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代权 |
释义 | 人物简介李代权(1922~)笔名老牛,四川荣县人,内江市政协常委,原内江市政协副主席。中国书法研究会会员,四川省书法研究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内江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顾问,内江市政协书画研究院书画师,资州正学书社顾问。李代权出生于自贡市荣县,从小喜欢书法。解放前,他的家乡有一个清朝末年的翰林,名叫赵熙,写得一手好字,李代权常常临摹他的字。临近解放,李代权考上大学,学习法律专业。还没毕业,就跟随党组织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参加工作到直现在,他一直从事文化事业,在文艺单位工作了30多年。 李代权,是内江市目前仍活跃在书法圈中的高寿者,擅长行书、大篆极具特色。现在,这位老人精神饱满,状态良好。 学书道路聪慧少年结“书”缘在“书画之乡”的内江,李代权的名字在书画界老少皆知。李老是中国老年书法研究会会员、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虽然已是86岁高龄,但老人耳聪目明,精神矍铄,“这都缘于几十年对书法艺术的不懈追求,是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滋养了我。”李老感慨不已。 李代权出生在自贡荣县乐德乡一个小商贩之家,兄妹八人,他排行老二,儿时的生活虽然清苦倒也能勉强度日。谈到对书法的热爱,他说,很大部分原因要归功于家乡的一位叫赵熙的清代翰林,赵熙是饱学书儒,写得一手好字,其书法墨迹遍布桑梓,李代权幼时最喜欢跟在这位书法大家屁股后面转,耳濡目染,也渐渐爱上书法,加上他天资聪颖,颇受赵熙赏识。“我父亲虽然没读多少书,但却很尊重文化人,十分支持我学习书法。” 1933年,年仅10岁的李代权考入荣县高等小学堂,当时班上同学的年龄除了他最小外,有的20多岁做了人父。3年后,他顺利考上成都成城中学,独自一人到省城求学,后来抗日战争爆发,成都遭到日军轰炸,父母担心他在成都读书不安全,便叫他回家。1939年他回到荣县休学3年。1942年,他的大哥李德(黄埔军校14期)在内江县中(现内江一中)当军事教官,父母就把他送到内江交给李德,使他得以顺利完成高中学业。“那是我第一次到内江,也从此注定了我与内江的不解之缘。”高中毕业那年抗战胜利,第1年他考大学落榜,第2年考上了搬迁在四川万县的上海法学院。 说起自己的法官梦,李老回忆道,解放前夕,国家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家庭没钱没势,读法学院,以后毕业可以当法官,实在找不到工作,也可以挂牌做律师。 积淀深厚有人识然而,法学院临近毕业时,1949年全国解放。就在他茫然无措之际,一名地下工作者介绍他到家乡荣县筹备文化馆,“解放初期,各地需要大量人才。”县文化馆的工作也正有序开展。1950年的下半年,名叫罗康体的大学同学从内江写来邀请信,盛情之下,他到了当时的内江县筹办文化馆。后来,市(市中区)县分家,他又接着筹备内江县文化馆,担任馆长一职。1958年,因说真话被打成“右派”下乡劳动3年。1961年返回到岗位后,他被调往内江县文工团从事戏剧创作编导兼表演工作,一干就是18年。“18年的梨园生活,我从中汲取大量文化元素,增长了知识,丰富了阅历。”回忆往昔,老人唏嘘不已。 1979年三中全会后,老人平反昭雪,重回文化馆恢复原职,1985年,担任内江县政协副主席,分管大文化工作。“不管职务怎么变,从来都没离开文化这个圈子。”李老缓缓地说。几十年里,老人一直坚持自己的书法艺术,孜孜以求,用心钻研。 1973年,老人将毛主席的诗词《送瘟神》中的“红雨随心翻着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写成一副对联送到市上参展,受到人们称赞,谁知,这副对联送到省上后,再次得到业内行家的如潮好评,被选送到全国参展。“这副参展对联,对我触动很大,为什么这副对联能在全国参展,这些字好在哪里?这其中的规则是什么?”至此,李老才深感有关书法理论知识方面的贫乏。 于是,他潜心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艺术,通读史料,博览群书,特别是在书法理论鉴赏等知识上,老人虚心向人请教,仔细临摹前人书帖。八十年代初期,全国迎来文艺复兴的春天,各种新思想新事物不断涌现,书法绘画也在各地蓬勃兴起,各种专业的书法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北京的《中国书法》,上海的《书法研究》、《书法》等杂志,湖北的《书法报》,河南的《书法导报》等专业书法报,创刊至今,李老都是一期不落地全部收藏。他说,这些书籍杂志充实填补了他的精神世界。 跋涉书海不倦怠1986年,老人和内江另一书法界名人李果青先生,共同办起了中国书法函大内江分校,几年时间,为内江培养了600多名书画弟子,目前,内江一批卓有成绩的中青年书画家,大都受益于两位李老的悉心指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老人露出慈祥的笑容。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已是古稀高龄的李老,对书法中的篆书产生浓厚兴趣。“篆书这种书法体,虽然很多人看不懂,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却显得古朴典雅。”为此,老人埋头于《甲骨文编》、《金文编》等书籍,查汉字字源,一部《说文解字》被他翻阅了无数次。“要学篆就要识篆,识篆就要知道汉字的字源,中国造字不外乎6方面,象形、指事、形声、会意、假借、转注等,这就是常说的‘六书’造字。”比如,“休”字,就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靠在树下休息,古时中国人造字很聪明。 初学书法要记住“先要平正,既知平正,勿求险峻,既能险峻,复归平正。”“这是唐代书家孙过庭所说,而‘此平正非彼平正’,是更高层次上的飞跃。”“中国书法的演变折射出时代的进步变迁。”说起书法,老人思维清晰、侃侃而谈。 心系奥运寄豪情如今,李老以“不求名、不求利,忘老又忘病”作为晚年座右铭,早上在书房看书写字,弄笔遣日,下午则散步、会书友。奥运会开赛后,老人焕发出从未有过的激情。“读高中时,在全县的中学生运动会上,我得过全能冠军,奖牌是用银子做的,像警徽那样,是块盾牌。”1954、1956年连续两届举行的全省足球比赛,李老出任足球队前锋,代表内江县参赛取得过好名次。“现在的中国足球令人失望,关键是缺乏拼搏精神。” 李老告诉记者,今年既是奥运年,又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期间,老人不顾年岁已大,发挥余热,积极参加各类纪念活动,以“书”寄情,激情满怀地挥洒了“儿童读书不交费、农民种地不上税、国富民强和为贵、改革开放对对对”、“改革雄风席卷华夏,全民奋起直奔小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北京欢迎你”、“五环相扣,奥运情深”等书法作品。 采访结束时,李老说道,学习书法艺术,技巧是一方面,但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阅历,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同时,还要善于“悟”,读书不善悟,等于白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个道理,圣贤古时就说得很清楚,只是很多人已经忘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