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蓝起义 |
释义 | 李蓝起义是太平天国时期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起义的首领是贫农出身的李永和与苦力出身的蓝朝鼎,所以合称为李蓝起义军。自1859年秋至l865年夏.这次起义历时六年,转战滇、川、鄂、豫、陕、甘六省,人数最多的时候达30余万。他们先和石达开部太平军互通声气,互相支援,以后又和太平军西北远征军会合,并肩战斗。因此,他们和太平天国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1859年l0月3日,李永和、蓝朝鼎在云南省大关县牛皮寨聚众起义,以“不交租”、“不纳粮”、“打富济贫”相号召,打“顺天”旗.自称顺天军,推李水和为顺天王。起义以后,随即组成700人的队伍攻入川南,在六天之中连克筠连、庆符、高县三县。并进占叙州(今四川宜宾)城南的重镇安边。因围攻叙州不克,迅速改变战略,沿岷江北上攻入犍为附近的犍乐盐场。当时犍乐、自贡两大盐场为清王朝在四川省内的重要财源.西南各省民用食盐大都仰给于此。起义军攻入盐场,穷苦的盐工群起响应,踊跃参加,队伍因增至二万余人。清廷震惊,严令四川总督曾望颜率重兵堵截,不让起义军进入自贡盐场。当时已是数九寒天,雨雪交加,行军十分困难。1860年1月23日,正是咸丰十年元旦.起义军出敌不意,绕过清军设防地带,一举袭取自贡盐场。盐工纷纷参军,不过一个月,队伍就发展到10余万人。此后,起义军分兵活动。由李水和据守犍乐盐场,以作根本;蓝朝鼎则率大军相机进取成都。1860年夏,蓝朝鼎先后攻克邛州、大邑、崇宁、灌县、新都、郫县,亲率大军驻于崇庆县之元通场,距成都仅70华里,成都危在旦夕。清廷急调湖南巡抚、镇(河蟹)压太平军的刽子手骆秉章入川督办军务。 1860年秋,李、蓝两支队伍以及各地零星起义队伍均至富顺县北、沱江左岸的牛佛度会师,共商战守大计,起义军总数达到30余万人。他们决定在犍为、井研、荣县、威远一带的铁山地区建立根据地,由李永和留守。蓝朝鼎、蓝朝柱等率军北上夺取绵州(今绵阳),张国福、周绍涌等率军东进,相机迎候石达开部太平军,并在川东一带攻城赂地。 分兵以后,起义军虽然声势洁大,但是力量分散,给敌人以可乘之机。而且队伍发展过快,缺乏训练,战斗力不强,遇到了骆秉章带来的颇有镇河蟹)压农民起义经验的湘军,就难以轻易取胜。1861年5月,蓝朗鼎率大军围攻绵州.还营数十里,围城四个月不克,中了敌人以逸待劳、聚而歼之的毒计。1861年9月5日,骆秉章布置就绪,调动各路清军,发起反攻。蓝朝鼎部在会战中失利,队伍大部溃散,他率残军退守泯江西岸的丹稜。清军挖壕引水,围困丹秸,起义军绝粮,蓝朝鼎在突围时战死。1862年春,骆秉章用坚壁清野、断绝粮源的办法围困铁山地区。起义军连战不利,最后退守老根据地龙孔场。这里虽然四面环山,易守难攻,但如筑堤拦水可以淹灌全场。骆秉章正是用此毒计对付起义军。1862年10月,清军筑成堤坝,引环龙河水淹没龙孔场,死人无数,李永和率残军踩着没膝的深水,砍开清军所筑一道又一道的木城,奋勇突围,最后因粮尽力竭被俘,牺牲于成都。 1862年春石达开部太平军大举入川之时,正值李蓝起义军的蓝朝柱、周绍涌等各部会师于川东垫江附近的鹤游坪。他们与围攻涪州(今涪陵)的石达开部太平军相距不足百里。终因长江阻隔,清军水师封锁江面,一南一北,未能会合。石达开部太平军前锋攻入川南叙水之时,困守铁山地区的李水和曾派人前来联系,希望配合作战,共同对付清军。李永和致石达开的函件为石达开的部下傅佐庭所得,傅随即夏函,可惜阻于长江,两军仍无法会合。后来石达开部太平军南下黔、滇,绕道西上,覆军于大渡河畔,蓝起义军余部则从川东北上,进入陕南、鄂北和豫西。其中以蓝朝柱部兵力最强,他攻占陕西洋县时,被各部起义军公推为首领,称为“大汉显王”。 1863年夏,太平军西北远征军陈得才部由河南再入陕西,围攻汉中.与据守洋县的蓝朝柱互通声气,配合作战。1863年11月19日,蓝朝柱率军北上,一举攻占周至县城,距西安仅百余里。清廷大震,急调西安将军多隆阿率军奋力堵击。但这时天京围急,洪秀全屡催陈得才部太平军回援天京。1864年春,陈得才部撤离汉中,分两路东下。蓝朝柱部起义军失去屏障,后方空虚,在与多隆阿军作战时,一再失利。不久,蓝朝柱撤出周至,行军至安康紫溪河,遭遇地主武装的袭击,不幸牺牲。1864年夏,李蓝起义军余部蔡昌龄部占领商南重镇龙驹寨,一度切断清军的豫、陕粮道。这时,太平军陈得才的部下梁成富东援天京受阻,被迫退回陕西,于是和蔡昌龄部组成联军,并肩作战。不久,联军横越陕南,进入甘肃,攻下阶州(今甘肃武都)。直到1865年6月,阶州被清军攻破,蔡昌龄力战牺牲,梁成富重伤被俘,历时六年,转战六省的李蓝起义军的战斗才告终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