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王番 |
释义 | 民盟中央科委委员,中国农业专家,现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究员。1915年12月出生于湖北省大悟县汪洋店朱杨河。从1941年起历任四川大学助教、讲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员、副教授。1951年开始历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和学术委员。 1959年以后,曾任北京作物学会理事和市委小麦科学技术顾问,民盟市委委员,民盟中央科委委员,中科院民盟副主委。 他主要从事植物遗传与进化的研究。1940年至1942年在成都平原上空进行病菌孢子观察,考察了不同高度(最高高度8千米)孢子分布与运行规律。1953年至1959年进行春小麦变冬小麦试验,论证获得性能够遗传。同期进行小麦多父本杂交试验,论证受精过程具多重性和选择性。九十年来,他把心血浇灌在所从事的科研项目上,先后培育了抗锈、抗白粉病的“火燎十号”等杂交后代和一些有希望的早熟抗病品系;发表了十多篇学术论文,为发展遗传学和支援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 1972年,科学院组织编写《生物史》。他负责编写《栽培植物的起源》部分。他先后三次到河南等地考察,收集到从七千年前到两三千年前后不同历史时期的古代五谷果蔬的实物标本和稻、麦等多种野生植物标本,为我国是普通小麦和水稻起源中心增添了论据。 科学的春天给李 带来新的生命。他决心“老骥伏枥,壮心不已!”1978年6月下旬到9月上旬,他与青海高原生物研究所几名科技人员合作,在青海省进行科学考察,行程4千多公里,在海拔高度1800至4750米之间,采集到600多号植物标本和种子,隶属于15个科,36个属。这对研究遗传进化基础理论和植物系统学,以及培养作物新品种,是难得的宝贵材料。到俗称“鬼门关”的花石峡和玛多考察时,由于山高缺氧,气候恶劣,年老体弱的李 不免心慌气短,夜不能寝。同志们劝他吸几口备用氧气,他坚持不吸,宁可整夜坐着,不断地作深呼吸,来弥补氧气的不足,自觉地磨炼自己。 1979年4月,他要求赴西藏考察。这可让领导为难,若批准他去,又怕他身体适应不了,老伴也替他担心。而李 则说:“正因为我考虑到年龄,才争取时间,拼着老命也得去。”在他再三恳求下,院、所领导批准了他的请求。院里还给西藏地方政府发去专函,希望给予协助;所里还派了一名科技人员陪同他考察。在“四害”横行的年月,他被诬蔑为“反动学术权威”、“资产阶级臭专家”,蹲过“牛棚”,挨过批斗,抄过家,而且多年积累的科学资料也损失了。这是他最伤心的事。如今,“帽子”脱掉了,“枷锁”打碎了,他觉得年轻了,浑身是劲。6月进藏后,在近3个月的考察期间,他考察了藏东、藏西、藏中40多个地点。察禺和墨脱,是分布热带和亚热带栽培植物野生种的两个重要地区。在去察禺时,沿途遭遇塌方、泥石流的危险;而去墨脱,则必须徒步通过高山和原始森林。他冒着艰难险阻,坚持到这两个地方开展了调查采集工作。在艰难的行程中李 看到西藏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大好河山,收集到了300多种植物标本和部分种子,分别隶属于29个科,包括五谷类、果蔬类、油麻类的野生种以及珍贵的中草药标本,掌握了所到地区栽培植物野生种及主要农业植物分布情况。 李王番的科学考察成果,进一步证明了我国是栽培植物起源的最大中心之一,而青藏高原则是我国栽培植物最大的原产地之一。他在完成考察任务之后,写了一页七律,最后两句是:“从来华夏多奇士,不信平生已白头。”这正是“壮士暮年”的极好写照。 1985年和1986年,李 又先后两次赴甘肃省民乐县六坝乡东灰山新石器遗址考察。在遗址的文化灰土层中发现了小麦、大麦、高梁、粟和稷等农作物的炭化籽粒。遗址的炭十四年代测定结果,树轮校正年代为5000十一159年,也就是说,在距今5000年以前我们的先民在西北地区已广泛种植小麦等作物。 在同一遗址,同时发现五种主要农作物的炭化种子,这在国内是首次,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过去,我国在新石器遗址中从未发现过小麦、高梁等的存在,如今在东灰山遗址中发现了这些作物的种子,这无疑是研究早期农作物起源问题的一个大突破,进一步论证了中国是普通小麦、栽培大麦和高梁的原产地和重要起源地之一。 李王番在东灰山遗址中还发现了山羊、黄牛和猪等的部分牙齿和碎骨。他在该处还发现一个由青砾磨制而成的男性石祖,可能是距今最早的“祖”字的原始造形文字。 以上各科学试验和专业考察都有论文发表在相应的学报上。出版有《中国栽培植物发展史》、《生物史 栽培植物起源》等专著,并主编了《获得性遗传与进化》论文集。 “六五”攻关期间,他代表遗传研究所带队参加中科院综合治理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在改变山东禹城地区农业面貌上取得显著成绩,荣获所级、院级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奖、国家级一等奖,国务院为鼓励在先进科学技术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学者,为李 颁发荣誉证书和特殊津贴。1988年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和“八五”计划科学攻关资金资助,直到现在仍在继续研究中国栽培植物的起源问题。1990年在南昌举行的首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会上、在铜陵市举行的亚洲文明与青铜器国际学术会上分别作了中国栽培植物起源、传播与亚洲文明的学术报告。1994年在思茅举行的云南普洱茶与古茶树国际学术会上作了云南大叶茶与中国茶树起源的学术报告。以上各学术报告分别载入各会学术论文集中。 李王番出生于农家,后又学农,研究农作物,在工作中念念不忘农村脱贫与建设。他的业余爱好是学七弦古琴,弹奏古琴,并参加北京古琴研究会,常同诸琴家一起演奏古曲,以养心悦性,颐养天年。1990年和1995年两次赴成都参加古琴学术讨论会,在会奏《高山》、《平沙》等曲,深受诸友赞扬,并在《北京琴讯》上发表《忆学琴》和《题唐中六‘中国乐舞诗’琴卷》诗。其中一首则为: 远古有幽人,削木制为琴。 礼乐树传统,而琴以为君。 礼以兴教化,乐以育爱心。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天; 人新,家新,国新。 这正表现了李王番先生的思想和情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