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昌吉
释义

昌吉回族自治州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东邻哈密地区,西接石河子市,南与吐鲁番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毗连,北与塔城、阿勒泰地区接壤,东北与蒙古国交界,是古代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新北道通往中亚、欧洲诸国的必经之路。

区域概况

昌吉历史悠久,是六、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昌吉州境内木垒河一带已有原始人类狩猎。公元3世纪初至6世纪中叶,境内先后为高车、突厥、西突厥铁勒部等部族游牧驻地。公元800年,回鹘在高昌建立回鹘汗国,北庭为陪都,自此这里便成了回族聚居区之一。公元十三世纪初,元朝在今吉木萨尔县别失八里设行尚书省,统天山南北畏兀儿之地,成为新疆及邻近地区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首府即今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

昌吉州地处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核心区域,抱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建有乌拉斯台国家一类季节性口岸和亚中商城国家二类通商口岸;州府昌吉市距乌鲁木齐国际机从东西北三面环场18公里,第二座亚欧大陆桥、312国道、216国道、吐乌大高等级公路、乌奎高速公路和亚欧光缆都从州内通过,是东联内地、西接中亚、欧洲市场的黄金通道。

昌吉地势南高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南部是富庶的天山山地,中部为广袤的冲积平原,北部为浩瀚的沙漠盆地,此区域为横亘南部的天山的北坡,习惯称之为"天山北坡"。境内有冰川1319条,面积1033平方公里。昌吉光照强、昼夜温差大,适宜并盛产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糖料、油料、西甜瓜和各类水果。矿产资源富集。主要有煤炭、石油、石灰岩、芒硝、石墨、碧玉等50多种,都具备很高的开采价值。

昌吉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有著名的国家级旅游风景区--高山湖泊天池、有始建于汉代的西域历史名城北庭都护府遗址、有距今3000年历史的呼图壁康家石门子原始生殖崇拜岩画、有亚洲最大的恐龙化石发掘地、东方最大的古森林化石群及鸣沙山、原始胡杨林等人文和自然奇观。

昌吉市是古丝绸北道上的重镇,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全市总面积796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40.25平方公里,自治州常住人口总数为142.85万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数据)。民族构成有汉、回、哈萨克、维吾尔、东乡、蒙古、壮、乌孜别克、锡伯、塔塔尔族等36个民族。其中回族占11.52%,汉族占74.73%,其他民族占13.76%。昌吉市总人口42.8万人。其中民族人口8.1万人,主要为回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民族。市辖6镇4乡6个街道办事处,48个社区居委会,182个村民委员会。昌吉市是自治区西部大开发扶优扶强、首批推出的重点城市,被国家计委等部门联合认定为最佳投资环境城市、最佳人居环境城市、最佳交通通讯条件城市、高额投资回报率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昌吉市的经济建设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全州GDP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0年达到557亿居全疆第四。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环境整治优秀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10项国家级荣誉。

地理位置

昌吉市位于天山北麓,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处东经86°24′- 87°37′,北纬43°06′- 45°20′。东距首府乌鲁木齐市35公里,距乌鲁木齐国际机场18 公里,312国道、第二座亚欧大陆桥和乌奎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通向北疆各地的交通要道。是自治区西部大开发扶优扶强,在天山北坡经济带中首批推出的重点城市。市人民政府住所地:延安北路,邮政编码:831100,电话区号:0994,代码:652301,拼音:Changji Shi。

地势南高北低,地貌类型可分为南部山地、中部平原、北部沙漠三大部分。境内有大小冰川158条,发源于天格尔冰峰区的三屯河、头屯河两条河流自南向北贯穿全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炎热,春秋季节不明显,气候干燥,蒸发量大,降水少。

行政区划

昌吉市是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是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821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 占40.7%,平原占32.5%,沙漠占26.8%,南北长260公里,东西宽30公里。东邻乌鲁木齐市、米泉市,西毗呼图壁县,南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相接,北和新疆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县、阿勒泰地区福海县接壤。居住着汉族、回族、哈萨克和维吾尔族等32个民族。

下辖4乡6镇, 6个办事处。境内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师部及所辖101团、103团、军户农场、共青团农场和中央、自治区、自治州驻市单位150多个。

 隶属:昌吉回族自治州(中国新疆);行政驻地:延安北路街道

街道 延安北路街道 | 北京南路街道 | 绿洲路街道 | 中山路街道 | 宁边路街道 | 建国路街道

镇 硫磺沟镇 | 三工镇 | 榆树沟镇 | 六工镇 | 二六工镇 | 大西渠镇

乡 佃坝乡 | 滨湖乡 | 庙尔沟乡 | 阿什里哈萨克族乡

其他 园艺场 | 共青团农场 | 军户农场| 下巴湖农场 | 老农河农区 | 林木种苗场 | 良种场 | 水利厅水土改良实验场 | 商务厅农场 | 兵团农六师(师部驻地 | 101团 | 102团|103团|105团)

气候特征

昌吉市地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183-200mm,区域年平均气温6.6℃,年日照时数2833小时,有效积温3400-3584℃,年均蒸发量1787 mm,蒸发量是降水量的9.77倍,平均终霜日为4月22日,平均无霜期166-180天,境内有大小冰川158条,水储总量19.88亿立方米。气候受山地垂直分布影响,适应小麦、玉米、甜菜、油葵、西甜瓜、豆类、蔬菜等各类农作物生长。

圣火传递

2008年6月19日15时55分,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在天山北麓明珠——昌吉市正式开始传递。昌吉站是奥运火炬接力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第四站,也是最后一站。世界射击锦标赛冠军、新疆首位世界冠军李文杰成为昌吉站的第一名火炬手。李文杰于1994年7月在第46届世界射击锦标赛中获得冠军,这也是新疆运动员首次获得世界冠军。同年被被评为“全国射击十佳运动员”,被授予“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

2008年6月19日16时50分,最后一棒火炬手、昌吉州民族歌舞剧团副团长马柯湘点燃设在昌吉市亚洲中心广场的圣火盆,奥运火炬接力在天山北麓明珠——昌吉市的传递圆满结束。昌吉站是奥运火炬接力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第四站,也是最后一站。至此,奥运火炬接力圆满结束了在新疆为期三天的传递。20日,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团队将飞赴西藏拉萨。奥运火炬接力21日将在拉萨上演。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昌吉市地貌类型大体分为南部山地、中部平原、北部沙漠三大部分,整个地势呈南高北低阶梯之势,南北高差4000多米。境内最高峰天格尔峰,海拔4562米。有可耕地120万亩,可利用草场819万亩,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适应各种农作物种植,全市每年播种面积60万亩,北部还有30多万亩良田有待开发;境内有三屯河、头屯河两大水库,总库容4000多万方,地下水储量2.15亿立方米,水量供给充沛。矿产资源有煤、石灰石、天然气、硫磺等,其中煤炭资源最为丰富,质优量大,地质蕴藏量50亿吨,天然气探明面积60平方公里。

[土地资源]

有可耕地120万亩,土壤有机质含量3.32-5.51%之间,土层厚1米左右,良田60万亩,是种植小麦、玉米、油料、瓜类、棉花和园艺型等农作物的良田沃土,也是进行农业综合高产开发的首选之地。全市有林地面积 46.12万亩,其中山区林地面积21.9万亩;天然草场1203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819.23万亩。

[水资源]

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水量183.1毫米,年日照时数2833小时,平均无霜期167天。境内有大小冰川158条,面积60平方公里,水储总量19.88亿立方米,为昌吉市的天然固体水库。全市地下水储量2.15亿立方米,地下水动储量1.2-1.5亿立方米,年均实际开采利用0.35-0.5亿立方米。发源于天山北麓高山冰川的三屯河、头屯河两条河流自南向北贯穿全市,年径流量5.46亿立方米。并建有三屯河水库和头屯河水库,库容分别为3500万立方米和750万立方米。

[农业资源]

昌吉市气候属亚欧大陆干旱气候,平均气温7.2度,年平均无霜期170天。由于独特的光热水土条件,该市农产品资源品质较好。番茄原料红色素占8-10毫克/百克,葡萄品质优良,含糖量达18度以上,棉花品质衣分占36-38%,小麦粗蛋白(粗纤维)含量为14%,是最适宜种植番茄、葡萄、小麦的地区之一;生产的各类农作物种子籽粒饱满,发芽势强,“西域牌”种子为全国种子行业名牌产品;西甜瓜品质优良,连续两次获国家农业部颁发的“金瓜奖”;番茄酱、啤酒花出口美国、日本、荷兰、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野生资源]

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众多,数量丰富。野生动物有雪豹、棕熊、羚羊、马鹿、黄牛等上百种珍禽异兽,其中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12种,二类保护动物有42种。木本植物有云杉、落叶松、山杨、桦树、忍冬、白腊、红柳、梭梭等多种林木;草本植物有苔草、珠芽蓼、鹅冠草、羽衣草、雀麦、羊芽、骆驼刺等;同时还生长着雪莲、贝母、阿魏、麻黄、枸杞、苍耳等100多种名贵药材。

[矿产资源]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品种有煤、铁、石灰石、天然气、白矾、硫磺、砂金、菱铁矿等。其中煤炭资源最 为丰富,质优量大,地质蕴藏量50亿吨,年开采量150万吨。石灰石约2480万吨;天然气探明面积60平方公里。芒硝在北部沙漠地表随处可见,具有很大开采潜力。

[旅游资源]

境内南部山区的广阔草原,茂密松林,连绵群山,奇峰怪石,加之浓郁的哈萨克民族风情,这里是休闲避署,旅游野餐、观光揽胜的理想之地。著明的景点有:硫磺沟、索尔巴斯陶、金涝坝、努尔加大草原、民族风情园、北沙窝旅游度假村等。平原地区有人工建造的青格达湖旅游区,市区内有北公园、南公园、亚中广场等。境内还有唐朝时期修建的昌吉古城,清朝乾隆时期修建的宁边古城及修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 年)的清真寺,清同治元年(1862 年)兴建的陕西寺,清光绪八年(1882年)兴建的兰州寺以及开辟百年之久的二六工拱北等古迹及大批出土文物。

地名来历

“昌吉”地名的称呼始于元代。据《新疆图志》载:“侍行纪云:《元地志附录》有仰吉八里……按:仰吉与昌吉音近……蒙语……” 以此可知,“昌吉”是由蒙古语“仰吉”转化而来的。

另外,自元代以来,除“仰吉八里”的地名称呼外,史籍中还有 “昌八刺”(音读喇)、“彰八里”、“掺八里”、“昌八里”等地名称呼。据我国学者考证,这些称呼其实都是一音多转,或曰一音多译,它们其实都指的是一个地方,而这个地方就在现昌吉市境内。这也进一步证实了“昌吉”是由“仰吉”转化而来的。

关于此,从清代另一位官员萧雄的诗句中亦可得到印证。萧雄在清光绪年间写的《昌吉》诗中有“沿革想从昌八喇”句,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关于“仰吉八里”的含义,据有关史载及专家考证,“仰吉”蒙语意为“场圃”,亦即游牧和种植的园地;而“八里”蒙语意为“城”。这样将两者的意思合起来,“仰吉八里”的意思便是“游牧与种植的园地之城”。根据昌吉这一带建县前曾长期为准噶尔蒙古人的游牧地,而昌吉县城东南面又有古城,所以我们认为这一说法是可信 的。

由上可知,古代的昌吉是"游牧与种植的园地",而近代与当代的昌吉也以畜牧与种植园艺业发达著称这一种偶然的巧合吗?它们之间是否有一种历史的脉络相承的关系呢?

当然,在"仰吉"这个词真正转化成汉语的"昌吉"这个词时,人们是否又给它加进了新含意,比如"昌盛吉祥",这完全也是可能与合理的。

城市修建

昌吉城的开始修建是在昌吉建县之前12年的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于第二年(1762年)竣工,当时为昌吉巡检所在地。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昌吉县建立,此城始为县治所在地。

1761年农历十月,由都司永海和革职总兵吴士胜等受命率兵 开始修建昌吉城,工期确定为一年,至次年(1762年)农历八月,工程提前两月完工。竣工后的昌吉城周长3里5分,城高1丈5尺; 有4座城门,每座城门均有名:东门叫“文同”,西门叫“武定”,南门 叫“谐迩”,北门叫“燮(音谢)遐”。

昌吉城建成的消息上报到中央朝廷,同年农历九月,乾隆皇帝亲自为其定名为“宁边”,于是昌吉城便有了名称,是为“宁边城”。 一个边远的小城,由皇帝亲自为其定名,足见当时朝廷对国家边务的重视。而“宁边”的意思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希望边地安宁。

在昌吉城的修筑过程中,还发生过两件趣事,即筑城的人从5 尺深的土中掘出女绣花鞋1只,长3寸许,做工精美,尚未全朽,另外,还掘出有盛满了面的陶罐,其中的面粉还可食用。

清代学者纪昀后采写诗2首,分别记咏其事。

前一首诗是:

筑城掘土土深深,邪许相呼万柞音。

怪事一声齐注目,半钩新月薛花侵。

后一首是:

深深玉质几时藏,出土犹闻饼饵香。

弱水西流宁到此,荒滩那得禹余粮。

纪昀不但饶有兴味地赋诗记载这两件事,而且根据穿绣花鞋与食面粉判断:昌吉之地很早以前就有汉族人居住。我们认为纪昀 的这个判断是不无道理的。

关于昌吉城的修建,还有1人需要说明,即我们前面已经提到 的负责修建者之一的吴士胜。据史料载,吴土胜是一位建筑师,曾在当时的新疆各地负责修建城池和官署、房屋多处。他原为总兵 职,先因事降职,后又因负责建筑有功而受到嘉奖和升迁。

宁边城的维修,见于史载的有两次:一次是在1791年(清乾隆 五十六年),是由原任昌吉副将的徐鼎士个人出资捐款进行的;另 一次是在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由县驻防抚标左营游击朱正口流失,景象颓败。1876年(清光绪二年),左宗棠兵击败阿古柏侵略者收复昌吉后,经过招集,县城人口有所增加,面貌有所改观,经济也有所恢复。但全县人口己比前减少,据1880年(清光绪六年)统计,全县共有新旧垦户1300 户。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昌吉县在县城内重修县学宫。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农历十二月,昌吉县在县城内重修县衙署,于次年4月完工。

和负责承修,使“城垣规模如旧”。

作为昌吉县城的宁边城,曾经有过兴盛的时期。纪陶曾经赋诗 写过昌吉市场卖鱼的热闹景象,《昌吉县乡土志》的作者也曾写过昌吉县城手工特产及贸易等情况。据史料载,昌吉县城繁荣时,全县人口达2768户,9810人。

但昌吉县城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亦经历战火,受到过毁损,“城垣雄堞坍塌不堪”,以至人 世事苍茫,风云变迁。1949年后,昌吉县人口增多,城区扩展,宁边城城墙基及护城河沟上平地盖房,大部被毁。现仅有南城墙东部老粮仓一段仍然留存,已被有关部门保护。

历史沿革

昌吉市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境内有山地、平原和沙漠,又有头屯河、三屯河两条河流流过,地理条件得天独厚。获益 于天山雪水滋育,这里绿洲连绵,土地肥沃,是宜牧宜耕的好地方,自古以来就有人类活动和居住。

在建县(1773年)以前的悠悠岁月里,昌吉之地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屡易其属。现根据有关史料,择要简介如下:

公元前140—87年(汉武帝在位时),天山北路相继建立了6 个小国家(史称山北6国),昌吉之地的北部属6国中的劫国,其余属6国中的单桓国。

公元前59年(汉宣帝神爵三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归汉,西域都护府设立。鄯善使者郑吉被封为安远侯,并护北道即车师后王庭及山北6国。昌吉之地初次届汉都护府管辖。当时,昌吉地处的 劫国有兵115人,户99,人口500;单桓国有兵4人,户117,人口 194。

公元76年(汉章帝建初元年),北匈奴归汉,经过离乱的昌吉之地二次属汉。

公元125年(汉安帝延光四年),班勇击败来犯的匈奴及车师军,汉与西域联系复通,昌吉之地第三次届汉都护府管辖。

公元220年(魏晋时),单桓等6国并入车师后部,其王受魏国封,昌吉之地属魏。

公元608年(隋炀帝大业四年),西突跃铁勒诸部共推契歌楞为莫贺可汗,昌吉之地属莫贺。

公元640年(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唐平定高昌曲氏王朝,以车师后王庭为庭州,辖4县。昌吉之地在4县内。

公元702年(唐武后长安二年),改庭州为北庭都护府,辖地内设张堡城守捉。《昌吉县乡土志》作者认为昌吉县城东的古城,即为张堡城守捉所在地遗址。

公元924年(后唐庄宗同光三年),辽太祖攻战浮屠城(后庭地),昌吉之地在其辖内,南宋时属别失八里。

公元1278年(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元朝庭“授尕鲁知金符,掌彰八里(昌吉)军站事”。这是见于史载的第一位有人名的昌吉官员。

公元1409年(明成祖永乐七年),马哈木被朗庭封为顺宁王。 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马哈木一部逐渐兼并其他各部,自立为汗。昌吉之地属其辖内的和硕特部。至明末又为准噶尔台吉游牧地。

公元1731年(清雍正九年),噶尔丹策零拥兵东犯,留台吉等守西路。昌吉之地在其控制下。

公元1755年(清乾隆二十年)农历一月,清政府军机大臣议奏 开发乌鲁木齐(包括昌吉)一带。三月,清政府发兵征讨准噶尔叛乱。六月,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昌吉之地逐渐安定。

公元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清政府开始在木垒至乌鲁木齐、昌吉一带屯田。农历八月,上渝准努三奏请,命黄廷桂照数拨兵 3000,驻昌吉等地。农历十月,乌鲁木齐、昌吉一带有屯田兵丁1万 数千入。为使屯田兵丁安心,清政府发令准予他们携带家口,并发 给路费。

公元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农历三月,清政府准安泰等奏:自乌鲁木齐至罗克伦(昌吉西郊)之间,择水土饶裕之地设立4个村庄,每庄屯兵800余名,委派游击、都司(均官名)各1员,进行管理。农历五月,军机大臣议奏同意杨应琚所请;于昌吉、罗克伦两 处各设巡检(官名)2员,管理粮饷等事务。所设官员归哈密兵备道管辖。

同年,昌吉、罗克伦等处有屯兵3500人。

公元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农历十月,由都司永海和革职总兵吴士胜等率兵督建昌吉城(即宁边城),次年农历八月竣工。

公元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农历十一月,旌额理等奏请将 罗克伦巡检移驻特纳格尔,归乌鲁木齐同知辖;将昌吉巡检移驻呼 图壁,归昌吉通判辖。军机大臣研究同意,并令改铸印记。

公元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农历七月,清政府吏部议准陕甘总督勒尔理奏:将迪化(乌鲁木齐)州知州改为直隶州知州;将宁边(昌吉)州同改为知县,作为州属。昌吉县建立。当时县上官员除 知县外,还有训导、典史各1员;驻防有左营兵,官员有游击1、守备1、干总2、把总4,有马兵474名、步兵475名。

由上可知,昌吉这块土地自1800余年前归入汉朝疆域后,虽历经磨难,数易其属,但仍在祖国的版图内,直到清朝的乾隆盛世 在这里筑城、建县,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划,她的历史又翻开新的一 页。

一位清代官员陈庭学曾吟诗写建县20年后的昌吉:

征路仍空阔,天光接野芜。

墩疑高塔峙,树识远村孤。

迁户稠边县,行骆利坦途。

关河限中外,风土未全殊。

从诗中可知,战争的烽火早已远离昌吉而去,眼前出现的是一片虽仍显寥落但却是屯垦开发与各民族共处的和平宁静的新景象。

工业发展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18亿元(不含兵团、石油天然气),较上年同比增长3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完成增加值100亿元,增长31%。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26亿元,增长39%,重工业74亿元,增长28.4%。

六大支柱产业持续增长。煤电煤化工业增加值36.95亿元,增长19.2%;有色金属冶炼业增加值3.78亿元,增长0.7%;机电和新型建材制造业增加值11.33亿元,增长15.7%;纺织业增加值7.45亿元,增长11.4%;石油石化下游产品加工业增加值3.56亿元,增长43.4%;食品加工业增加值15.97亿元,增长28.5 %。以上六大支柱产业共计完成工业增加值79.04亿元,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9.0%,增长19.7%,增长贡献率69.3%。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完成情况如下:

工业产品名称 产 量 增减(%)

原煤(万吨 ) 3432 37

液体乳(万吨) 85099 5.4

小麦粉(万吨) 52.75 30.9

饲料(万吨) 34.94 26.3

成品糖(万吨) 5.15 -16.4

精制食用植物油(万吨) 23.19 -0.1

番茄酱罐头(万吨) 18.45 2.6

饮料酒(千升) 49331 63.1

其中:白酒(千升) 12574 22.3

纱(万吨) 1.72 43.3

纸浆(万吨) 0.28 21.3

机制纸板(万吨) 5.76 56.1

焦炭(万吨) 436.04 29.8

塑料制品(万吨) 11.67 6.8

水泥(万吨) 203.94 31.8

十种有色金属(万吨) 6.01 71.7

变压器(万千伏安) 3446.4 38.2

电力电缆(千米) 16227 18.7

聚酯(吨) 86429 56.9

发电量(亿千瓦时) 105.65 -3.7

农业发展

农业生产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210.38亿元,比上年增长8.09%。其中,农业产值97.13亿元,增长3.58%;林业产值2.26亿元,下降10.74%;牧业产值107.26亿元,增长12.97%;渔业产值1.46亿元,增长5.84%;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118.26亿元,增长7.98%。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18.26亿元,增长7.98%;农、林、牧、渔和服务业占大农业的比重分别为46.17%、1.07%、51%、0.7%和1.08%。

农作物播种面积751.36万亩,增长4.15%。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74.92万亩,增长13.76%,在粮食面积中,小麦播种面积294.91万亩,增长9.16%,玉米播种面积127.48万亩,增长21.68%;棉花播种面积116.04万亩,增长5.85%;油料播种面积32.01万亩,下降14.96%;蔬菜播种面积54.77万亩,下降20.26%,其中制酱番茄播种面积27.59万亩,下降22.91%。粮经草的比例调为1:0.53:0.55。

畜牧业发展

2010年末牲畜存栏395.75万头(只),比上年增长2.57%;全年牲畜出栏745.64万头(只),增长9.94%。全年肉类总产量45.25万吨,增长9.66%;奶产量64.21万吨,增长13.77%;禽蛋产量7.26万吨,增长12.73%;水产品产量1.58万吨,增长5.33%。

计量单位 2005年 同比+、-%

 肉类总产量 吨 38005 7.0

其中:猪 肉 吨 8823 5.6

牛 肉 吨 9721 7.5

羊 肉 吨 12748 11.9

奶类总产量 吨 78014 -4.9

禽蛋总产量 吨 6009 10.9

绵羊毛总产量 吨 995 -

牲畜总饲养量 万 头 145.8 6.4

年内牲畜出栏头数 万 头 89.8 10.2

年末牲畜存栏头数 万 头 56.0 0.9

其中:猪 万 头 7.8 25.9

牛 万 头 6.6 -

羊 万 头 40.2 -2.8

第三产业发展

近几年来,全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采取一系列放开、搞活措施,促进了第三产业的稳步健康发展,第三产业结构规模不断壮大,比重持续提高,内部结构显著改善,就业岗位幅度增加,在拉动经济增长,完善城市功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经济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2004年6月底,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为38.64%,占国税、地税比重分别为40.1%、69.2%;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为40%,占国税、地税比重分别为40.1%、67.1%。?

商贸流通方面:通过深化商业流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商业多元化经济作用,确立以312国道十公里商贸长廊为轴线,以亚中商城、中心市场、屯河商场为商圈,以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特许经营、电子商务、新兴业态为骨干,以社区便利店服务为补充,努力提升改造传统商业,推进现代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全市经营户商业网点发展到7000多家,餐饮经营户1253家,人均占有营业面积4平方米,人均社会消费品总额2710元,商业从业人数4.35万人。传统商业网点分布广泛,业态齐全,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已建成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农贸市场)21个,目前每人拥有市场面积为2.27平方米,市场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95个,2003年实现交易额17.8亿元;从分布看,亚中商城占全市商业网点的42.3%,延安北路21.5%,延安南路13.3%,宁边路6.5%,北京南北路、建国东西路、乌伊东西路、长宁路分别占21.5%、13.3%、6.5%、8%、3.1%、4.2%和1.1%;从经营业态看,经营日用百货、烟酒的占33.4%,床上用品和服装占17.9%,餐饮21.6%,水暖配件、装饰材料和家用电器占12.5%,医疗保健2.1%,粮油蛋禽占2.9%,其它占9.6%。截止目前,实现批发零售贸易额5.23亿元,同比增长16.5%,实现商业增加值1.44亿元(不含兵团)。

旅游业方面:大力发展“农家乐”民俗旅游,积极整合南部山区和北部沙漠,实施品牌战略,规范行业管理,强化促销宣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4年上半年接待游客36.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13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0%和30%。

房地产方面: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到38家,物业管理企业23家,中介机构8家。近年来,该市城镇住宅建设呈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1998年-2003年,全市全年城镇住宅开发量为184.78万平方米,截止今年6月存量房销售率达74%,有效需求同供应呈健康发展态势。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全市私营企业发展到984家,从业人员1.05万人,注册资金1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0%、10%;个体商户发展到9267户,从业人员1.4万户,注册资金1.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2%、1.7%;非公有制经济企业集团总数发展到22家。

投资环境

昌吉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时期确定的乌昌经济一体化中心城市,是昌吉回族自治州州府市,全市总面积8215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0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其中农业人口10万人。市辖6镇4乡6个办事处、49个社区居委会、88个村民委员会。2010年,昌吉市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抢抓机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地缘优势,积极调动一切有助于发展的有利因素,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8.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7394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8%,以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682美元,首次突破人均5000美元大关,经济综合实力跃居中国西部876个经济百强县市第20位,分别荣获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在新疆而言,昌吉市具有六大优势:

一是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乌昌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使乌昌地区成为新疆重点发展核心区域,目前,乌昌地区地域生产总值占全疆的35%,财政收入占全疆45%。因而无论是从政治方面考虑,还是从经济发展方面考虑,乌昌地区具有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绝对优势。从地理位置而言,昌吉市东距乌鲁木齐市市中心30公里,距乌鲁木齐国际机场18 公里,市区距离昌吉火车站7公里,312国道、北疆铁路和乌奎高速公路穿城而过,是通向南北疆各地的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二是工业化发展水平较高。始终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全市现有各类工业企业84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0家,企业集团32家,农副产品加工、机电制造、石油化工、新型建材、矿产资源深加工、高新技术六大支柱产业已基本形成。城市经济占到国民经济总量的90%,工业经济总量占到城市经济的80%,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5%。昌吉市两家上市公司特变电工集团和屯河集团是新疆上市公司最具实力的代表,特别是特变电工集团近年来先后成功兼并“沈变”、“德缆”、“衡变”等国有大型企业,一举成为国际变压器行业产能第三的大型现代化企业。

三是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把城市建设作为招商引资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平台,按照政府调控、规划引导、社会参与的经营理念,全面加快城市建设,全市建成区面积已达3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53%。城市道路硬化率达95%,绿化覆盖率达39.2%,日供水能力10万吨,日处理污水能力15万吨,供水率及污水处理率100%,集中供热普及率达95%。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和综合指数保持在国家二级水平,是国家“园林城市”、自治区“文明城市”。

四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较高。昌吉市是新疆唯一一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市和畜牧业产业化示范市,全市主要农产品基地化、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全市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已达42家,辐射带动当地农民3万余人,拥有国家和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已初步形成粮食、棉花、番茄、瓜菜等十大产业链,订单农业比重达到85%,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经成为中国西部农业发展的示范窗口。着眼于解决农业产业化的深层次问题,率先在全疆采取农民以土地租赁、入股等方式组建了葡萄、棉花等6个农业产业化公司,全市农业产业化正在向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方向迈进。

五是科技水平较高的优势。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实施“科技兴市”战略,2004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荣誉称号。目前,全市有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2个,自治区级研发中心 11个。2006年该市又新增“笑厨牌”食醋和“麦趣尔”月饼2个中国名牌产品,全市现有“中国名牌产品”6个,“自治区名牌产品”19个,全疆3个“中国驰名商标”昌吉市拥有1个。近两年特变电工集团已有16项产品获国家级认证,10项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新产品产值率高达44%,企业用于研发资金占到了销售收入的4.7%。

六是投资环境优越。全力打造和维护“诚信政府、文明公民、和谐社会”的良好投资形象,在全疆率先成立了“一站式”政务服务中心,对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实行集中办公,对重点项目实行挂牌保护制度,2006年继续坚持招商引资“一票否决制”奖惩机制,投资环境优化的效果逐渐显现,近年来,世界500强美国嘉吉公司、益海粮油、中粮集团为该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劲的拉动作用,中国500强娃哈哈集团以及上好佳、汇源果汁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该市,极大提高了昌吉市的知名度。昌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目前已累计投入6亿元,基础设施基本达到“七通一平”条件,招商引资项目309个,落实到位资金269.9亿元,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132.0%;其中,本期项目243个,投入资金224亿元;结转项目66个,投入资金45.86亿元。落实区外项目211个,到位资金212.3亿元,已完全具备承载大项目、大投资的能力。2010年全州全州实现外贸进出口20.76亿美元,同比下降9.1%,在各地州市中排名第三,仅次于乌鲁木齐市、伊犁州。其中出口19.17亿美元,下降1.5%,进口1.59亿美元,下降53.0%,实现贸易顺差17.58亿美元。

。已充分具备承载大项目、大投资的能力。

长期以来,昌吉市全市41万各族人民群众在党的政策的引领下,在中央、区、州党委、人民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团结拼搏,艰苦奋斗,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了社会安定团结,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局面。

2001.11.21 与绵阳市结为友好城市

图册解说

魅力庭州——昌吉市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0:4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