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昌江河 |
释义 | 昌江河,也叫昌江,是流经安徽、江西两省的一条河流。昌江由北向南贯穿江西省景德镇的全境。 昌江发源于安徽祁门县大洪岭深处,向南流经景德镇,经鲇鱼山至鄱阳县注入鄱阳湖,全长二百五十三公里。因昌江源自昌门(亦为阊门,即今祁门)汇入鄱江,取其首尾,故名昌江。 昌江河(图片说明:图为昌江流经景德镇市区的一段。图中桥梁为珠山大桥,高楼为景德镇邮电大楼) 河流特点昌江跟随地形的变化,主要分上中下三段三种形态:旧城以上山环水绕,水随山转,水秀山清。特别在祁门境内,山高河回,水流湍急,河面宽处仅通小木船,狭处只可行竹筏,是为上游;自旧城而下,清流穿市区而过,绕丘陵,过平原,直至凰岗,河宽一百到二百五十米,有急流浅滩,也有碧水深潭,中小帆船可以通过,是为中流;凰岗而下,为滨湖下游河段,河宽处达三百五十米,十五吨以下的大帆船和中小客轮可长年通航。由于90年代淘金热的兴起,导致河道现在景德镇至鄱阳段已有河沙堆积,部分严重河段甚至拦腰被河沙截断,成为水上交通一大阻碍。 跨江桥梁迄今为止,昌江上比较大型且知名的跨江大桥主要分布在景德镇段,由北向南依次是: ·浮梁县朝阳东大道跨江大桥 ·瓷都大桥 ·珠山大桥 ·昌江大桥 ·吕蒙大桥 ·206国道跨江大桥 古县渡大桥 湖城大桥(在建) 鄱阳大桥 昌江流域内的主要城市·祁门县(安徽省) ·景德镇(江西省) 景德镇处于鄱阳湖水域的昌江之滨,昌江自兴田而下,流经景德镇市的峙滩、福港、新平、旧城、竟城、吕蒙、鲇鱼山诸乡镇,城区就在碧水涟漪的昌江两岸。市境内干流长约一百一十公里,五十多条支流呈网状分布,主要有东、西、南、北河。除北河(又名小北港河)外,其余诸支流都接近城市,形成了四水环城之势,城市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其中。昌江又与皖赣铁路蜿蜒交错,似黑白双龙向前伸展,把市境分割成东南与西北相对争嵘的两大城区,成为江南美丽的山城水乡。 ·鄱阳县(江西省) 昌江与景德镇陶瓷景德镇之所以成为世界闻名的瓷都,就是由它从陶到瓷,集天下制瓷工艺之大成,精益求精,历千年而不坠的地位所决定;而我们知道,就是这条昌江,为景德镇瓷业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昌江水系大小河网交错,为自古以来景德镇的“水土宜陶”创造了条件。 首先,基于它孕育了优质的制瓷原料。市辖地自北而东,山高林密,山水相依,水量充足,气候温和。正是集大自然山水之灵气,孕育蕴藏了丰富优质的制瓷原料,其中可塑性原料、瘠性原料、熔性原料达四十余种。特别是驰名世界的高岭土,质坚如燧石,条痕如玉石,是制瓷的上等原料,世界咸称高岭土。景德镇东埠的高岭村,就是世界高岭土的故乡。 其次,基于它以水为动力的原料粉碎。昌江中下游,河床稳定,水量充沛,充分利用天然流水落差为动力,在一些支流上安装大水轮车带动一排排水碓,用以粉碎瓷石,制作瓷土釉果,大大减少了人力耗费,又保证了原料质量,在原料粉碎上起到了特殊作用。由此,自古以来,昌江两岸的瓷石矿区,悠悠转动的大轮水车随处可见,殷殷如轻雷的水碓声处处可闻,形成了景德镇地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清人郑凤仪《浮梁竹枝词》云:“碓厂和云舂绿野,贾船带雨泊乌篷。夜阑惊起还乡梦,窑火通明两岸红。”清朝乾隆年间主持重编《浮梁县志》的凌汝绵在他的《昌江杂咏》中说得更真切:“重重水碓夹江开,未雨殷传数里雷。舂得泥稠米更凿,祁船未到镇船回。”这里的“泥稠”是指制瓷原料瓷土;米更凿:舂糙米为精米。 其三,基于瓷业用水的保证。“造瓷首需泥土淘炼,尤在精纯”,就是要用澄清无杂质的水拌和瓷土做坯,淘洗极精。昌江水质纯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有的坯房凿有水井,充分利用了丰富的地下水。 历史上,昌江为景德镇陶瓷产品的内运外销,原料、燃料(松柴)的供应,商贾频繁的往来,提供了水上运输的便利。自唐宋以来到20世纪初叶,景德镇的交通,主要靠昌江水道吞吐。过去水运主要有三路:一路上达祁门;一路下入鄱阳湖达赣江至赣州转广东;一路自鄱阳湖至九江转长江内销上下游各城市;还由长江至上海吴淞口出海外销。因此,这个工商业都市,最初是沿河建窑,沿窑成市。昌江河上运输十分繁忙,城区沿河有三洲(黄家洲、西瓜洲、拜天洲)、四码头(许家码头、曹家码头、湖南码头、刘家码头)。每天无数中小船只穿梭往来,许多精品瓷器,就靠昌江河道上排列如蚁般的小型船只驳运,转入长江出海,器行九域,誉满全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