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梨江八景
释义

简介

梨江八景,亦名“临湘山八景”, 是以长沙县榔梨镇陶公庙为核心的八处景观,分别是狮岭仙踪、鹅湖夕照、梨江双渡、茆港孤舟、撑云石笋、夹岸桃花、东冈晚眺、古寺疏钟。在《临湘山志》一书中,关于八景有很多题诗题字。并为八景各配了一幅国画,各有当时名人的题字。可惜梨江八景经过几次改朝换代和长期的动乱,时序的变迁,生态环境的改变,大都早已名存实亡。

狮岭仙踪

狮岭即现在的临湘山,是陶公庙所在地的一个小山阜,它形状象一个仰天狮子,故又名狮岭。陶公庙即建于山顶。所谓“仙踪”,就是陶氏叔侄千年不坏的“肉身”。

临湘山八景图解说词是“山形俨若啸天狮子。二真人遗蜕正趺坐于狮顶,得天地之正气,历万古而不磨,道貌长存,山以人重,古称蓬莱仙境,仿佛似之”。

解放前长沙县长黄光焘诗云:缥缈仙云拥翠微,真灵从此掩松扉。可怜狮睡醒来未,劫后神州景物非。

原庙主持僧心印有诗云:晋代衣冠溯太康,英雄退步有仙乡。云中鹤鹿应无恙,狮岭千秋岁月长。

鹅湖夕照

鹅湖,指河西的黎家托。这里距陶公庙约四里,临湘山八景图解说词称:“其托方广二十余亩,黎氏子孙环托而居,恃水灌田,兼蓄鱼苗。明吉王据湘,曾养鹅于此,每当夕阳西照,而鹅影映水,故号曰鹅湖”。

可以想见,当年吉王府的家禽饲养场是相当神气的,鹅群千百,“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水映夕阳,金蛇摇曳。

当年薛岳有诗云:“夕阳初照镜湖平,水接仙源足利耕。忆否蔡州城下战,故惊鹅鸭乱军声。”作为军人、抗日名将、湖南省政府主席的薜岳,见鹅湖即想到李愬蔡州城下鹅鸭乱军声,却未料到共军不须鹅鸭乱军声,程潜、陈明仁湖南和平起义了。

湘阴王种题鹅湖夕照美景:“疏浚半人功,水出从东。滔滔流入满湖中,灌溉良田兼蓄养,利赖无穷。每到日将终,徙倚晴空。夕阳反照浪翻红,指点双双鹅晒晚,暖燠如烘。”真个美不胜收。

梨江双渡

梨江,是指浏阳河流经朗梨这一段的名字。未通公路以前,朗梨镇是浏阳至长沙这条大路的重要孔道,临湘山八景图说:“地当孔道,市场繁盛,商贾纷驰,故昔分上下两渡”。这就是“梨江双渡”这一景的由来。时有诗云:“波间荡漾燕双飞,待得轻舫载客归。一幅画图何处有,春江渺渺柳依依”;“梨江莫飞渡,仙意洽舆情。并作慈航济,同乘宝筏轻。交加如箭驶,来往似梭行"; " 夜尽人归后,双舟伴月明”。

解放后公路建设越来越发达,两个渡口早已不是长浏的往来要津。

茆港孤舟

茆港孤舟,地点就是现在的鸦林桥。这里是东茅港(茆字通茅)紧连浏阳河的出口处,过去港水相当宽,过港要用船。据北宋朝初年的《太平御览》所载,陶公叔侄在临湘山修道时就利用这条宽港避客,“昔人曾以一舟应渡往来行客,因以是名”。什么时候建的鸦林桥呢?“清初,长桥柳氏出资督修石桥。桥成,适有无数乌鸦飞翔鸣集,应时而至,故名鸦林桥”。

时有诗云:“带水横相隔,岚云东向浮。渡河声欲竭,偷息且从休。自得长桥柳,空余一叶舟。微风随起落,不系似闲鸥。”

由于地貌的变迁,过去需“一舟应渡”的港面,现在已窄得放不下一个大渡船了。那空余的一叶舟,早已驶入了历史的长河。

撑云石笋

石笋原位于现在的朗(下加木)梨镇人民政府西侧下岭处,临湘山八景图解说:“白衣庵侧,有古玉晶石笋一株,其干峭直,势欲凌云,俨有独立不移之概”。所谓玉晶石笋,并没有玉的成份,它能著名,是与一个名司马头陀的和尚一枚钤分不开的,这枚长方形的印章上刻有绝句云:“石笋伴南地,高山落下平。明堂如仰掌,世代出奇英。”

时有诗云:“玉晶石笋一株撑,司马头陀示定评。若使此间非福地,那能世代出奇英。干霄矗立擎天柱,戴日咸推干国桢。钟毓有灵缘脉秀,他年定卜诞公卿。”

好一个“福地出奇英”,近百年来,这里出了不少名人,如辛亥革命元勋黄兴,共和国大将许光达、中将何德全,国民党将领黄杰,文学家廖沫沙,被周总理称为“贡献甚大、最可信赖”的革命家熊瑾玎,被毛主席称为“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教育家何雨农,工商界巨子李伯忠等,都是在这里度过青少年时代的。至于石笋,已毁于解放前。

夹岸桃花

夹岸桃花,指今日的新街尾的花园港。临湘山八景图解称过去的花园港“每逢仲春,夹岸花开,桃红似锦,缤纷掩映,如入桃源仙境。浏览之时,群疑武陵春色,此地平分”。

时僧心印有诗云:“春风如故逐年来,野个桃花不约开。燕语莺啼一回首,依稀红杏日边栽。”

湘阴王种有《浪淘沙》一首:“二月好春光,最胜临湘。桃源比拟是兹乡,夹岸桃开红一色,灼灼煌煌。漫烂映朝阳,朵朵争芳。并无别处杂中央,莫使落花随水去,怕误渔郎。”

如今,桃花尽日随流水,“夹岸桃花”与“茆港孤舟”一样,早已名存实亡。

古寺疏钟

此景地点就是现在的梨江学校。这里原叫圆通寺,建于唐朝初年。临湘山八景图解称:“古圆通寺,乃唐尉迟公所建造”,“近为梨江女校课徒之所,寺内旧有古钟,声韵悠扬,发人深省,今虽香烟冷落,时或遥传逸响,天地为清”。

时长沙刘经德有诗云:“携杖来松下,秋山日未熏。疏钟初罢响,清磬又惊闻。微雨添佳色,新凉却俗氛。浓荫连古寺,余韵透重云。”

长沙朱应征诗云:“圆通观接准提庵,水木光华入翠岚。古寺钟声发深省,闹中尘事静中参。”

圆通寺近百年来已成为弦歌不绝之所,并且越来越著名,这是因为1905年起在这里创办了梨江学校,创办人徐特立、姜济寰、何雨农,后来都各有所成。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首道题词:“梨江学校开农村新式教育的先河,最早的典范”。徐老的学生、原全国侨联主席张国基,现代文学家廖沫沙等名人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东岗晚眺

这一景是纪念元代教育家许东岗(许熙载)的,临湘山八景图解云:“元许冢宰有壬之父东岗先生,曾讲学如此,后有壬建东岗书院于临湘山左,以为课生之所,示不忘也。遗址即今准提庵。内有碑记,文曰东岗书院,又名准提,大明府志许氏修建”。

长沙何振镛有诗云:“风流文采忆当时,兴学犹存相国碑。树若围屏环讲院,山如巨笏拜宗师。危岗孤竦恣长啸,异代箫条系远思。极目城闉尘雾起,昏黄落日尚奔驰。”

武陵赵日生有诗云:“鳞鳞横色近东岗,旧址依稀黯夕阳。一自希夷酣睡后,只留片石阅兴亡。”

许有壬(1287—1364),元代文学家、七朝重臣,其文章诗词,在元代堪称“巨手”,因设东岗书院遭人诬陷而愤然辞去副宰相职务,给这东岗晚眺一景增加了一份沉重。

后来,这一景只剩一块残碑,到解放前这块碑也不知下落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3: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