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狄门
释义

李狄门(?—1869)名山长,字狄门,湖北京山人。生于清乾隆年间,卒于清同治八年。幼时师从皖江名士丁肖楼先生,尽得其衣钵之传。少年即领乡荐,不几年又中了举人,例授修职佐郎。可惜命运不济,累试不第。社川河汪述斋先生闻其博学,聘请狄门先生为其教授子弟,狄门先生遂迁镇安社川河(今属柞水辖)定居。许多学生也慕名前来求学。李先生对学生不论贫富,不计学奉,不论出身贵贱,皆一视同仁,因材施教。他非常注重道德教育,以立品为先,其次才是文艺。他的学生不仅学习好,品德也好,许多都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当了官的也都是清官。狄门先生就这样孜孜不倦,辛勤耕耘了四十多年,每期科举都有他的学生考中,真是“无间科岁”。学生中有功名的(秀才以上)就多达120多人,这在当时镇柞落后的文化环境中简直是个了不起的数字,就是在今天,一个人有这样的成绩也很了不得。他的学生中比较驰名的有道光进士山阳县的晏安兰,社川河的党步衢、党步瀛;举人汪淮南、陈栋;廪生、孝廉方正汪祖恩、汪祖桂;宽坪的廪生、贡生金由霖、金凤鸣;庠生金由贵;镇安的进士李垂街,贡生何士金等。道光三十年(1850年)他的小儿子李大怀也中了举人,授修职郎。李狄门先生真是桃李满天下,全国各地都有他的学生,社川河就有“五里十生员,一家两进士”的佳话流传。

镇安、柞水自古山高林密,偏僻落后,“文士廖廖”,“文风不振”。明末清初多遭兵燹战乱,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学校不立,教育不振,文化十分落后,当时在镇柞(柞水县当时称孝义厅)最富庶、文化最发达的社川河流域,也没有一个秀才。清道光年间,社川河汪述斋先生闻江南名士李狄门先生博学,遂设学馆聘其为家教。李狄门先生从教四十多年,列门墙者数百人,桃李满天下,“成就之人无间科岁”,使镇柞文风大振,民风大变,社川河成了镇安、柞水、山阳的文化发祥地。由此李狄门成为晚清镇柞文化的开拓者。

同治初镇安、孝义受兵灾侵扰,官员多仓皇逃跑,社会动荡,学校也受到冲击。战事平定后,县令亲自登门请李狄门先生为“乡饮大宾”,并主管全县的文化教育。于是,李狄门先生重整教育,在社川河的李家砭成立了“安业书院”(镇安县在清乾隆四十八年前称安业县),并于教书授课之暇,谆谆教诲乡人子弟重诗书,讲礼义,崇质朴,勤农桑。自此邪恶者变善良,浅薄者变忠厚,狡猾者变诚信,粗暴者变温良,人人重礼义廉耻,个个讲忠厚诚信,民风为之一变。后来,乡民有不平之事或不解之事,都向先生请教,人人满意而去。人皆称李狄门先生为李老夫子,尊敬他如同对孔圣人一样。为缅怀其德,在他百岁寿诞之时,数百学生和乡民为狄门先生镌刻了《德教碑》和《德望碑》各一块,立在他的院外,记其德行,让后人永远学习纪念。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1:5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