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常任侠文集(全六卷) |
释义 | 《常任侠文集》共分六卷:卷一以佛像石刻艺术论文为主;卷二收有绘画书法艺术论文题序和《中国舞蹈史话》、《中国傀儡戏皮影戏发展史话》两部书 作者:常任侠著,郭淑芬,常法韫,沈宁编 ISBN:10位[7533628489]13位[9787533628482]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2-1 定价:¥220.00元 内容提要常任侠先生幼名家选,笔名季青、牧原、常征,1904年1月31日出生于安徽省颖上县东学村。8岁丧父,12岁始读私塾。1922年入南京美术专科学校。1928年入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研习古典文学及日本、印度文学;1931毕业,任中央大学高中部主任,讲授国文,并与汪铭竹、程千帆、沈祖棻等组织土星笔会,出版《诗帆》月刊。1935年春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大学院,研究东方艺术史,曾在上野帝国学士院作汉学报告。1936年底返国,继续在中央大学任教。“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由田汉编剧、洪深导演的四幕话剧《芦沟桥》在南京中华大戏院公演,常任侠饰演该剧主角吉星文团长,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爱国洪流。1938年春,到长沙与田汉、廖沫沙等编辑《抗战日报》;旋至武汉军委政治部三厅六处从事音乐、戏剧编审,被委派担任周恩来副部长的联络秘书,曾与张曙合作抗战歌曲《壮丁上前线》、《空军战歌》,与冼星海合写歌剧《亚细亚之黎明》。 1939—1941年,常任侠先生到重庆中英庚款董事会艺术考古研究院任研究员。其间,与郭沫若、卫聚贤、金静庵、胡小石、马衡等共同主持了重庆江北汉墓群的考古发掘;在《时事新报》、《说文月刊》上,相继发表《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整理重庆江北汉墓遗物纪略》、《重庆附近发现之汉代崖墓与石阙研究》等论文,写成《汉唐之间西域乐舞百戏东渐史》、《民俗艺术考古论集》等专著。在宗白华、商承祚、梁思成等组织的中国艺术史学会中,常任侠任常务理事。1942年任国立艺专国文教授,与傅抱石等编辑《学术杂志》。1943年至昆明,任东方语言专科学校教授兼教务长;次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与闻一多、吕剑、张光年、李何林等组织中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云南分会,出版诗集《蒙古调》。1945年冬,应聘赴印度国际大学任中 国文化史教授;1948年到加尔各答华侨中学任教务主任,讲授国文,并经常为胡愈之、赵沨主编的《南侨日报》、《风下》等报刊撰稿,介绍国内民主运动情况。1949年2月返国,任国立北平艺专教授,出席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国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常委,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理事,中国根艺美术学会名誉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兼图书馆馆长,北大、师大、佛学院兼职教授。1987 年离休。在五十年代初期,常先生争取到许寿裳、朱启钤、张怀等著名藏书家的支持,向中央美术学院捐赠若干线装珍本图书,为丰富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的典藏,贡献巨大心力。1953年7月参加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组织的甘肃麦积山石窟考察团。1956年12月至1957年2月,常任侠先生受国务院委派,赴印度新德里,担任国际佛教艺术展览中国部顾问,我国藏族宗教领袖班禅等前往参观,常先生与之携手并亲为讲解,被在场观众及新闻记者传为佳话;展览开幕后,印度尼赫鲁、缅旬巫巴瑞、印尼沙斯特罗阿米佐约、锡兰班达拉奈克等政界领导人俱到中国部参观,赞美中国佛教艺术,并接受中国展览团馈赠之中国佛教艺术画册,扩大了我国的影响,出色地完成了文化外交之使命。 常任侠先生毕生勤奋钻研东方艺术,著作宏富,主要有《中国古典艺术》、《中印艺术因缘》、《汉画艺术研究》、《汉代绘画选集》、《阿旃陀石窟艺术》、《东方艺术丛谈》、《佛经文学故事选》、《中国舞蹈史话》、《中国美术史谈义》(日文版)、《美学与中国美术史》(与朱光潜、黄药眠合著)、《常任侠艺术考古论文集》、《海上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8·画像石画像砖》、《印度及东南亚美术发展史》等。译述有《印度的文明》、《中国的文明》、《日本绘画史》(以上三项与袁音合译)、《中国服装史研究》等。 常任侠先生对古典文学与诗词均有很高的造诣,毕生以诗纪事抒怀,歌颂光明,鞭挞黑暗。其新体诗集有《毋忘草》、《收获期》、《蒙古调》等。所作南北曲集有《祝梁怨》、《田横岛》、《鼓盆歌》、《妈勒传》等;其中,《祝梁怨》于1935年9月由南京永祥印书馆出版。东京帝大文学部盐谷节山教授翻阅了《祝梁怨》之后,大加赞赏,称之为“可与关汉卿的作品相媲美”。其旧体诗以1994年9月学习出版社出版的《红百合诗集》为代表,此诗集分钟山集、樱花集、战云集、金帆集、邺中集、感旧集、燕市集等七卷,选录1922一1993年诗作1245首(内含词8首,曲4首),是留给世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常任侠先生于1996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先生终身以“勤能补拙,俭可养廉”为座右铭。在病榻上,他还不时地为满足来访者的恳求而题词赋诗。“愿身作茧永抽丝”是常老1991年3月5日在中日友好医院写下的诗句,也是他精神境界的写照。 编辑推荐卷三收有中日艺术交流的论文和介绍印度以及南亚和东南亚诸国艺术的文章;卷四收有《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海上丝路与文化交流》和《印度与东南亚美术发展史》三本书;卷五收有常先生的历年诗作;卷六则收有常先生的个人自述、回忆和纪念亡友的文章以及为他人书稿所写的题记或序跋。其中,东方艺术史的研究论著就占《全集》的三分之二;而在其东方艺术研究论著中,中外艺术交流史又是常先生最为关注的主题。突出体现在考察和揭示两种关系上:一是中印艺术交流史,一是中日艺术交流史。在20世纪的中外艺术交流史研究领域,常任侠先生的不少研究还属于拓荒之作。通过他的毕业开拓,中印艺术交流史的研究已成体系,中日艺术交流史的研究也显出轮廓。因此,我们可以预料,《常任侠文集》的出版,不仅方便于文化艺术工作者,也必将推动我国中外艺术交流史的学术研究发展。 作者简介常任侠(1904~)中国东方艺术史家。1904年1月31日生于安徽颍上。1922年入南京美术专门学校学习,1928年入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学习古典文学与宗教、民俗艺术史。1935年赴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大学院研究东方艺术史。翌年回国。后从事抗日宣传工作。40年代中期赴印度圣蒂尼克坦国际大学讲学,研究印度佛教艺术史。1949年应周恩来电召回国。他主要从事中国以及中亚、东亚、东南亚诸国美术史以及音乐、舞蹈史的研究,对中国与印度、日本的文艺交流史研究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他著述甚丰,主要有《汉唐之间西域乐舞百戏东渐史》、《民俗艺术考古论集》、《汉画艺术研究》、《中印艺术因缘》、《印度与东南亚美术发展史》、《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中国舞蹈史话》、《海上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中国服装史研究》等,与他人合译有《印度的文明》、《日本绘画史》等。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兼图书馆馆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学术委员、瑞典音乐考 目录常任侠文集卷一 自叙 关于我国原始艺术的发展 从认识古典美术谈发扬爱国主义 中国艺术考古工作的新发展 中国古代民俗与艺术 论人性、民俗、宗教与文艺的关系 中国美术中之外来因素 美学与美术 序张光福《中国美术史》 重庆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 重庆附近发见之汉代崖墓与石阙研究 整理重庆江北汉墓遗物纪略 饕餮终葵神荼郁垒石敢当小考 北温泉缙云山之石刻 重庆附近之汉代三种墓葬 西藏拉萨之唐蕃会盟碑 敦煌石室写经序 敦煌千佛洞之行 云岗石刻艺术 甘肃麦积山石窟艺术 麦积山的佛教艺术 甘肃麦积山考古记 《中国古佛雕》序 《中国古佛雕》礼赞 从雕塑馆看中国雕塑的发展 圆明园建筑艺术序言 鲁迅对考古艺术的贡献 鲁迅与艺术考古学 说秦俑 永念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 中国绘画艺术 汉画艺术研究 汉代绘画简述 汉画中的杂技艺术 新疆吐鲁番出土唐墓壁画初探 从汉唐壁画的发展看永泰公主墓壁画的成就 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艺术的发展与成就 河南省新出土汉代画像石刻艺术初探 高昌画辑佚序言 《韩熙载夜宴图》小记 明宫所画民族英雄常遇春像 殷周古磬小记 古磬的发展与古舞的演进 从故宫珍宝馆谈起 故宫藏古乐器双忽雷 故宫博物院的复制精品 …… 常任侠文集卷二 常任侠文集卷三 常任侠文集卷四 常任侠文集卷五 常任侠文集卷六 书摘到中古以来,我国与西域交通既繁,文化交流,凡百事物,多起变化,傀儡戏也不例外地受了很多域外的影响。鲍老、郭郎,当筵笑舞,傀儡多样变化,成为百戏之一,不复专用于丧 礼,做了人间的喜剧,这是社会发展所致,也是研究中国民俗艺术所不可不知道的。 木偶戏的种类有提线傀儡、肘傀儡、肉傀儡等种种。见于唐宋人的记载,它与印度的梵剧,也发生了种种因缘。印度傀儡戏,起于少女的舞蹈,梵文的“朴特利迦”(Puttalika)意云少女,“都海特利迦”(DuhitiKa)意云女儿,“朴吒利”(Puttali)意云色相,“补吒利迦”(Pautalik)意云取五,都有傀儡戏的意思。“补吒利”和“补吒利迦”,今天印度仍沿用为傀儡戏的名称。这些用少女作为玩具,如希腊语的“可来”(K0ry),拉丁语的“补婆”(PuPa)、补补罗(Pupula),也都是以少女为玩偶的意思。在我国的古俑中,如洛阳金村古墓,长沙楚墓所发见的。也多是少女。少女成为玩偶,成为殉葬者,成为歌舞的倡伎,成为傀儡子的型范,大概在东亚古代文明国家的阶级社会中,多曾经过这一个历程。 印度的傀儡戏是提线傀儡,它流传于南洋印尼、马来半岛、缅甸等地,演的是印度史诗《马哈巴拉塔(Mahabrata)》、《罗摩衍那(Ramayana)》等故事,它更有牵线、角色等名,唐人诗中的“刻木牵丝做老翁”,可能就是从南海传播而来的。 中国的傀儡戏,在唐代已传人日本、朝鲜,同时也吸收了域外制作的技巧,丰富了自己。在唐宋的文献记录上,当时有盘铃傀儡、悬丝傀儡、杖头傀儡、水傀儡、肉傀儡、药发傀儡等名称,其中不一定都起源于中国,引入而且输出,在交流的过程中都得到益处。日语中开始使用《旧唐书》窟垒子的名称,后称Kukutsu,(大阪称为“文乐”)和俄语中的“顾傀儡”,大概都是“傀儡”的译音,我国的傀儡戏也曾由于元代的西征,随军演技,传至东欧。至今把“顾傀儡”做为通名,也就不止一地了。 (三)人物画与宗教画 中国古代绘画,以人物画为主,在秦俑的造型上,无论人物车马,都是等身大的,可以看出当时所达到的成绩,在雕塑上有这样的技巧,在绘画上也应该有很高的造就,但留下的原始洞窟壁画与一般反映社会现实的绘画,实在太少。秦以后西汉留有石刻画,也不甚多,从造型的线条上看,颇有稚拙之感。不过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帛画却有很高的技巧,到东汉时,石刻画的资料较多,并且有彩笔的墓室壁画,以及砖画、帛画、彩箧画等,比之过去显著地有很大进步。到魏晋南北朝时,已经有著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