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跨越边界: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 |
释义 | 图书信息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2月1日) 丛书名: 文学论丛 平装: 295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英语 开本: 16 ISBN: 9787301167519 条形码: 9787301167519 商品尺寸: 22.6 x 15.2 x 1.4 cm 商品重量: 340 g 作者简介张旭,1967年5月生,湖南邵阳人,回族。长沙铁道学院硕士,香港浸会大学哲学博士,现为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比较文学翻译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人文社会项目数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研究,兴趣兼及哲学、历史学、语言学、比较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著有《视界的融合——朱湘译诗新探》(2008)、《外国文学翻译在中国》(合作,2003)等,另有学术论文六十余篇见于海内外各学刊上。 内容简介《跨越边界: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作者尝试从现代跨越性的角度,在“上下古今”的坐标系中,参照东西方的知识谱系特征,就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共同关注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以期说明当代语境下文学比较研究中现代跨越性研究途径的适应性。 跨学科研究是20世纪国际学界发展的一大潮流,而当今比较文学研究的一大趋势是从比较文学转向翻译研究,这种转向的出现,有学科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正是这些因素带动了一些研究范式的转变。 《跨越边界: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读者对象:高校比较文学与翻译学专业师生、文学理论研究者、外文系和中文系师生等。 目录第一章 学科的反思:当前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第一节 “比较文学危机论”及其反思 第二节 “特色主义命题”及其反思 第三节 “比较文学从属说”及其反思 第四节 翻译研究与译介学之争及其反思 第五节 前景与展望:未来发展蓝图 第二章 借鉴的起点:香港比较文学教学之管窥 第一节 现代西洋的学科建制与中西兼顾的课程 第二节 紧跟时代的教学与特色分明的授课 第三节 现存问题与未来展望 第三章 建构的设想:比较文学方法论建设的若干建议 第一节 坐标系的观照与文献学的训练 第二节 知识的定位与学科的打通 第三节 阅读视野的拓展与比较方法的更新 第四章 观念的更新:全球化与数字化时代米勒的文学观 第一节 从文学的终结到作为虚拟现实的文学 第二节 文学的秘密与文学阅读的缘由 第三节 阅读的方法与比较阅读 第四节 观念“反思”后的再反思 第五章 视界的融合:象征派诗人沈宝基的诗艺活动寻踪 第一节 幽暗间的游梦:沈宝基早年的诗艺天地 第二节 故国里的寻宝:沈宝基西游后的诗艺活动 第三节 沉舟中的梦游:沈宝基晚年的诗艺成就 第四节 一场幻觉的记录:未完的结语 第六章 交叉的可能:比较文学视野中的译介学研究 第一节 译介学的学科渊源 第二节 译介学研究的性质与目的 第三节 译介学的研究内容 第七章 传统的反拨:米勒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第一节 翻译:即跨越边界 第二节 翻译:在可译与不可译之间 第三节 翻译:双重文本的产生 第四节 问题与反思:一个开放性的结语 第八章 时空的跨越:译经文学范式与近代英诗汉译 第一节 译经文学与韵体翻译传统说略 第二节 以文言为目标语的早期译诗 第三节 过渡时期的白话体译诗 第九章 他者的反观:意识形态批评与诗歌翻译研究 第一节 早期译诗活动中的赞助者 第二节 文化历史语境与早期选材问题 第三节 “文以载道”与翻译策略的择取 第十章 两难的选择:胡适的译诗与创作新解 第一节 胡适的译诗活动说略 第二节 胡适早期的文言体译诗 第三节 胡适的白话体译诗尝试 第四节 胡适的译诗与创作 第十一章 规范的重建:英诗汉译中新格律体实验考察 第一节 西诗之“步”与汉诗之“顿” 第二节 从“音缀”、“音组”到“以顿代步” 第三节 新格律体译诗理念的成熟与定型 第十二章 意象的把玩:朱湘译诗美学层面新诠 第一节 “桃梨之争”的缘起 第二节 文学争论背后的理据 第三节 文学争论的诗学品味 第十三章 文本的游戏:译诗可学亦可教 第一节 基本理念回顾 第二节 游戏规则说略 第三节 文本间的舞蹈 第四节 游戏后的反思 第十四章 未来的憧憬:网络时代的翻译文学研究 第一节 网络时代的翻译观与网络翻译文学 第二节 网络翻译对文学翻译批评理念的挑战 第三节 文学翻译的网络化与翻译软件的开发 第四节 网络翻译文学的意义与前景 后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