了8个棉花新品种,其中有4个通过国家审定,在棉花界引起不小反响。精心研发新棉种 新育成的“中植棉2号”,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解决了棉花黄萎病的难题 提起农民,人们自然会想到他们是农作物良种的购买者、使用者。在亿万农民中,李修立是幸运的。1957年,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在七里营村办起了试验站。从10多岁起,李修立就跟着植保所的专家搞棉花病虫害测报。 1969年,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和中国农业大学开始在七里营办起了“5786大学”。李修立家里房子多,提供给专家居住。整天下地劳动的他深知农作物品种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每天收工回来,李修立就向住在家里的专家讨教,渐渐地,他也迷恋上了育种工作。 1974年,李修立在中国农科院专家指导下,正式开始了棉花育种工作。寒来暑往,经过26年潜心努力,2000年,李修立终于培育成功第一个棉花新品种“新植1号”,通过了河南省品种审定。这个品种不仅能增产10%以上,还能抗黄萎病。 2005年,他又相继育成同舟棉1号、2号,增产12%以上。后续的新品种则一发不可收,其中“中植6号”等4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李修立培育的棉花新品种也从普通品种发展到抗虫品种。值得一提的是新育成的“中植棉2号”抗虫棉,可同时高抗枯萎病和黄萎病,许多专家将其称为“棉花黄萎病的克星”。 中植棉2号于2006年6月通过了国家品种审定,成为全国首个抗黄萎病、抗棉铃虫的高产棉花品种。“中植棉2号可以说是带‘抗癌疫苗’的棉花,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解决了棉花黄萎病的难题。”李修立说。 钟情育种新事业 “除了棉花,我还想多培育些小麦、玉米、大豆抗病品种,为广大农民朋友服务。” 一位普通农民,既没有上过正规大学,也没有博士、硕士学位,李修立以农民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虚心向专家求教,瞄准生产需求,大胆创新,持之以恒,同样做出了不凡的业绩,赢得人们的赞扬。 目前,李修立培育的棉花新品种已经推广到国内10多个省,累积种植面积达数千万亩,不仅为我国棉花生产作出突出贡献,也为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咱农民也能当育种家了!”李修立的事迹在当地引起不小的轰动。但李修立淡然处之,坚持一不开会,二不庆功,继续默默地从事自己的育种事业。 2007年,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建立新乡科研中试基地,李修立被聘为基地主任。 2009年春天,新乡市科技局也为李修立成立了新乡市棉花抗病育种工程中心。李修立还招聘来几名大专毕业生,充实了育种科技队伍。 谈起今后的打算,淳朴的李修立说:“除了棉花,我还想多培育些小麦、玉米、大豆抗病品种,为广大农民朋友服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