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长滨樟原八仙洞遗址 |
释义 | 长滨是台东县最北境与花莲县接壤的一个乡,东临浩荡汪洋,西面起伏群山,因海边有一道狭长的沙砾海滩而得名。乡北的樟原村偎山临海,山坡多长香茅草和竹林,在台东至花莲约200公里形势险要的海岸线上是很难得的宜渔宜农的好地方。 长滨樟原八仙洞遗址关键字: 八仙洞 遗址 旧石器 古人类 骨器 考古 长滨是台东县最北境与花莲县接壤的一个乡,东临浩荡汪洋,西面起伏群山,因海边有一道狭长的沙砾海滩而得名。乡北的樟原村偎山临海,山坡多长香茅草和竹林,在台东至花莲约200公里形势险要的海岸线上是很难得的宜渔宜农的好地方。樟原村后山的岩壁上有许多形状大小各异的洞穴,人们称之为八仙洞,其实并不只八个、今已发现的达16个,都是巨大石块岩上的洞穴,其中昆仑洞最高,海拔约130米,三藏、灵岩、观音等洞最低,海拔约15米。 从前这些荒山洞穴并不为人注意,只有阿美族人常到一些洞中取活泉饮用,据说有祛病延年之效。从前有个名徐阿礼的和尚云游至此,见山青海碧,认为是“好风水”,就在靠近路边的“仙女洞”住下,奉观音菩萨,以洞为寺,取名“灵岩寺”(今仙女洞又名灵岩洞)。他又编造神话,说八仙过海曾驻晔于此,于是骗得善男信女纷纷来拜神佛,赚了不少钱。从此和尚道士竞相效尤,纷纷选洞开基。当年有大小八洞建寺庵,故题日“灵岩八洞”,又叫“八仙洞”,成为“台东十景”之一。 “长滨文化遗址”1968年3月,台湾大学地质系教授林朝济来到台东海岸作地质调查,发现八仙洞是岩层被海浪撞击侵刷而成的“海蚀洞”,因陆地间歇性上升而自海滨升到山上。他又发现散处石崖、岩降、草丛、竹林中的这些洞各具特征,或燥或温,或洞中有泉,或洞外有平坡,或较隐蔽,或有径可通,甚适宜原始人类居住。他进一步发现 若干洞穴中的堆积层含有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并有年代旷远的红土层,因此可能有更古的文化层。林教授立即赶回台北,邀请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教授宋文薰前往勘察,一致认为必须发掘,后由部分师生组成“八仙洞考古发掘队”前往樟原试掘,捷报频传。他们红土层下挖到先陶文化层,发现石片、石器、骨角器、兽骨、鱼骨等珍贵古文化遗物计4000多件。林朝济教授的老师、年逾古稀的考古学权威李济博士闻讯后赶赴现场观察,非常兴奋地宣布这是台湾考古学上最重大的突破,并把这一古文化遗址命名为“长滨文化遗址”。经对多天努力,长滨文化的秘密被首次揭开,惊动了世界考古人类学界。人们期待继续发掘,能够发现古人类头骨化石,但因经费无着落而中止。 学者们经详尽研究证实,这些石器、骨器大约是15000年前古人类使用的斧子、刀子和链子,这些原始生产工具的制作方法和形状与祖国大陆各地发掘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的遗物十分相似,它们为台湾古人类和祖国大陆上的古人类民族渊源提供了有力的历史性证。 没有到过这里的人,一定认为八仙洞是一个很大的洞了。其实不然,它是这一带大大小小海蚀洞的总称。据推测,构成这一段海岸的基岩,大约是在2000万年以前,海底火山喷发时所形成的。近一二十万年来,间歇性的陆地相对上升,使它们逐渐从海中露出,同时海浪的不断冲击,在页岩面上留下许多海蚀洞穴。 其他 巨石文化遗址台湾东海岸上还有许多处巨石文化遗址,不过大多为比长滨文化稍晚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台东市鲤鱼山石板棺遗址,卑南溪巨石文化遗址和都兰巨石文化遗址等。从这些遗址出土的大量石棺、石器,黑陶、彩陶、印效陶等,都证明早在上古时代,大陆上的中原人已在台湾居住,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八仙洞不仅是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址,也是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灵岩八仙”早已被列为台东县的十景之一。在陡峭的海岸上,洞穴从海边一直排列到悬崖的顶端,在青翠树木的衬托下,远看近取都是很美丽的画面。八仙洞有八仙、云岩、潮音等12个较大的洞穴,洞洞各有特色。最大的云岩洞,高约15米、宽约8米、深 达40多米,洞内经人工修饰,筑有佛殿、石桌、石椅、莲花池等。 还有一清泉自岩缝中涌出,色情味纯,终年不竭。当地人传说,妇女不孕者,饮此泉水后均可生男育女。其他如仙女洞、乾元洞、潮音洞。火雷洞也已开发,各具巧妙,均可供游人参观。自从八仙洞出土了许多古代遗物后,更引起了人们来此观光的兴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