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快乐文化 |
释义 | 快乐是什么?其文化历史表现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我这里要引用历史人物的感知来解读。 西方哲人伊壁鸠鲁将快乐看着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和目标”。他说:快乐就是善,并认为快乐包括友谊、自由、思想。而另一位西方哲学源头之一的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由德性(勇敢、谦虚、进取、诚实、节制等)所带来的快乐就是幸福。中国古代的《说文》对“快”的解释是:“快、喜也,从心。”快乐,和由内心感觉不可分离。更高的快乐,我们叫它joy,更高的快乐,就是幸福。著名经济学家黄有光说:“幸福是指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是长期的快乐,但在给定的时间内,快乐和幸福的意思是一样的。” 政治学家们把追求幸福当成是人类不可剥夺的权利。曾任美国政治学会会长的罗伯特?莱恩教授提出:金钱、财富、自由、民主,不过是实现幸福这个终极目标的手段而已。费尔巴哈强调说:“幸福必须是生活的,生活必须是幸福的。”党的十六大报告结尾写明:“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在政治学中,英语词汇的快乐与幸福也是一种很“阳光”的近义词,于是有人总把幸福与快乐联系在一起,有快乐则感到幸福,有幸福则觉得生活得很快乐,于是认为快乐就是幸福。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我是根本,人的幸福快乐是根本。 文艺复兴将幸福由天国拉回到现实。亚当?斯密最早肯定了私利对公益的作用。边沁和穆勒开辟的功利主义学说将“避苦求乐”作为个人行为的基础,主张个人利益的满足是保证“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的手段。他们提出了“效用”的概念,用来衡量幸福或满足的程度,“即给利害当事人带来利益、好处、快乐、益处或幸福的性能,或是免除利害当事人的苦楚、痛苦、灾难或不幸的性能”。在他们看来,凡能增加快乐减少痛苦的便是好的,就是善;反之,便是坏的,就是恶。马克思在他17岁中学毕业时,就决定要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并认为“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百年来的物质追求,其逻辑上的前提是:一旦人们的物质需求满足了,他们就会幸福。于是幸福跟人们占有多少商品、拥有多少金钱划上了等号。 快乐文化创意景区起源2002年,中国·长沙·石燕湖旅游风景区(石燕湖拓展训练学院)最先引进“快乐”管理系统,首先从内部员工开始进行快乐文化创意的引导和教育,实践与日常景区管理和旅游接待,拓展培训课程,收到良好效果,被客户评价为“最快乐的地方”,最“欢乐的景区”,最具快乐创意的景区,2005年,国家文化总局开始重视中国快乐文化研究和实践,经湖南旅游局,中国旅游专家组,长株潭规划司领导亲自考察和调研,最后决定把石燕湖公园列为首批“快乐文化传播和实践”景区,鼓励石燕湖风景区打造中国最快乐的景区 。 快乐文化历史的沿革中,无论每个人在追求什么,诸如财富和声望;无论人类在追求什么,诸如和平与自由;其终极的目的,都是幸福和快乐。或许这就是人类的天性。 快乐文化是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展现 同娱乐文化一样,快乐文化是社会政治与经济的产物,它所表现出来的内涵总与社会、政治、经济密切相关。与企业文化一样,快乐文化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它是政治家和经济形态的附属文化。 商品和劳务的生产,也就是GDP,无疑是幸福的重要来源。用经济学家曼昆的话说,GDP衡量着“使我们获得有意义生活的投入能力”。调查也显示,人均收入高的国家的人比人均收入低的国家的人快乐,有钱的人比无钱的人快乐。但当我们深入研究和分析表明,经济增长并不能当然地增加快乐,影响快乐的因素相当复杂,你无法用物质的东西去代替爱、善良、温柔或朋友间的亲情。正如许多收入丰硕的家庭,由于没有快乐文化滋润,因而缺乏情感,没有和谐,生活的质量低下。而有的人家虽然贫寒,却充满着快乐文化氛围,家庭和谐,夫妻相敬如宾,有一种苦中作乐的意境。当然,有钱总比无钱好,但钱不是万能的。 经济学家庇古出版的《福利经济学》,提出了重回边沁的幸福路线。他提出,要增加经济福利,在生产方面必须增大国民收入总量,而在分配方面必须清除国民收入分配不均等。之后,个人幸福与社会福利的主题再次成为经济学的中心话题之一,人的尺度是福利,财富的尺度是物质,人比物质更重要。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指出,“聚集于自由和发展”和“狭隘的发展观”有根本的不同。狭隘的发展观就是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长,个人收入提高、工业化、技术进步、社会现代化,这些因素在发展过程中很重要,但最终来说,它们只属于工具性的范畴,是为人的发展、人的福利而服务的。人才是发展的中心,发展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人谋福利。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的人均GDP翻了几番,但是人们的幸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快乐感当然也没有多大提升。美国著名政治学教授罗伯特?莱恩指出一个事实:在1972—1994年间,说自己“非常幸福”的美国人一直是呈下降趋势;1960—2000年间,按不变价格,美国人均收入翻了几番,但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从40%下降到30%。在欧洲国家,幸福指标没有明显下降,但患忧郁症的人却急剧增加。莱恩承认,贫穷不能使人幸福。但通过分析各国的数据,收入水平与幸福之间并不是直线关系,而是曲线关系。实证研究表明,在众多发达国家中,人均购买力最高的国家不一定是最幸福的国家;在一国内部,最富的人群不一定是最幸福的人群。而当人们对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也不太可能感到幸福。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前,收入每提高一点,就会使人感到更幸福一些。但是,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收入带动幸福的效应,开始呈递减态势。收入水平越高,这种效应越少。 可以说,金钱不一定买到幸福。而幸福的真正源泉在于家庭间的亲情和快乐文化的存在。各国在各个时期的研究都发现,婚姻关系稳固、家庭关系协调、邻里关系和谐、朋友来往密切、心情感到快乐,是人们感到幸福的主要因素。一个没有快乐文化环境的家庭与人,能享受到幸福的乐趣吗? 按照经济学家的流行说法,市场经济的最大优势在于“功效”和“福利”的最大化。虽然市场经济可以带来不少好处,如减少贫困、改善健康、延长寿命、扩展教育、促进自由,但它却可能带来快乐文化的氛围,由此而带来幸福。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应当是幸福,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创造快乐文化的增量,营造一个快乐文化的氛围和环境。 企业需要营造快乐文化氛围 生活中什么最重要?国际组织调查了60个国家的5.7万名成年人,问他们:“生活中什么最重要?”结果世界各地的人民都认为: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比任何其他东西更宝贵。人类的认识如此趋同,说明追求幸福与快乐是人的天性。当然不同的人对快乐的偏好与强度会有差异,引导快乐的途径和表达快乐的方式也有区别,但就快乐本身的状态来看,则都是一样的,都是一种愉快和满足的感觉。 社团 企业 团体 的快乐追求作为社会,作为社团,作为生产单元组织的企业,应当以幸福为目标,以创造快乐文化为方向,不懈地去增加快乐文化,营造一个企业的快乐文化氛围,去建设一个充满快乐文化的和谐企业。这不是什么乌托邦,而是一种脱离意识形态的社会生态的共享文化,如同科学没有国界,快乐文化也不应有国界,它是人类本性追求的良性意境。“道不远行,幸福快乐是人永恒的追求”。 对于社会和企业的职责来说,应当以员工的幸福快乐为尺度,要为“人民谋幸福”。而社会泛滥的贪污腐败正在于它侵吞了人民的利益,无论决策的危害在于浪费公共的资源,低效服务的危害损伤劳动者的热忱,权大于法的危害在于破坏对公平的预期。这些让人不舒服、不开心、不快乐、不幸福的不良现象,破坏了快乐文化的氛围。 要看到创造快乐文化的增量是我们企业生产经营的一项“无形资产”。作为增量,它是一种共同的资源,要与存量一同共存相连,通过创造快乐文化的增量,以尽可能“满足”人们的可度量的物质需求。当然,创造快乐文化并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它所带来的那些机会和活动。快乐文化增量的实现还取决于各种因素,因此要协调关系,改善环境,实现快乐文化增量的增长。 快乐文化的确需要一个生存环境,它需要人们去营造。企业需要营造快乐文化的良好氛围,就必须努力创造快乐文化的增量,这样才能满足企业员工生活的需求。企业有了快乐文化的氛围和环境,企业经营才能稳定。 石燕湖快乐文化创意景区 依托风景区又没的旅游景区打造:体验式的参与式的快乐的文化课程,让快乐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性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