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蓝山现象 |
释义 | 日前,“解放思想在湖南”采访团来到蓝山县采访。如今的蓝山,已是我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前沿之地和“全国毛针织加工基地”之一,而这一切,发端于7年前县委的一份红头文件。 与这份红头文件出台密切相关的,是农民企业家、蓝山县合利毛织厂厂长黄树新。记者找到黄树新,看到了县委2001年7月26日下发的这份红头文件。这份关于鼓励来县兴办企业有关优惠政策的文件不过2000字,却十分具体地列出了投资企业享受的各项优惠及优惠额度。 黄树新说:“这份文件是解放思想的产物。”据介绍,2000年,黄树新用在东莞毛织企业打工赚到的10多万元钱购置50台毛织机,回蓝山开办了全县第一家承接来料加工的毛织厂。这个用工超过50人的企业,引起了县领导的重视。不久,黄树新被特邀参加县里组织的赴广东考察团。在县里举办的联谊会上,50多位在东莞的蓝山籍老板大多表示愿意回乡投资兴业,他们希望县里也能像东莞一样,有一套优惠扶持政策。 县领导接受了大家的建议,回来后马上请熟悉情况的黄树新草拟一份意见和建议。县主要领导看了后,觉得很适合蓝山的发展需要,经集体讨论并稍作改动,就以当年县委文件下发。“作为一个农民,能为县委起草这份文件,这本身就是县委解放思想的表现。”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黄树新仍然十分自豪和激动。 文件出台1年,就有170多位老板来蓝山办起了毛织加工厂,黄树新也在当年新增毛织加工机150台。如今,全县承接产业转移的毛织加工、电子、制鞋、玩具等企业已经达到580余家,其中480多家毛针织加工企业用工就达7万余人,全县月均贸易进出口额近400万美元。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黄树新的厂子现已拥有5家分厂,为农民工和企业下岗职工提供了700个工作岗位。 以毛针织加工业为主的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拉动了蓝山县运输、物流、餐饮、娱乐、房地产业的发展。现在,县城常住人口由7年前的2.5万人增加到12万人,县城面积由6平方公里扩展到12平方公里。这一“蓝山现象”引起了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如今已是蓝山毛织协会会长、毛织联合会党支部书记的黄树新,拿起7年前的那份文件说:“从这份文件开始,县里年年都有更详细更具体的措施出台,而且条条有落实。” 黄树新相信,在继续解放思想的道路上,今后的政策措施会比这份红头文件的思想更加开放,蓝山的投资创业环境一定更宽松,产业发展会更好更快。现在,一批和他一样的老板已不满足于仅为海外大公司进行订单生产的简单模式,希望能引进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能打出属于自己的毛衣品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