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庭序 |
释义 | 李庭序(1913-1981),江西省于都县桥头镇人。 1928年参加革命,1930年入党,1934年参加长征,历任红一方面军独立六师任三团政治部宣传干事,胜利县苏维埃政府土地部副部长,西北中央局任会计科科长,固原和庆阳县委书记,中共吉北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中央东北局组织部任干部科副科长,中共南昌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中共江西省委委员,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中共长江水利委员会常委会第二书记,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 简历土地革命时期1913年山生在江西省于都县桥头镇的一户贫民家庭。于都县位于赣南中部,东靠瑞金,东南与会昌、安远交界,西邻赣县,北接兴国、宁都。桥头镇地处于都县北,是于北一带经销油、米及土特产品的集散地。李庭序伯父李扶上、父亲李扬上共同经营一间中伙铺(农民赶集时歇脚和供应酒、水、面食的小店),以为生计。 1926年9月,北伐军进人赣南不久,中共于都县支部成立了。从此于都的工人、农民、学生运动接踵而起。1928年3月,继于都的里仁、步前、罗垇暴动之后,桥头镇也爆发了震惊赣南的农民暴动。上千人的暴动队伍,四处张贴“抗租抗债”、“打倒土豪劣绅”的标语。吓得土豪劣绅都逃到上宝土围子里躲藏。暴动队伍又包围和攻打上宝土围,于都县派一营国民党军队赶来上宝,暴动队伍不得不撤回桥头镇一带,随后解散。这场声势浩大的于都桥头暴动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封建地主豪绅的反动气焰,激发了受压迫、受剥削的贫苦群众同国民党反动派和豪绅地主做斗争的勇气。李庭庸参加了桥头暴动,暴动失败后参加了红军。李庭序当时只有15岁,也参加了为秘密集会的暴动队站岗放哨的活动。通过暴动的教育和锻炼,他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 1928年8月,在桥头成立了中共于北特区。不久,李庭序参加了特区下的少年儿童组织——童子团。同年底加入少先队,并被推举为桥头的小队长。为了响应中共于北特区委关于扩大革命武装的号召,刚满16岁的李庭序就带头并动员一批少先队员加入了桥头红色游击队,投身到保卫初创的兴(兴国)、于(于都)宁(宁都)边界红色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在游击队中,他表现机智勇敢,多次完成诱敌和侦察任务,曾受到当时特区委领导人李骏的称赞,并经章万里介绍加入共青团(当时称少共)。由于李庭序年青、机敏,又读过几年书,有培养前途,党组织送他到特区委办的教育队学习。学习结束后派他到桥头赤卫队任政治宣传员。 1930年春,他随赤卫队编入于北游击队第一大队,仍任宣传员、参加了打土豪、收缴反动地主武装、宣传土地革命等活动。李庭序虽粗通文墨,但他勤奋学习,进步很快,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很强。因为他出身贫苦阶层,长期与贫苦农民接触,懂得他们的心里,所以他演讲通俗易懂,言简意明,深受群众喜欢。不久他调到于北红色警卫营任宜传员,同年8月,经李金龙介绍由团转党。10月调任地方正规武装于都独立团政治部任宣传分以长。1931年6月,李庭序随独立团编入红一方面军独立六师任三团政治部宣传干事。7月,由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转战至中央苏区的红七军,在平安村一带进行休整补充,为帮助红七军尽快熟悉和适应新的环境,中央军委决定,从六师抽调一批当地干部到红七军工作。李庭序作为骨干调至红七军二十师三团一营一连任指导员,不久即投入第三次反围剿战斗。他先后参加了良村、黄陂、复兴、老营盘等战斗。每次战斗中,他既是连队指导员,又是普通战斗员,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同年10月,第三次反围剿取得胜利后,李庭序调任二十师政治部宣传干事,随部队进驻会昌县,一面休整,一面帮助地方消灭白色据点,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1932年3月,又调回三团政治部任宣传队长。由于他关心、爱护、团结干部战士,虚心向兄弟团队学习政治宣传工作经验,使三团宣传队评为全师的政治工作模范单位。1932年5月,李庭序身染疟疾。但他仍拖着虚弱的身休,随部队转战闽赣两省。首长看他体质越来越弱,强行决定让他回地方工作,任中共桥头区委宣传科长。不久又调到胜利县苏维埃政府任土地部副部长。当时,苏区各级政府土地部门的中心任务是深入进行查田工作和大力发展苏区农业生产,为反围剿斗争提供物资保证。李庭序负责抓农业建设工作。他几乎踏遍了全县各地,组织群众兴修水利,改善耕作技术,开垦荒地。他还组织帮耕队,帮助军属克服生产上的困难,受到群众的称赞。 1933年5年,苏区掀起“扩红运动”高潮(动员群众参加红军),根据中央军委扩红突击训令,胜利、博生、广昌、洛口、赤水等五县被划为红军五军团补充区,要求一月之间组建一个补充师。季庭序任县“扩红队”队长。经过逐区、逐乡开展宣传动员工作,不到一个月,就“扩红”一千多人,组成了“胜利补充团”,李庭序任团政委。同年7月,他率新兵开赴博生与其他四县合编成补充三师,并先后担任营教导员、师政治部地方工作科科长。此间他参加了复兴阻击战、石城保卫战、古龙岗防御战等多次战斗。还奉命率地方工作队赴于都西部贡江河边,发动群众为红军筹措粮草。 长征时期1934年5月,李庭序调瑞金中央党校学习,结束后分配到红军总政治部任机要秘书。同年10月,李庭序随总政机关一起参加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瑞金刚出发,他复发疟疾病,首长劝他留地方工作,李庭序坚持随军行动。为避免敌机轰炸,都是夜间行军,他恰恰又是打夜摆子,李庭序硬是咬紧牙关,背着行李和公文包(内装中央机关的文件、电报)紧跟队伍,直到1935年1月到达遵义后,服了“金鸡纳霸”病才渐好。遵义会议后,红军进行整编。李庭序调前敌委员会任管理排长,负责保卫中央首长。1935年10月抵达瓦窑堡后,又被分配到西北中央局任会计科科长。 1936年5月,李庭序入中共中央党校高级班学习半年。“西安事变”后,他先后任庆阳工委秘书长,镇原县工委主任。1937年5月,出席中国共产党苏区代表会议。七七事变后,成立中共陇东特委,李庭序任特委委员,并先后任固原和庆阳县委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5月,中共陇东特委与中共庆环分委合并,成立中共陇东地委,李庭序任地委委员、组织部副部长兼平经工委书记。同年12月,任地委常委、组织部长。当时陇东地委所辖县中,有九个县是解放区,而宁县、平凉、华亭三县和镇西原的南山镇则是统战区。李庭序深入到解放区的各县抓建党工作,各乡都建立了党的基层支部。在统战区则建立和发展抗敌后援会、妇救会、青救会和农会。为了使党员干部适应这种特殊形式下开展党的建设工作,以保证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李庭序还主持开办了地委训练班培养提高党的基层干部。1942年6月,李庭序入中央党校一部学习,并参加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延安整风。1944年6月学习结束后,分配到中央西北局组织部任组织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6月,中央决定调一批干部到闽、浙、赣三省开展工作,干部集中后,成立了办事处,李庭序负责组织工作。8月19日离开延安,当行至山西省清源县白崖镇时,中央急电命令全体干部转道去东北。1946年2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分配李庭序任中共吉北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当时,国民党军队已占据了辽西大部,正沿着北宁线北犯,我军拟确保四平、长春战略要地。因此,吉北地委的主要任务就是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发动群众开展反奸清算、减租减息、打击敌伪残余势力,迅速建立起巩固的后方根据地。而当时干部奇缺,地委除李庭序外,只有书记李梦龄和宣传部长邓力群,地委机关也只有几名干部。李庭序只带一名警卫员,在九台县其塔木蹲点,与县委的同志一起做群众工作.3月份的一天,九台县委宣传部长张风歧同志接到一份敌情通报,内称:我军在敦化击遗了大股政治士匪,现有残匪上千人正向松花江边窜来。东北民主联军二十四旅已奉命从后面追击,令九台县做好准备,防敌骚扰破坏。但是当土匪过江后,二十四旅追至江边时,已经开江,正在跑冰排,人过不来,船也不能走,形势十分危急。张风歧同志建议将县大队留下,由他率领坚守其塔木,县委书记杨实人陪李庭序撤至沐石河。杨实人同志遂率部分机关干部携带贵重物资撤出其塔木。之后,张凤歧召集县大队排以上干部开会,部署战斗任务。这时他才发现李庭序站在他身后。于是张凤歧急切地问:“为什么没走!”李说:“先不谈我走不走,我问你,你想用县大队的新兵阻击敌人吗?”张说:“是啊!”李庭序笑了笑说:“来的这股土匪不是一般抢劫民财的土匪,而是经过正规军事训练的政治土匪,凭你这几个新兵怎么能阻得住呢?小老弟啊,光凭勇气不成,还是边掩护边撤退吧。”张凤歧听后改变了坚守硬拼的打算,率县大队向西南山区撤退。土匪进入其塔木后,不敢久留,继续向长春方向逃窜。事后,张凤歧同志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深感在危急关头,还是这位身经百战的老红军做出正确的决策,使九台县大队避免了伤亡,保存了力量。 1946年4月下旬,中共吉辽省委决定撤销吉北地委,李庭序改任榆树中心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同年7月,吉辽省委撤销,新组建的中共吉林省委决定重建吉北地委,伍晋南同志任书记,李梦龄同志任副书记,李庭序任地委委员、组织部长。当时的东北战场,敌我力量对比还处于敌强我弱,吉北沿江一带准备战略退却。面对这种形势,李庭序建议,为确保吉北腹地榆树和舒兰的安全,应做长期坚持的准备,建立吉北的后方基地,一则可贮备物资,保证军需和民用;二则如果真放弃前沿区,可在这里坚持斗争。地委积极支持他的建议,并决定由李庭序负责并同他爱人张若萍一起去靠近黑龙江省的向阳区的山沟里,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修建粮食和物资仓库。局面打开后,张若萍留任这个区的区委书记,李庭序回到地委协助李梦龄同志处理日常工作。经李庭序亲手创建的这个基地,后来经过扩建和完善,不只成了吉北的后方基地,而且贮存和转运了大批粮食、服装及其他物资,为我军“三下江南”提供了一些军需保证。吉北后方根据地的建立,被誉为是有战略眼光的创举。 李庭序在协助李梦龄同志处理地委日常工作中,为地委起草了大量文件,而且在建党和培养干部工作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吉北地区经过土地改革、支援战争、开展大生产运动,各县都有几个工作基础较好的区和涌现出大批积极分子,为建党提供了条件。李庭序在地委《关于发展党员的决议》中指出:“第一批党员对于建党工作非常重要,因为我们老党员很少,以后的党员主要靠第一批党员来发展,如果底子打不好,建党工作就很不容易搞好。”因此,确定了“精细审查,积极教育,慎重吸收”的建党方针。各县、区、乡党的组织依照这一方针,当年就发展了1400多名党员,村一级都建立了党小组,少数村还建立了党支部。除此,他还十分重视干部工作。他反复强调“东北解放区是全国解放区的总后方,在军事上,经济上都有支援全国解放区的责任,因此必须加强各种建设工作,要担负这个建设工作的任务,必须有大批干部”,“如果,我们不能培养出大批干部,就无法跟上形势的需要,一切决议都不易圆满完成,因此,必须大量扩充干部数量,积极提高干部质量。”在扩大干部数量上,他提出放宽条件限制,“中农成份以下(如进步的小知识分子、富农亦可),历史清白,阶级觉悟较高,工作学习积极,有发展前途”也可以培养提拔。在提高干部质量上,除决定地、县两级办干部培训班外,还确定县、区、村及部、科多配副职,采取带徒弟的办法,在工作中提高新干部的工作能力。由于采取上述措施,仅1948年,吉北地委就为新区和部队输送了近千名干部。 1947年5月,我东北民主联军发动夏季攻势,东北战场转入战略反攻。经过夏、秋、冬季攻势,相继收复四平、吉林以及东北许多城市,国民党军队被迫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座孤城。1948年4月,中共吉林省委决定,为配合主力部队围攻长春,成立吉林省委工作团,任命李庭序为团长,李隽为副团长,团员从敦化、榆树、舒兰、蛟河、永吉等县抽调百余名干部组成。团部设在长春郊区的兴隆山陶瓷厂院内,所辖的五个大队分别驻在长春东南郊的八里堡、宋家洼子、金钱堡一带。工作团的主要任务是配合驻守在长春东郊的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八师做地方的群众工作和瓦解敌军的工作。在工作团进驻兴隆山之前,国民党军队已把当地老百姓家中的存粮抢光,村民们靠挖野莱度日。李庭序决定把工作团带的粮食分出一部分给老乡,以解燃眉之急。进入收获季节,他亲率工作队员与群众一起劳动,“快割、快拉、快打、快藏”,防止国民党军队出城抢粮。工作团还配合部队到前沿阵地发动政治攻势,向敌人喊话,分化瓦解敌人。中秋节到了,李庭序布置工作队员将事先特制的月饼(馅中夹宣传单,上写“持宣传单可出城,我军接待”)送到前沿阵地。工作团配合主力部队发动的政治攻势,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开始时,是一两个蒋军士兵投奔我方,后来发展到整班人携械反正。围城后期,工作团还在陶瓷广院内建立了难民接待站。李庭序还亲自接待过从长春逃出的一位搞飞机发动机的工程师和一位电气技工,待他们恢复体力后,令专人护送室九台,转道去解放区。 长春解放后,李庭序随军入城参加接管工作。1948年12月,调中共中央东北局组织部任干部科副科长。1949年5月随东北干部大队南下,6月任江西省吉安地委副书记兼专员。8月底,宁都解放后中共江西省委决定建立宁都地委,任命李庭序为赣西南区党委委员9月初到职后,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四四师(兼宁都军分区)已将原国民党豫章山区司令兼江西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黄镇中统率的二千多残匪,围困在宁都城郊的翠微峰上。9月23日,李庭序赴前线指挥所,同师长(兼宁都军分区司令员)张书祥一起,参与了对翠微峰总攻的指挥。经过9个小时的激烈战斗,生俘以黄镇中为首的敌军二千八百多人,胜利完成了“赣南最后一役”。 建国初期1952年宁都地委撤销,李庭序调任中共南昌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中共江西省委委员。1954年10月,国务院任命李庭序为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1955年9月,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建立中共长江水利委员会常委会,任命李庭序为党委第二书记,主管全委的政治工作。至“文化大革命”前,经过十几年的辛勤工作,在长办(1956年国务院将长委会改为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简称“长办”)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机构(二级单位建立政治处,三级单位建立政治工作科,野外施工作业的地质队和水文站建立专职政治指导员和政治干事)。根据长办一万多名职工分布在沿江18个城市,近百个工作点,“点多、线长、分散”的特点,建立了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和评比检查等措施,有力地保证了勘测、设计和施工任务的顺利完成。三年困难时期,李庭序亲率八百多名职工赴市郊东西湖筑堤围垦,他与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垦耕地4500亩,当年收获粮食90万斤。此后,又相继在洪湖、九沟、银莲湖等地垦荒,大种红笤、油料作物、蔬菜和饲养牲畜,使长办机关职工每人每月可得到3.5斤粮和3两油的补助。当时的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曾派《湖北日报》记者到长办作专题采访并以“机关办农业大有作为”为题作了公开报导。在党的组织建设中,他十分重视从工人和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在1958年至1961年发展的632名党员中,只高级知识分子就有30名,占高级知识分子总数的23.8%。1962年1月,李庭序出席了中央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 文革时期“文革”初期,因李庭序对王力到武汉支一派压一派,煽动反党乱军表示不满,因此,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将“七二〇”事件定为“反革命事件”后,李庭序惨遭毒手,被“造反派”打断11根肋骨,由于治疗不及时,造成下肢瘫痪。周恩来总理得悉情况后,亲自给当时的湖北省革委会负责人打电话,说“李庭序是长征干部,历史清楚,工作表现好,应尽快结合。”1970年5月,湖北省革委会作出决定,任李庭序为长办革委会副主任,但因身休状况已不能坚持正常工作。1975年,他向上级组织打报告,建议派人接替他的工作。1976年2月水利部派黄友若任长办党委第二书记,李庭序改任长办顾间。1980年他又被选为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1981年12月21日,因病逝世。 简评李庭序同志出身于贫苦的劳动人民家庭,在他长达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在军队还是在地方工作,是身居高位还是普通工作人员,他都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克已奉公,艰苦朴素,公正廉洁,与群众同甘共苦。他对党忠诚,信仰坚定,对待职务、荣誉从不计较,完全服从组织决定。在“文革”中惨遭迫害时,丝毫没有动摇对党的感情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念。他处处着眼全局,心胸开阔,作风正派,善于团结同志,与他共过事的人,都称赞他忠厚笃实。他勤奋学习,锐意进取.遵守纪律,执行政策,是党的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干部。长办党委在悼词中写道:“李庭序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革命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位好领导,一位好同志,是我们党和长江水利水电事业的损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