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寇凖
释义

人物简介

寇凖(961~1023),字平仲,宋华州下邽县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皇祐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凖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身世生平

相传寇凖系春秋司寇苏氏裔孙,后来子孙以官职为姓,世居昌平,更后一支徙居下邦;到寇凖时已历700余年。其父寇湘,很有学问,五代时,中后晋进士,在一个贵族府第做秘书一类官。凖出生时,家境已十分凋残。寇凖幼年聪明过人,7岁时,父亲带他登华山,他便即景吟诗日:“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不久,父亲病故,母亲赵氏,以纺织赚点钱供他上学。凖读书很用功,把《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读得很熟,又将其异同分析得细致透彻,连一些很有学问的人也惊叹不已。16岁乡试得中,17岁为华州贡举,19岁赴汴梁(开封)会试。宋太宗不喜欢年龄小的考生,要亲自面试。同来的考生有劝凖将年龄多报两岁,他说:“凖方进取,可欺君耶?”太宗召见时,他不卑不亢,如实回答,对经典和治国之策,说得头头是道。皇帝欣赏他的才识和刚直的性格,就录取了他。他先任大理评事,次年任归州巴东县(今四川奉节县东)知事。在任上,凖革除以往临时摊派差役的弊端,按各乡劳力情况,于农闲时便分派好,并在衙前公布,使乡民早知。这样既不误农时,又能使各乡派来适合的人。他还迅速处理积案,安定地方秩序。由于政绩显著,便升任为大名府成安军,又迁殿中丞。端拱元年(988),太宗召集群臣言治边事,凖所上策,受到重视,被提为尚书虞部郎中,充枢密院直学士;不久又兼任吏部东铨。同年,母亲赵氏去世,他丁忧还乡安葬。三个月后,被召回京。凖刚直不阿,疾恶如仇,敢于向皇帝犯颜直谏。一次,他上朝奏事,与太宗意旨不合;皇帝大怒,拂袖起立欲走,凖却不动声色,牢牵帝衣不放,一定要皇上坐下听他把话讲完,直到将事情商量妥贴,方才告退。太宗称赞说:“朕得寇凖,犹文皇之得魏征也。”淳化二年(991)春,天大旱。太宗召集群臣商议办法,不少大臣讨好说:“水灾旱灾都是天命,古代圣君在位时也有过,不必忧虑。”只有寇凖说:“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一听大怒,拂袖回宫;过了一会儿,又把寇凖叫进宫去,问他到底有哪些刑罚不平。寇凖却说:“愿二府至,臣即言之。”太宗即命两府大臣进宫。这时,寇凖说:‘‘顷闻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贿。吉赃少,乃伏诛;淮系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听后就问王沔,沔即伏地请罪。太宗便撤了王沔的职,拜寇凖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不久,又改为同知院事。淳化四年(993),寇凖因狂人拦马呼万岁一事,为知院张逊陷害,被贬为青州(今山东益都)知府。

淳化五年(994),太宗召回寇凖,拜为参知政事。这时,宋室内外交困,凖“赴义忘白刃”,极力进行政治改革。关于皇帝立储问题,他主张“立贤不必长”,建议太宗立较有作为的第三子襄王为太子。在官吏升迁制度上,他主张“进贤退不肖”,为宋室荐举了一批贤才。在民族政策方面,凖主张对少数民族不歧视,取消限制往来,为缓和民族矛盾、维持后方安定打下基础。寇凖实行改革的行动,遭到守旧派冯拯等人的攻击,至道二年(996),被免去参知政事,贬为邓州(今河南邓县)刺史,时年36岁。

宋真宗即位,久欲用凖为宰相,又患其刚直难任,便问重臣毕士安①孰可与同进;毕日:“凖资兼忠义,善断大事,宰相才也!”真宗日:“闻其好刚使气。”对日:“凖方正,慷慨有大节,忘身殉国,秉道疾邪,此其素所积蓄,固不为流俗所喜耳。”真宗乃命凖与士安同为同平章事。

景德元年(1004),辽军有大举南迁之势,宋边将频繁向京师报警。主张抗辽的大臣毕士安、王旦等力荐寇凖主政,真宗即召其回朝,和毕士安同进相位。寇凖向真宗建议“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果然,辽军大举南侵,边塞向朝廷告急的文书,一天竟达五次。真宗大为震惊,一面向寇凖问计,一面表示要领兵同辽军作战。这时一些大臣出来劝阻,说什么只用派遣将帅,让他们去抵挡好了。寇凖却说:“大军在外,正需要陛下亲自督临,出发的时间,不能再延误了。”真宗本来就不打算亲征,现在看到寇凖信以为真,便着了慌,就假意命令大臣从长计议,想把事情拖延下来。九月下旬,军情更紧,朝中以王钦若②为首的投降派主张逃跑,要南迁西幸。时局危如累卵,寇擎气愤地说:“谁替陛下谋划此策,罪当诛之!今陛下圣朝威武,文臣武将一心,陛下若御驾亲征,辽军势必逃走。辽军如果还想进犯,我们也能坚守要塞,挫其锐气。而且我方得地理、人心之利,敌劳我逸,胜利一定是我们的。如果放弃都城,远避到金陵或成都去,人心便不可收拾;敌人也会乘胜长驱直入,天下还保得住吗?”其理直言正,真宗最终还是听从寇凖的建议,亲到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前线。在交战的第三天,真宗胆怯,只到达澶州的南城,就是不敢到北城去。这时,寇凖对真宗说:“陛下若不过河到北城去,人心益危,敌气未慑,这不是取胜办法。况且,黄河以北有王超领精兵屯驻中山(今河北石家庄市南)扼守要塞,在澶州北有李继隆、石保吉率大军从左右两侧钳制辽军,四方各路兵马,也都驰来增援,陛下还有什么疑虑而不前进呢?”众大臣一时恐惧无言,寇凖却坚持极力争辩,真宗还是犹豫不决。后经寇凖与高琼一再努力劝说,真宗才勉强同意,渡过黄河,登上北城门楼。宋军一望见城楼上飘扬着黄龙御旗,顿时欢呼声响闻数十里。辽军相顾惊愕,不能成列。在这紧要时刻,真宗把军事大权全部交给寇凖。寇凖下令果断,军纪严明,士兵喜悦;辽军干骑虽进逼城下,但数攻不克,反被俘大半,尤其是辽军主帅达览亦中箭而死。在此情势之下,敌军慌忙请求订立停战协议。寇凖反对议和,主张乘胜打败辽军,收回幽州。不料,主和派冯拯等在真宗面前诋毁寇凖,说他拥兵自重,而此言正中真宗的猜忌之意。寇凖不得已,遂只好同意讲和。真宗派曹利用与辽军议和,并说:“只要辽国不提领土要求,纵然每年要百万两银子,也可以答应。”寇凖知道后,就把曹利用叫到自己帐中,叮咛说:“虽有陛下旨意,但你交涉时,答应给辽方的银绢,绝不得超过三十万;超则斩你!”曹至辽营,经过一番议和,终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宋辽息兵,史称“澶渊之盟”。自此,北宋取得70余年的和平。

宋辽会盟后,参知政事王钦若久忌寇凖,便向真宗进谗说:“敌人兵临城下订盟约,这在《春秋》里都认为是最丢人的事情。今陛下以万乘大国之皇帝,在辽兵围困之地与其订盟,是天大的耻辱!何况战争就像赌博一样,赌博者输急了,就把全部钱物作赌注。寇凖奉陛下北征,实际上是把陛下作为赌注!万一仗打败了,陛下还有性命吗?”真宗本来对寇凖就有猜忌,这时更加怨恨。景德三年二月,寇凖罢相,到陕州(今河南陕县)去做知州。是年底,寇凖回故里,过下邽慧照寺时,寺塔修建尚未完工;凖便捐舍银子,为功德主。因此,僧人曾立碑刻凖画像于塔之下层。这座寺院的西边走廊,曾经是寇凖母子早年居住过的地方,后来还在此修建了莱公祠。现在祠堂建筑虽然不存在了,但其石刻画像,明代还在寺塔下。在今寺塔身之底层,南门洞右边的石刻上,还保留着这样的文字记载:“皇明正德十六年(1521)春三月十三日,知华州事前进士帝丘桑溥,以职事过塔下,拜忠愍公像。时同行者,有渭南县令王鉴诸君也。”这就是证明。此石刻画像,今已调移在陕西省碑林博物馆珍藏。

当年,王旦曾继凖为宰相,真宗信之,言无不从。有一天,真宗对王旦说:“卿倘有不讳,天下事当付之何人?”旦日:“以臣之愚,莫若寇凖!”真宗日:“凖性刚,更思其次。”旦日:“他人,则非臣所知矣。”真宗久欲用王钦若为相,王旦力言如用钦若,恐非其选,乃止。及旦罢相,王钦若始人相,尝语人日:“为王子明,迟我十年作相!”子明者,王旦字也。

天禧三年(1019)六月,寇凖58岁,真宗再诏其回京为相。四年(1020),真宗中风;刘皇后主持朝政,其兄横行乡里,欺压良民。案卷报到相府,寇凖很快判处,将其杀掉;这引起刘皇后极大不满。一天,寇凖进谏真宗说:“皇太子人望所属,陛下患病不能主持朝政,不如以国家大事为重,把王位传给他,并选择品行方正的大臣为辅臣。像丁谓①(副宰相)、钱惟演这样的奸臣,绝不能让他们辅佐少主。”真宗同意了寇凖的意见。后来真宗醉语,将此言漏给丁谓。丁谓即挑拨离间,结果,真宗又罢了寇凖相位,将他贬为相州(河南安阳)刺史。乾兴元年(1022),真宗去世,仁宗即位。原先的刘皇后已升为皇太后,且继续主政。丁谓便串通刘太后,加紧迫害寇凖,将他再贬为道州(今湖南道县)司马,继而又贬为雷州(今广东康海县)司户参军。天圣元年(1023)闰九月初七日,寇凖终因远贬忧困而病死,时年63岁。寇凖去世后,夫人宋氏人宫启奏,请求朝廷拨款以搬运寇凖灵柩。

结果,由于佞臣作祟,拨款仅够将灵柩运到宋氏住地洛阳。在运柩期间,沿途百姓遍祭白幡,跪地哭送于道。据《宋史》载:灵车过湖北公安县时,沿途插竹挂纸钱者百余里。后来,人们在竹子成活的地方,为寇凖立祠(今湖北公安县有“竹林寇公祠”),纪念这位有功于国、造福于民的有为宰相。

历史评价

史家云:寇凖疏通博裕,果敢沉毅,官居鼎鼐,宅无楼台。而澶渊一役,能抗难犯之色;及其再相,闺闱亲政,猾险当道,辈排邪斥奸,滨死不顾,而后人知大正不可干,大奸不可肆,义在则死不足畏,义亡则生不足惜!势无以移其操,利无以疚其心。诗云:“乐只君子,邦家之基。”其辈之谓乎?

主要作品

其著作有《寇忠愍公集》。寇凖任巴东令时,曾自选诗词百余篇,编辑为《巴东集》;后来河阳太守范雍,又收集其作品20余篇,续编成集。其诗文风格清新俊逸,刚健苍劲。《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乃含思凄婉,绰有晚唐之致。然骨韵特高,绝非凡艳所可比”。有宋知河阳军初刻本、清代圣香楼刻本。《四库全书》收其集为《忠愍集》,另外,尚有《寇莱公集》传世。

相关纪念

关于纪念寇凖的祠、庙、陵、墓、楼、亭等,除其故里下邽慧照寺西的寇凖祠和官底乡的寇凖墓外,其他地方尚有不少。如史料记载,湖北巴东县有寇公祠和秋风亭、白云亭;明代澶州有莱公庙;广东康海县有寇公祠;永州府(今湖南零陵)有莱公楼;湖北枣阳有寇公楼、公安县有寇公祠;河南巩县寇家湾有寇凖陵墓;元代长安府城掖庭街有莱公宅,中有山池、熙熙台,后改为寺,号“戋众禅院”,中有莱公祠堂;山西永济市有其后裔建造的寇氏祠堂;陕西高陵县有寇凖祠、宜君县有寇凖父母墓、蒲城县有寇凖姑母陵等。纪念寇凖之戏剧,则有《寇凖背靴》、《穆桂英挂帅》、《清官册》等,可见寇凖在中国历史上以及在民间的广泛影响是何其深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3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