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昌山峡
释义

昌山峡,又名昌峡,位于仙女湖区钤阳湖景区西端,因南岸海拔382米的昌山而得名。昌山是袁岭的分支,山势高峻,横锁江流。岩石嶙峋,利如剑戟,巨石枕岸,水浪湍急,汹涌咆哮,如晴雷夏雪,惊心动魄。古人曾叹此处为"鹅叫十八滩",也就是鹅叫一声,轻舟直下十八个滩头。由于这里水浪凶险,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舟船在此覆没,所以昌山原名为伤山。南朝梁代,人们以伤非善征,为求化凶为吉,改称之为昌山,寓意吉祥、圆满。

在昌山峡如此凶险的地方,曾兴修过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据《太平寰宇记》及有关文献记载,西晋永嘉四年(310),罗子鲁于昌山峡堰断为陂,从此灌田四百余顷,梁大同二年(536)始废。唐代,袁州太宁郑望夫顺应民情,也在这里修堰灌田。为报答他的悯农之心,人们把他修的堰命名为望夫堰,并把峡水中的一块巨石称为望夫石,以表纪念。

虽然这里水浪凶险,却是东西水道、南北陆路的交通枢纽。从陆路来看,这里是通向袁州府的必经之处,宋元以来是个重要渡口,屡架浮桥,但屡被冲毁。后来分宜专门在此设渡船一只、渡子(即艄公)二人,负责摆渡。再从水道来说,这里是袁河航运的重要区段,很多商旅行舟经过这里,往往船翻物毁。为了驱凶求吉,除改换名称之外,人们还在这里兴建昌山庙以镇此峡,普救苍生。同时对昌山峡进行疏浚,清康熙九年(1670),宜春郡守李芳春委派官员纠工聚材,凿去部分顽石,减缓峡中凶险。道光五年(1825),张健英协镇袁州和临江府,大兴土木,自捐1200多两白银发动募捐,用土石装筐,分段分区堵截水流,并将峡中的高石、尖嘴石、排栅石、牛马石、横江石等一一凿去,从此船家不再有覆舟之虑,反可悠闲地欣赏昌山峡风光,饱览"断山如蜀峡,束水迫狂奔,风送千帆出,乱飞蝴蝶群"的美妙景象。此外,昌山峡还有一块自然与人文特色交相辉映的奇石。据《分宜县志》载:"昌山水滨有试剑石,约长二丈,宽一丈,中横断如劈,相传邓子龙在此试剑。"邓子龙为江西丰城人,字武桥,明代名将。万历初年,缅甸兵犯云南,他奉命率三千精兵出奇制胜,晋升为云南副总兵。万历十二年(1584),倭陷朝鲜。他参加抗倭援朝战争,亲督水军二百,奋为前锋,挫倭锐气,以身殉职,时年68岁,为万历二十六年(1598)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