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常熟理工学院 |
释义 | 常熟理工学院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应用技术教育和教师教育为特色的江苏省省属公立本科高校。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和1984年建校的常熟职业大学。 中文名:常熟理工学院 外文名: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简称:常熟理工 校训:立本求真、日新致远 创办时间:2004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综合 主管部门:江苏省教育厅 现任校长:傅大友 所属地区:江苏省常熟市 主要院系:11个系和2个学院 教师人数:650人(2010.10) 学生人数:16400人(2010.10) 专业介绍(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本科)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本科)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 统计学(本科) 英语(师范)(本科) 英语(国际贸易)(本科) 日语(本科) 公共事业管理(本科) 市场营销(本科) 财务管理(本科) 工程造价(本科) 物理学(师范)(本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 电气与自动化(本科)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本科) 汽车服务工程(本科) 生物科学(师范)(本科) 生物工程(本科) 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 烹饪工艺与营养(专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 网络工程(本科) 数字媒体技术(本科) 化学(本科) 应用化学(本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 小学教育(师范)(本科) 学前教育(师范)(本科) 音乐学(师范)(本科): 软件工程(本科) 美术学(师范)(本科) 艺术设计(服装设计)(本科) 艺术设计(平面设计)(本科) 艺术设计(环艺设计)(本科) 艺术设计(烹饪设计)(本科) 艺术设计(中外合作办学)(本科) 艺术设计(专科)) 学校校歌《向着太阳远航》 学院简介常熟理工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和1984年建校的常熟职业大学,1989年经原国家教委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两校合并为常熟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5月12日,经教育部批准在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常熟理工学院。学校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省属本科院校。 历史沿革一、1989年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常熟职业大学合并组建常熟高等专科学校 苏州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创建 1962年苏州师范专科学校撤销 1970年苏州地区五七师训班创建 1972年苏州地区五七师训班更名为苏州地区师范学校 1978年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地区专科班)创建(合署) 1983年苏州地区师范学校升格为苏州师范专科学校 常熟职业大学1984年常熟职业大学创建 1985年常熟市职工大学、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常熟市分校)并入常熟职业大学 1979年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常熟市分校)创建 1987年常熟市机械工业大学、常熟工艺美术职工大学并入常熟职业大学 1978年常熟县工艺美术工业公司七·二一大学创建 1981年常熟县工艺美术工业公司七·二一大学更名为常熟工艺美术职工大学 二、2001年江苏省人口学校并入常熟高等专科学校 1986年江苏省计划生育干部培训中心创建 1987年江苏省计划生育干部培训中心更名为江苏省计划生育学校 1995年江苏省计划生育学校更名为江苏省人口学校 三、2004年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常熟理工学院 地理位置学校位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中心,坐落于人文荟萃、山清水秀、交通便利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际花园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江苏省苏州市北郊的常熟市,学校濒临昆承湖,有隔湖相对的东湖校区和东南校区两个校区。 占地面积学校现有东湖、东南两个校区,土地面积近1800亩,建筑面积59.4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近1.61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21余万册,电子图书342万种,现有中外文纸质期刊近1400种,电子期刊3万余种。 院系设置学校设有12个二级学院和1个民办二级学院。设有普通全日制本科专业47个。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17300多人,另有继续教育学院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生4600多人。学校现有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有省优秀学科梯队、省优秀教学团队、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省级工程中心和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各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7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及建设点8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3个。 师资力量学校现有教职工1108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339人,博士205人,硕士507人,专任教师746人。“十一五”以来,全校教师共发表论文4200多篇,被SCI、EI、CPCI收录论文850多篇,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500多篇,出版专著62部。教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863”专题计划、国家公益专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农业高新技术、省重大成果转化专项等各级各类项目有600多项,其中承担国家级项目71项。同时还承担了146项横向课题,并获得国家专利授权91项,发明专利32项。 办学理念学校以“立本求真、日新致远”为校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抓好教学基本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积极推进教学研究工作。升本以来,我校承担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20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6项。学校一贯重视校风和学风建设,重视学生素质教育,规范教育管理工作,被列为高校校风建设达标单位,1997年以来连续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学校”,2009年被评为“苏州市文明单位”和“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 学校坚持服务地方,与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互动发展。同时,学校重视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推进国际化程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先后派出专家、学者赴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以色列、印度等国家交流或进修,聘请外籍教师近百人次,并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温彻斯特艺术学院合作实行“2+2”人才培养,与印度NIIT公司合作实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与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实施机械电子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计划。还加入《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与六所美国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 2007年6月,学校召开首届党员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名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文化兴校”战略,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全面实施学校转型,全面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创建一所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品牌大学。 学校以“立本求真、日新致远”为校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积极推进教学研究工作。学校是教育部组织的新一轮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试点高校,2009年顺利通过了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本科教学质量受到专家好评。学校是全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和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单位,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学校被省教育厅批准列为专业硕士培育点,与苏州大学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目前,学校承担5项部、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正在全面推进校内“十二五”综合改革。升本以来,学校承担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20多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8项。学校一贯重视校风和学风建设,重视学生素质教育,被列为高校校风建设达标单位,1997年以来连续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学校”,2009年被评为“苏州市文明单位”,学校荣获 “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 “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江苏省外国专家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服务地方,与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互动发展。近年来开展了多种模式的合作教育,在校企合作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现有包括江苏首家IBM-ETP实训中心、江苏首家国际服务工程学院、江苏首家光伏科技学院等校企(地)合作教育项目。同时,学校重视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先后派出专家、学者赴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以色列、印度等国家交流或进修,聘请外籍教师数百人次,并与美国、英国、白俄罗斯、韩国、德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20多所高校结为友好学校,与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印度等国家的多所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 学校“十二五”总体目标是:全面实现学校转型,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实现学校首届党代会确定的“综合实力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的阶段性目标,为2020年前后学校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同类高校前列,建成一所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应用型品牌大学奠定基础。 近三年学校录取江苏省本二学生的分数线 年份 录取分数线 省控线 选修科目等级 2008 339(含附加分) 300(不含附加分) BB及以上 2009 329 326 BB及以上 2010 文科328/理科337 文科321/理科328 BB及以上 专业介绍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并掌握现代教育方法,热爱教育事业的中学语文骨干教师,以及能从事企事业单位文化宣传、文秘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基础写作、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马克思主义文论、文学概论、美学、语言学概论、中学语文教学论、中国文化概论等。 就业方向: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也可从事企事业单位文化宣传、文秘等工作。 历史学(文化产业)(本科) 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历史学、文化学、文化产业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具备扎实文化理论水平、文化产业创新和实践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当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当代史、现代经济学、文化学概论、文化经济学、文化产业学概论、文化营销学、管理学概论等。 就业方向:主要在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服务机构从事文化创意、项目策划、资源开发、产品经营及文化产业管理工作。 历史学(师范)(本科) 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系统专业基础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并掌握现代教育方法,热爱教育事业的中学历史骨干教师,以及能从事行政机关、旅游文博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考古与文物鉴赏、中外关系史、中学历史教学法、社会学、基础写作、中外文化名著选读、现代秘书学、江苏旅游文化研究等。 就业方向:从事中学历史课教学,从事旅游、文化、文博及其他社会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哲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方法,热爱教育事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教师,以及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社会学、伦理学、世界政治与经济、逻辑学、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哲学史、管理系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等。 就业方向:从事学校的政治课教学,从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思想教育、管理和宣传工作。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热爱数学事业,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创新能力,有发展后劲的数学教学与数学应用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解析几何、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近世代数、实变函数、概率统计、中数解题研究、普通心理学、数学教育学、计算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英语、哲学等。 就业方向:适合从事中学数学教学,也可在其他教育部门从事数学教学、科研、管理工作。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热爱祖国,热爱数学事业,有敬业精神,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有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训练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解析几何、高等代数、概率统计、数学建模、数值计算与实验、程序设计、数据库基础、数据结构、数学应用软件、线性规划、统计学原理、计量经济学等。 就业方向:适合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各类学校等从事应用开发、管理和教学研究工作。 统计学(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熟练掌握统计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从事统计调查、数据处理、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与统计相关的开发、应用、管理工作,并能适应相关经济、社会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代数、数学分析、概率与数理统计、统计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计量经济学概论、会计学、统计分析软件应用、国民经济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抽样调查理论与方法等。 就业方向:适合在银行、证券机构、保险公司或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统计信息与质量管理、财务管理、资产定价数量分析、投资决策等管理工作,或在教育机构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英语(师范)(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语言基本技能,较熟练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热爱教育事业,懂得教育规律,具有健康人格的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学英语骨干教师。 主要课程:英语读写、英语视听说、英语阅读、英语语法、英语写作、语言学基础、英语教学法、翻译理论与实践。 就业方向: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英语教师。 英语(国际贸易)(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国际贸易与商务管理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知识。能熟练运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掌握一定的外贸及商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并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主要课程: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听说、商务英语、翻译理论和实践、国际贸易、涉外经济法、国际金融、进出口业务管理、市场学。 就业方向:能从事进出口业务、商务管理、国际运输、国际金融等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工作。 日语(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日企、经贸、旅游等部门从事商务、翻译、管理工作的日语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综合日语、日语听说、商务日语阅读、商务日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计算机应用、涉外经济法、进出口业务管理、二外(英语)。 就业方向:能从事翻译(口译、笔译)、国际交流、经贸、管理、教学和科研等工作。 公共事业管理(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城市(社区)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机构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和综合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应用统计、现代管理方法、西方经济学、管理文秘、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战略管理、行政法、公共政策等。 就业方向:在企业、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公益团体及社会中介等机构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人事管理和综合管理工作。 市场营销(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工科背景知识,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市场营销与管理或从事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统计分析﹑财务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经济法、消费者行为学、国际市场营销、市场调查等。 就业方向:能在工业企业从事产品营销链设计和营销运作工作,能在工商流通企业从事各种商品的促销设计和具体操作工作。 财务管理(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从事会计、财务管理、金融等工作的高素质领导型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中级财务管理、投资学、项目评估。 就业方向: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财务管理等经济高级管理工作。 工程造价(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工程造价预算、审计、评估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有对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计算、审定与控制能力,会编制建筑、安装工程预(结、决)算,能进行工程招标和投标报价以及合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会计学、统计学、经济法概论、工程经济学、土木工程概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测量、建筑企业管理、工程估价与预算、工程项目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招投标管理等。 就业方向:可在建筑施工和安装工程公司、房地产企业、造价中介咨询单位、建设单位、政府管理职能部门从事工程造价的计算、审定与控制、分析、管理等工作。 物理学(师范)(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实验技能与现代教育技能,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适应21世纪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需要能在物理学或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和相关的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普物实验、电工学、模拟电子技术、近代物理实验、理论力学、数理方法、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电动力学、固体物理、VB等。 就业方向:能够从事中学、中等学校、职业高中的物理学及计算机教学工作,亦可到教育行政部门从事教育管理工作,还可到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等行业和部门担任技术业务和管理工作。 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电子学、电子信息技术和通信等方面的宽厚理论基础和基本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跟踪本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够胜任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电子系统设计及光电子、通信等行业的技术工作,从事这些领域中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或管理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电力电子技术、EDA技术、传感器原理、数字信号处理、信号与系统、C语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光电子技术、微控制技术等。 就业方向:能够到机械、电气、电子、通信、光电子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从事产品开发、设备维护、工艺设计、测试检验、技术或生产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及其它需要电子信息类专业人员的单位从事教学、科研、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电子信息行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敬业精神,掌握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能够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以及质量监督、设备维护、技术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信号处理、通信信息网络、信息论与编码。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胜任电子和信息类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岗位,能够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制造、开发和推广工作,从事电子信息生产与应用领域中的质量监督、设备维护工作,或者从事技术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 电气与自动化(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检测与仪表、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计算机应用等领域从事管理决策、系统分析、运行维护和研究开发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自动控制原理、电机与拖动、电气与PLC控制、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运动控制系统、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胜任工矿企业的工业自动化、生产过程控制等部门的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能在运动控制、过程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气工程、计算机应用等领域从事管理决策、系统分析、运行维护和研究开发等工作,也可到机关事业单位或研究机构从事现代化信息管理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工作。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适应长三角区域经济所需的、在现代制造业第一线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普通物理、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等。 就业方向:分别为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机电工程三个方向。从事机制工艺及装备的设计、模具的设计与制造、现代制造技术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机电设备维护与管理等技术工作。也可从事相关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技术管理等工作。 汽车服务工程(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现代汽车技术和汽车服务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汽车检测,维修维护,服务管理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熟悉汽车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能够从事汽车技术服务,贸易服务,保险理赔,信息咨询,企业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技术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主要从事汽车检测、维修、保养工作,汽车电器及控制系统的维修保养工作,汽车运输企业的管理规划及销售等工作。 主要课程:工程制图、机械基础、电工电子学、汽车构造(发动机)、汽车构造(底盘)、汽车理论、汽车电器设备、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维修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等。 生物科学(师范)(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即能胜任中学科学课程教育、又有较扎实专业知识、能胜任生物分科教育、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世纪中学基础教学师资。 主要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普通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人体组织解剖学、中学生物教学法等。 就业方向:从事中学生物课程教学、中学科学学教学和科研及实验室管理等工作,也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生物技术产业方面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工作。 生物工程(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与管理的基本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及分析、无机及分析实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基础生物学、仪器分析、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工原理、生物化学及实验、微生物学及实验、发酵工程、生物工程装备及工厂设计、工程制图基础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以及在中、高等学校从事教学工作。 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管理等多方面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产品和食品的流通、进出口、加工、质量检验等领域,从事食品及相关产品质量检测、质量管理、质量认证、质量研究、质量教育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微生物学、仪器分析、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理化检验、食品卫生学、动物性食品卫生学、食品工艺学和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工程等。 就业方向:主要为在食品质量与安全及相关领域内(海关、商检、技术监督部门、疾控中心和企业的生产质量控制部门)从事营养分析、安全检测、卫生管理、安全监督、品质控制、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生产及管理监督等工作。 烹饪工艺与营养(专科)学制3年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技全面发展,具有高尚思想品德,掌握现代烹饪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既有烹饪实际操作技能又有餐饮食品行业经营管理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主干课程: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烹饪原料学、烹饪工艺学、中国名菜、中国名点、冷拼工艺、西餐西点、宴席设计、酒店管理等。 就业方向:酒店、宾馆、饭店、娱乐业相关餐饮部门从事烹饪工艺和餐饮管理工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基础知识牢固、专业面宽、素质高、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具有科学研究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初步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的计算机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离散数学、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系统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算法设计与分析、人工智能、数字媒体技术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科研机构、政府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软件系统开发、硬件系统设计与调试,办公自动化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网络系统设计与规划,系统集成,系统管理、应用及维护,计算机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等工作。 网络工程(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网络技术、网络工程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受到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良好训练,能将计算机软件、硬件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应用、维护和管理的高级网络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与印度NIIT合作办学,主要特点是通信与网络结合、网络软件与网络硬件结合,培养学生的网络应用开发、网络信息控制及网络工程技术方面的基本能力,使学生具有解决网络工程技术与网络开发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信号与系统、计算机原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现代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安全、网络工程、网络信息安全、互联网及其应用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适宜在国家机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工厂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及网络技术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开发及系统维护等工作。 数字媒体技术(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的教学与出版、新闻、影视等文化媒体及其它数字媒体软件开发和产品设计制作行业的要求相结合,培养面向数字网络时代兼具信息传播理论、数字媒体技术和设计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通过四年的系统学习,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接受数字媒体软件开发的良好训练;具有独立工作和从事数字媒体设计和应用开发的能力。 主要课程: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图形学 、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动画原理与设计、艺术设计概论、摄影与摄像、数字音视频处理、数字媒体后期制作、视觉传达设计与欣赏、流媒体技术、软件工程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将兼具信息传播理论、数字媒体技术和设计管理能力,可在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出版、商贸、教育、信息咨询及IT相关等领域,从事数字媒体开发、音视频数字化、网页设计与网站维护、多媒体设计制作、信息服务及数字媒体管理等工作。 化学(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具备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中学从事化学教学和化学教学研究的教师和化学培养教学研究人员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能在科研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化工产品的分析检测、技术开发、生产与管理、产品销售及市场技术服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位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工基础、 中学化学教学法 、中教实验、教育学等。 就业方向:能在中学从事化学教学和化学教学研究的教师和化学教学研究人员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能在科研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化工产品的分析检测、技术开发、生产与管理、产品销售及市场技术服务工作。 应用化学(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化学化工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现代实验技术;具有一定的工程基础知识,熟悉本学科的现状、前沿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学位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化工制图、化工原理、化工机械设备、化工工艺学等。 就业方向:能在化学化工、医药、环境、材料、食品、生物等企业单位从事化工生产、科技开发及经营管理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应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具备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材料领域的科学与工程方面较宽的基础知识,能在各种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材料结构与性能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技术改造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 学位课程:物理化学、量子与统计力学、固体物理、材料学概论、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力学、材料科学研究方法、材料工艺与设备、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的毕业生多进入各钢企、制造企业、汽车厂,以及陶瓷、水泥、家电等企业。就业范围广泛。一般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金属方向多进入钢企和相关研究院,高分子及非金属方向多进入陶瓷、玻璃、涂料、家电等行业,多属大型国企、军工、民企和科研院校。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偏应用的材料加工和其他一些研究方向,相对找工作容易一些。 小学教育(师范)(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热爱小学教育事业,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和崇高职业理想,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能适应现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骨干教师。 主要课程:普通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小学生心理学、教育测量与统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研究、课程与教学论、汉语通论、中国现当代文学、计算机辅助教学、音乐、美术、书法等。 就业方向:能够胜任现代小学语文、数学及英语、计算机等多门学科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在各级各类师资培训部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种儿童教育康复机构、广播电视网络、图书新闻出版等部门从事初等教育及相关科研管理、宣传、培训工作。 学前教育(师范)(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懂得学前教育教学规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教育基本理念和崇高职业素养,能适应现代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要求,胜任学前教育及研究的骨干教师。 主要课程: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课程论、幼儿发展心理学、音乐、美术、舞蹈、游戏、儿童文学等。 就业方向:从事幼儿教育,各种儿童教育与康复机构工作等。 音乐学(师范)(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能掌握音乐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崇高职业素养,能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音乐教育工作者。 主要课程:视唱练耳、和声学、声乐、钢琴、舞蹈、复调、中外音乐史、曲式、合唱与指挥、古琴及其他器乐、音乐教育学。 就业方向:中、小学专职音乐教师,艺术团体及文广系统音乐工作者及管理者。 软件工程(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规范的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良好的组织与交流能力,适合团队开发环境,能从事计算机及其他各领域的软件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维护管理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C/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及可视化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网络程序设计与应用、Web技术与网站规划、计算机通讯与网络、软件工程、软件体系结构、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等。 就业方向:经过NIIT培训的毕业生,有很多已受聘于世界知名的大企业,有数据显示,目前通过NIIT论证的软件工程师已成为中国软件业的核心力量。毕业生可以在IT行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数据库管理员、网络系统管理员、软件开发员、软件项目需求分析员、软件项目系统分析员等工作。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计算机软件的研究、开发、设计、应用、管理和教学等工作,国内外大中型IT企业从事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维护和项目管理。 美术学(师范)(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美术教育与艺术设计交叉融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美术教师素质又有艺术设计能力,具有较广泛而坚实的专业与理论基础,有较深厚的文化素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等良好素质,掌握现代教学手段的中、小学美术师资和从事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研究的专门人才;以及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实用美术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绘画(国画、油画等)、 摄影、书法与篆刻、设计基础、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教育学、心理学、艺术概论、美学、美术教法、中外美术史等。 就业方向:中小学美术教师、广告装潢行业、商业美术行业等。 艺术设计(服装设计)(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掌握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知识与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强、素质全面,能够从事服装设计与策划、服装理论研究及品牌宣传评论等工作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绘画基础、设计基础、服装设计、板型设计、服装制作工艺、立体裁剪、服装CAD、服饰色彩、服装材料学、时装画技法。 就业方向:从事服装设计、贸易、品牌策划、新产品开发等工作,亦可从事在国内外企业、专业公司、科研所属的部门以及院校从事科学、教学、研究等工作。 艺术设计(平面设计)(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掌握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知识与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强、素质全面,能够从事视觉传达设计、媒体艺术设计、广告策划、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图形创意、设计概论、工艺美术史、计算机辅助设计、摄影、文字与符号设计、包装装潢设计、设计与印刷、CIS设计、广告创意与表现、展示设计、网页制作、多媒体设计、书籍装帧。 就业方向:企事业单位(策划宣传、产品包装、出版印刷)、专业设计部门(媒体艺术、广告公司、设计公司)、科研单位(研究所、学校)。 艺术设计(环艺设计)(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掌握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知识与应用能力,基础知识扎实、专业基础全面、创造能力强、有一定实践能力、在室内外环境设计等行业领域素质全面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造型基础、设计基础、设计概论、专业制图、工艺美术史、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表现技术、材料与构造、空间造型基础原理、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及工程经济等。 就业方向:可从事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规划设计、展示设计、家具设计、设计开发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亦可从事在国内外企业、专业公司、科研所属的部门以及院校从事科学、教学、研究等工作。 艺术设计(烹饪设计)(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技全面发展,具有高尚思想品德,掌握现代烹饪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既有烹饪实际操作技能又有餐饮食品行业经营管理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主干课程:中医饮食保健学、食品营养与卫生安全、人类饮食文化学、烹饪工艺学、中国名菜、中国名点、photoshop、宴席设计、酒店管理等。 就业方向:酒店、宾馆、饭店、娱乐业相关餐饮部门从事烹饪工艺和餐饮管理工作。 艺术设计(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是培养适应全球近年来创造产业(Creative Industry)的蓬勃发展的需要,具备东西方创造理念和技能的创造型高级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造型基础、设计基础、设计思维、视觉表达、互动设计、品牌管理、服装设计 (Fashion Design)课程群、纺织品设计(Textile Design) 课程群、平面设计 (Graphic Design)课程群、广告设计(Advertising Design) 课程群、摄影与数码艺术 (Photography and Digital Media) 课程群等。 就业方向:可在国内外各类研发设计、广告设计、文化艺术、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等行业,从事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艺术设计(专科)学制3年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具备掌握现代艺术设计知识与较强设计操作的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设计工具,创造性的从事平面设计、环艺设计、服装设计等高素质专业设计人才。 主要课程:绘画基础、设计基础、设计表现、计算机辅助设计、平面设计课程群、环艺设计课程群、服装设计群等。 就业方向:商业美术行业、广告与传媒行业、建筑装饰行业、服装行业等。 现任领导许霆,男,1951年9月出生,汉族,江苏太仓人。1975年7月苏州地区师范学校毕业参加工作,197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8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88年8月上海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课程班结业。1992年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晋升为教授。历任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宣传部长、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等职,2004年12月起任常熟理工学院党委书记。1997年被评委苏州市劳动模范。担任常熟市第十一、十二届人大代表,当选为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苏州市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兼任常熟市吴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常务理事。 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任编委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被批准为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列为省哲学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博士点重点项目” 《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撰稿;主持过“十四行体在中国研究”等6项省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主持过“一体两翼素质教育格局研究”等2项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2005年被评为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曾任学校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带头人,1999年被省教育厅评为优秀学科梯队。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新诗格律理论研究,中国十四行诗研究,新诗理论批评史研究,新诗诗体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研究》、《文学评论》、 《文艺理论研究》、《新文学史料》、《中国韵文学刊》、《上海社会科学》、《江海学刊》、香港《诗双月刊》和《诗网络》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出版理论专著有《新格律诗研究》(与鲁德俊合作)、《十四行体在中国》(与鲁德俊合作)、《新诗理论发展史(1917-1927)》、《中国新诗的现代品格》、《中国现代诗学史论》、 《中国现代主义诗学论稿》、《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史论》等。《新诗理论发展史(1917—1927)》和《中国新诗的现代品格》分获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十四行体在中国》获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学术专著一等奖和省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院长 傅大友傅大友,男,1952年7月生,江苏海安人,中共党员,教授。1982年1月毕业于苏州大学历史系,先后担任苏州大学团委书记、校办副主任、后勤处长、系党总支书记、校党委宣传部长、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南京人口干部管理学院院长,现为常熟理工学院院长,苏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政治学会副会长,全国政策科学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学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是国内管理制度研究的重要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是政府创新与管理体制改革。曾经在《江海学刊》、《江苏高教》、 《中国行政管理》、《教育发展研究》、《中国高教研究》、《苏州大学学报》、 《思想战线》)等全国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行政管理学导论》(合著)(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铸造灵魂之路》(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主持过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重点课题“行政改革与地方政府制度创新”,出版《行政改革与制度创新》(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主持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三个代表’与高校德育创新研究”,出版《高校德育创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等多部政治学和管理学学术著作。 1999年获得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年获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一等奖。 刘华民,男,1952年2月出生,汉族,山东牟平人,中共党员。1968年9月参加工作,1977年2月入党,1976年1月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1976年2月至1991年9月,在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工作,1991年9月调常熟高专工作,历任宣传部副部长、中文系党支部书记、组织部长、副校长等职,现任常熟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2001晋升为教授。 主要著作有《文天祥诗研究》(巴蜀书社,1999年出版)、《宋词导读》(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参撰《唐诗艺术技巧分类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宋词艺术技巧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 《实用文写作》(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20世纪古诗研究新思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并在多家学报和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刘华民教授曾获江苏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江苏省教育系统百名勤政廉政好干部等荣誉称号。科研成果曾获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副院长 朱林生朱林生 ,男,1962年11月出生,汉族,江苏吴江人。1983年毕业于苏州大学数学系,1990年获华东师范大学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南开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2002年在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01年晋升教授,现为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历任常熟高等专科学校数学系副主任、常熟高等专科学校数学系党总支书记,常熟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助理等职,2004年12月起任常熟理工学院副院长。2003年被聘为学院“基础数学学科”学科带头人。是常熟市人大代表,常熟市科协副主席。 主要从事李代数及其表示理论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作为主要参加者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主持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教改项目1项.在《以色列数学杂志》、《数学物理杂志》(美)、 《代数学杂志》(美)、 《代数通讯》(美)、《中国科学》、《科学通报》、 《数学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12篇被SCI检索。 朱林生教授在1998、2002年被列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996、2000年两次列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2年被列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999.09获天津市科委颁发的 “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本人为第三完成人;1998和1999年分别获得南开大学研究生奖学金特等奖和一等奖;1998年获苏州市政府颁发的“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一等奖;2000年被聘为德国《数学文摘》与美国《数学评论》的特约评论员;2001年获“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科研奖——“兴业奖”一等奖;2001年获江苏省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副院长 张竹繁 张竹繁,男,1954年11月生,汉族,江苏海门人,本科学历。197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74年9月至1978年1月在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学习。1978年2月至1997年3月任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期间1989年至1990年曾任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副主任,1993年主持东南大学科技处工作。1997年4月任江苏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2000年2月至2001年4月间兼任江苏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江苏省教育厅研究生处处长。2005年12月任常熟理工学院副院长。 曾主讲《微型计算机原理》、《电子测量实验》等课程,主编及参编《电子测量实验教程》、《数字信号处理》、《微型计算机原理》等多门教材。主持及参加了“教育部高校‘八五’科技发展规划”、“教育部高校基层科研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江苏省‘九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南京市‘九五’科技发展规划”、“集成电路测试系统”等10多项部、省、市研究课题。获得过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国防科工委光华科技进步奖1次,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目前承担的研究课题有省教育厅、省级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各一项。 任教育部全国高校科研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江苏高校科研管理研究会理事长等职。 副院长 陈建华陈建华,男,1956年3月出生,汉族,江苏大丰人,1982年2月参加工作,199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1月浙江大学硅酸盐材料专业本科毕业,1995年6月华东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2000年6月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工学博士,教授。 1988年9月任盐城工业专科学校建材系硅酸盐工程教研室副主任,1995年7月任盐城工学院材料工程系副主任,2000年9月任盐城工学院材料工程系主任,2004年8月任盐城工学院教务处处长,2006年2月至今任常熟理工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1995年荣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1996年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4年被授予“盐城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主要从事特种玻璃、新型陶瓷、无机功能材料、新型涂料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主持江苏省教育厅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2项,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参加或主持建设的课程获得江苏省一类、二类精品课程各1门;主持“钛酸铝结合莫来石高温材料的研究”等7项省、市(厅)级科研项目,其中4项科研成果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3项科研成果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在《硅酸盐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3篇获得市级优秀学术论文奖;获得发明专利1项;主编《玻璃制造工艺》,并副主编、参编教材2部。 兼任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江苏省硅酸盐学会理事,江苏省建材工业协会理事, 《粉煤灰综合利用》杂志编委,南京工业大学和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丁晓原,男,1958年5月生,江苏常熟人,中共党员,文学博士,博士后,2000年晋升为教授。历任常熟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党支部副书记、中文系党总支书记、人文系主任、常熟理工学院党委组织部、统战部部长、人文社会科学系系主任。2007年5月任常熟理工学院副院长。兼任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文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省级优秀学科梯队、常熟理工学院重点建设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专业带头人,常熟理工学院首批确定的学术带头人,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纪实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现代文学学会理事。苏州大学文学院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报告文学和散文。主持7项省社科基金(省教育厅社科研究)项目,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社科规划项目。在《文学评论》、 《文艺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有25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中心等转载、复印、摘要;CSSCI收录论文30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首次发布的(2000年)作者年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排序显示,列全国文学学科第一。先后出版《文化生态与报告文学》(上海三联书店2001)、《五四散文的现代性阐释》(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等专著4部,主编《20世纪中国各体文学理论批评》、《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3-2006)年纪实文学》、 《新闻阅读与写作》等著作(作品)6部。是中国研究报告文学的主要学者和重要的散文研究学者。 1992至1996年连续三次被江苏省教委授予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称号,1998至2003年两次入选江苏省“333”跨世纪(新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工程。1994年获全国曾宪梓优秀教师奖三等奖。1996年获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2年获江苏省高校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年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2003年被中共苏州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5年被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科研成果学校在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近四年来共发表论文2115篇,其中在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484篇,被SCI、EI、ISTP检索论文104篇,出版专著62部;获奖成果49项,鉴定成果7项,申请专利7项,10多项科研成果被转让或采用,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目前该校教师主持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专题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农业高新技术等各级各类项目四十余项。 学生就业学生培养质量高,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旺盛,毕业生的年内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其中2/3的毕业生在上海市及苏州地区就业,被授予“江苏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特困资助学校重视贫特困学生的帮困助学工作,在多年的工作中形成了一整套帮困助学的体系,并以制度的形式落实。主要通过开辟“绿色通道”、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社会和个人资助、困难补助、特困生奖励金等多种途径,很好地解决了贫特困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学校设有多种奖助学金,包括:学校综合和单项奖学金、国家和江苏省政府奖助学金、长方奖学金、鸿星尔克助学金、夏普奖学金等近20种奖助学金。各类奖助学金从1000元至4000元不等。另外,学校对高考高分考生设立新生奖学金,奖金最高达10000元。 交流合作学校坚持服务地方,与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互动发展。同时,学校重视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推进国际化程度。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派出专家、学者赴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以色列、印度等国家交流或进修,聘请外籍教师近百人次。并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温彻斯特艺术学院合作实行“2+2”人才培养,与印度NIIT公司合作实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还加入《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与六所美国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 2007年6月,学校召开首届党员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名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文化兴校”战略,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全面实施学校转型,全面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创建一所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品牌大学。 学院重视与地方的联系,利用人才资源优势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地方教育,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学院加强对外学术交流,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派出专家、学者赴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以色列、印度等国家交流或进修,近年来聘请外籍教师50多人次(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丹麦、芬兰),并多次接待国外来访人员,增进国际间学术交流。 学院地址: 东湖校区:常熟市南三环路99号 东南校区:常熟市湖山路99号 元和校区:常熟市元和路98号(旧校区,现不使用。) 学院主要领导 党委书记:许霆 院长:傅大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