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昌都地区 |
释义 | 昌都地区位于西藏东部,地处横断山脉和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素有“藏东明珠”的美称。自清末改土归流置昌都府以来,昌都县便一直是昌都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享有“藏东门户”的盛誉。以昌都镇为中心,东与四川省相望,东南面与云南接壤,西南面与西藏林芝地区毗邻,西北与西藏那曲地区相连,北面与青海省交界,西望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处在商贸往来的枢纽地位。 中文名称:昌都地区 所属地区:中国西藏 下辖地区:现有昌都、江达、贡觉等11个县 政府驻地:昌都县城关镇 电话区号:0895 邮政区码:854000 地理位置:西藏自治区东部、澜沧江上游 面积:11万平方公里 人口:55万余人,其中藏族占98.26% 气候条件:属藏东南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昌都县附近有卡若遗址、绛巴林寺等文化遗址。 地理位置地区行署住所地:昌都县城关镇,邮政编码:854000,电话区号:0895。 昌都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澜沧江上游,是西藏自治区的东大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昌都地处三河一江地区(昂曲、扎曲、色曲、澜沧江),藏语意为“水汇合口处”。 昌都地区位于东经93°6′-99°2′,北纬28°5′-32°6′之间,东与四川省的德格、白玉、石渠、巴塘四县隔江相望,东南与云南省的德钦县接壤,西南与林芝地区毗邻,西北与那曲地区相连,北面与青海省的玉树州交界。总面积为11万平方公里,占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的8.9%。现有昌都、江达、贡觉、类乌齐、丁青、察雅、八宿、左贡、芒康、洛隆、边坝等11个县,居住着藏、汉、回、维吾尔、布依、侗、黎、哈萨克、乌孜别克、壮、纳西、珞巴、门巴、白族等21个民族,总计人口55万余人,其中藏族占98.26%。经济以农业为主,牧业也占有相当比重。 昌都地区总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最高海拔为5460米,最低海拔约3100米,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不少山峰耸立于雪线以上,其中边坝县边界的念青唐古拉山峰高达6956米,万丈冰峰,银装素裹。 昌都地区属藏东南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夏季气候温和湿润,冬季气候干冷,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年平均日照数为2100-2700小时,年无霜期46-162天,年降水量为477.7毫米,集中在5-9月。常见的自然灾害有霜冻、雪灾、冰雹。 由于三江水系的切割作用,昌都地区形成了多层次高原特征,有着复杂的地貌结构和不同的地形、气候类型及植物生长层次,在这里有水草肥美的辽阔牧场,麦浪起伏的千顷良田,一望无际的翠峰林海,丰富的矿藏、水利和光能资源,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也有桔柑满枝的亚热带风光。在这里,山、水、林、鸟、兽、虫、鱼、花、草同生共荣,绘织了昌都高原雄伟绮丽,多姿多彩,幽静原始而又瑰丽无比的自然景观。 西藏东部重镇——昌都。唐代,昌都地区为吐蕃王国的一部分,明清以后统称此地为康藏地区,原西藏政府称它为“朵康木”地区,现为西藏自治区所属一个专区。昌都是西藏东部横断山脉中的一个镇,恰好是川藏公路的中心点。从川藏公路的西端拉萨或它的东端成都乘客车,都是五天左右便可抵达这里。 昌都旧名察木多,在西藏自治区东部澜沧江谷地中。昌都地区行署所在地,川藏公路经此。澜沧江上游支流杂曲、昂曲穿越其中,将县城分割成加惹坝、四川坝、云南坝、马草坝四个坝子(即台地)。加惹坝是老城区,四川坝设有医院,云南坝为行政机关驻地,马草坝是新建文化区。登马草坝东北坡,鸟瞰全城,古城犹如一个宝瓶,扎曲、昂曲、有如雄鹰展翅,景色壮丽。城镇发展迅速,现有煤炭、水泥、制革、缝纫、农机、电力、印刷、建材等小型工业近30个,加之邻近四川,商业活动繁忙,物资供应充裕。附近有卡若遗址、绛巴林寺等文化遗址。 昌都作为康巴地区的腹心,有着亚洲第二大铜矿——玉龙铜矿和丰富的水能、森林资源;有着被人称为“香格里拉”的多民族、多宗教以及人与自然相处和谐的人文胜景,有着毗邻川、滇、青三省的独特区位优势和开发条件,青藏高原发育的大江大河如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流经此地,经过横断山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孕育、不仅哺育了长江文明和东南亚文明,为未来的南水北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造就了三江并流的奇绝风景。 经济概况1959年前的昌都,长期处于政教合一的僧侣和贵族专制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这种封建农奴制度是以土地等生产资料归地方政府、贵族、僧侣占有和农奴对他们的人身依附关系为主的一种封建剥削制度。广大农奴没有丝毫的人身自由,被农奴主当做私有财产任意处置。同时,农奴制度也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牛抬杠”、“刀耕火种”、“烧荒肥田”的耕种方式和牧业上逐草依水的游牧方式使昌都经济长期处于极端落后的状态。在这种生产力状况下,加之农奴主的过分掠夺,广大农奴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世代挣扎在死亡线上。 1959年后,特别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昌都地区各行各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日的昌都,经过近40多年的建设,已从封建农奴制社会飞跃到现代文明社会,经济从单一的原始农牧业发展为现代工业、农牧业及第三产业等并举的多元化经济结构。广大农牧民群众不再是依附于封建领主的农奴,他们真正成为自己和社会的主人,古老的昌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如今,昌都地区的农业生产逐步走向机械化。到1997年底全地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7.10多万千瓦,机耕、机播面积分别达到3146.67和3986.67万公顷。过去农业完全靠天吃饭望天收成的状态得到根本改变,国家累计投入资金达1亿多元人民币,共建成大小渠道3940条,总长6100公里,千亩以上灌溉工程28处,水库和塘坝560座,总库容量6420万立方米,提灌站16座,装机620千瓦。全地区农田灌溉面积由民主改革时的1.13万公顷增加到现在的2.67万公顷,增加了一倍,占土地耕种面积的53.28%。到1997年底全地区共建成电站70余座,总装机容量26000千瓦,其中地区电站2座,9600千瓦,县电站10座,11095千瓦,乡村电站55座,4553千瓦,35千伏高压线路94公里,10千伏高压线路700公里。水利水电建设的长足发展,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使人们从实际利益中,进一步体会到了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带来的实惠。 1951年前的昌都地区没有一个农、牧、林、水专业技术机构和农业科技人员,靠的是原始耕种,那时地里有了虫子,庄稼生了病,唯一的办法是请喇嘛念经。自1959年民主改革以来的40年间,昌都地区先后建立健全了各级专业机构,现有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12个,配种站9个,畜牧兽医总站1个(内设畜牧、草原、兽医专业及化验室等),动检站1个,11个县兽医防疫站和3个动物检疫站,乡(镇)村兽防站90个;全地区有7个县成立了林业局,4个县建立了林管站;此外,还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目前,全地区共有各类农牧专业研究所、实验场、实验基地、种畜、种子、改良站达121个。随着各种服务体系的建立,从而带动了科技进步和农业的发展。据统计表明,1997年昌都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为67716万元,发展速度达为平均年增长10.02%。建立起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扩大了科技示范区,增加了农业技术的科技含量,使昌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97年农业生产总值49095.2万元,粮食连续获得丰收,总产量达到12.15万吨;各类牲畜存栏350万头(只、匹);乡镇企业、民族手工业、多种经营总产值达到22802.78万元;非国有经济得到不断发展,促进了市场发育。据统计1997年底全地区个体工商户达到3881户,从业人员4648人,注册资金3477.84万元。 为了进一步改善昌都地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总投资近7亿元的国家和西藏自治区级重点工程"藏东三江流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开发工程还在实施之中,项目建成后,昌都地区的总电站达到44座,装机容量将达到10730万千瓦,引水工程达到1.87万公顷,人工草地1.24万公顷,提灌4533公顷。三江流域地带将成为昌都地区的商品粮、蔬菜副食、轻纺手工业和科技推广应用基地。 20世纪50年代以前,昌都地区的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今天的昌都工业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工业。昌都地区现有电力、煤炭、纺织、水泥等10多个行业,据1997年统计,年发电量为5774.78万千瓦时,水泥产量为2.48万吨,煤炭产量为1.1万吨。如今昌都地区的水泥厂、昌都肉联厂、马查拉煤矿、玉龙铜矿、金河电厂等一座座现代化的工矿企业正在古老的昌都土地上崛起。 20世纪50年代昌都的邮电通讯十分落后,通信网点稀少,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府或商人,绝大多数农牧区的邮电通信一直是空白。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创办了全西藏第一个人民邮电机构--昌都邮电局。从此,昌都地区的邮电通信事业开始不断发展,到目前昌都地区有地区邮电局和11个县局。市话交换机容量3800门,地区所在地和各县的长途市内合一程控电话均已开通。开办了用户电报、礼仪哈达电报、邮政快件、邮政储蓄、集邮、藏文电报、长途直拨电话等业务。昌都卫星通信从无到有初具规模,现已建成开通了以昌都为中心的各县VSAT、TES卫星通信,形成邮电通信新格局。 随着昌都各行事业的不断发展,农牧民收入也大幅度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其中一部分农牧民已经富裕起来,步入小康。到1997年全地区农牧民人均收入1213.43元,农牧民人均消费为986.09元,绝大多数农牧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部分农牧民家里已有汽车、拖拉机、家庭影院等高档消费品和大型农用生产资料。40%左右的农牧民家庭盖起了新房,生活用具也已普遍从单纯的陶器变得丰富多样。今天,昌都城镇、乡村市场繁荣,商品丰富,各农贸市场摊位毗连。现在冬季的菜市场是昌都的一大景观,菠菜、黄瓜、蒜苗、油菜、西红柿、萝卜、茄子、辣椒、冬瓜等各种蔬菜应有尽有,还有鲤鱼、鲢鱼、带鱼、黄花鱼,甚至螃蟹、甲鱼和虾等水产品;这些食品除有的产自本地外,还有来自邻省四川等地区,昌都人的餐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收录机、自行车、缝纫机、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电话等家用电器也纷纷走进普通农牧民家庭。据1997年统计,全地区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视机9.85台,其中城市每百户家庭拥有89台彩电,农村电视每百户拥有0.84台,每百户拥有收音机3.9台。如今的农奴后代们无拘无束地谈笑着看电视、电影或听收录机,别有一番风味。 由于农牧民群众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和政府宗教自由的政策,昌都地方政府认真贯彻信教自由政策。现在昌都人民在国家宪法和法律的保护下,享受着开展正常宗教活动的充分自由。 昌都农牧民群众的服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羊羔皮、水獭皮做成的藏袍,玛瑙、石、玉制成的首饰,用金丝缎和银丝带装饰的民族帽已成为昌都人民的日常服饰。继承了传统民族特色,又融合藏汉服饰风格设计的新款藏袍尤其是受昌都青年人的喜爱。 自然地理昌都的地势是西北部高,山体较完整,分水岭地区保存着宽广的高原面;东南部低,山体被切割成星罗棋布状。谷地由北向南逐步加深,岭谷栉比,河谷深切,仅有零星残存的高原面。高原主要颁布在他念他翁山北段和宁静山,海拔在4000-4500米以上,最高处是位于边坝县境内的念青唐古拉山脊,海拔高达6980米;在北纬30°以南,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区,河谷底海拔2500-3500米,最低处是芒康县的金沙江河谷,海拔仅2296米。 昌都地区山脉为南北走向,三条大江与三列山脉相间分布,平行骈走。从西向东依次是伯舒拉岭、怒江;他念他翁山、澜沧江;达玛拉山-宁静山、金沙江。山脉海拔多在4000-5000米左右,山脉之间有深邃的河谷,山岭与河谷的高差达1000~2000米。独特的自然地貌和地形结构,使雄美壮美的青藏高原愈加多姿多彩。 昌都地区山脉为南北走向,三条大江与三列山脉相间分布,平行骈走。从西向东依次是伯舒拉岭、怒江;他念他翁山、澜沧江;达玛拉山-宁静山、金沙江。山脉海拔多在4000-5000米左右,山脉之间有深邃的河谷,山岭与河谷的高差达1000-2000米。独特的自然地貌和地形结构,使雄美壮美的青藏高原愈加多姿多彩。 江河湖泊昌都地区水系属外流水系,主要河流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支流,是我国及亚洲东南部主要河流的上游集结区之一,河流众多,水网发育。大小河流分属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两大水系。怒江为萨尔温江的上游,该流域属印度洋水系。澜沧江、金沙江两条大河属太平洋水系,其中金沙江为长江上游,最终注入东海;澜沧江为东南亚著名河流——湄公河的上游,流经横断山脉地区,最后注入南海。此外,位于昌都地区西南部的然乌湖是帕隆藏布江的源头,属雅鲁藏布江水系,它最终流入印度洋。 昌都地区的水系格局受到地质构造和外营力因素的控制,但在各河的不同河段表现出明显的差别。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源自青藏高原腹地,它们进入昌都地区逐渐转变近南北走向,这3条亚洲南部最大的河流汇聚本区,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奇观,其最窄处,由怒江经澜沧江至金沙江的直线距离公68km,其具体位置在盐井南南西藏与云南交界的北纬28°25°25.6’处。由此向南金沙江率先转向东南,并向东奔去。因此,真正的“三江并流”奇观是在昌都地区完成的,是昌都地区所特有的。 由于本地区受青藏高原第四纪以来强烈隆起的影响,上述三条大江及其支流的下游河段强烈切割,在地貌上形成了相对起伏达1000-2000m以上的深切大峡谷,“三江并流、平行岭谷”成为昌都地区特有的地貌景观。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的河流与水文特点不仅对本区,而且对整个青藏高原和东亚都有重要的意义。 怒江发源于那曲境内的唐古拉山脉吉热格帕峰南麓,是西藏第二条大河。它在索县荣布区热曲河口以下2km处流入昌都地区,流经边坝、洛隆、八宿和左贡等县,在左贡县碧土西13km(北纬28°52’)进入察隅县,然后入去南,出国境到缅甸,称萨尔温江。怒江在昌都地区河长660km,江面海拔自3652m至此080,落差1572m,流域面积4.8万km2,年平均流量为758.2m3/s,年径流量239.1亿m3(嘉玉桥站)。怒江河谷地貌特征可以洛隆县俄西区东约5km附近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为以峡谷为主的窄峡相间河谷段,下段为深切峡谷段。 俄西及其以上河段,河长216km,江面海拔3652-3305m。本河段以峡谷为主,峡谷段河床单一,阶地不发育。河宽一般为50-70m,河流切入基岩,切割深度在1000m以上。河谷谷坡一般为25-40°。局部河段谷地稍宽,两侧有台地发育,其中最长的为河路乡-俄西区窄谷(江面海拔3340-3305m),河长34km左右。河谷相对较宽缓,最宽处可达1km左右,但河床仍为单一河道。 俄西区以下河段,为深切峡谷,直至流出昌都地区。该段河长44km,海拔高度3305-2080m。该段河流切割深度多达1500-2500m,甚至更大。岭谷起伏极大,河谷谷坡陡峻,一般在30°左右,有些河段谷中谷现象明显,河谷上部为较缓的“V”形谷,下部呈陡峻的嶂谷形态。谷坡不稳定,崩塌、滑坡和泥石流频繁发生。河流深切基岩,河床中多争流、险滩,绝大部分地段河床即为谷底。在一些较小支沟汇入处偶见滑坡泥石流扇台地发育,如左贡东坝和洛隆嘉玉桥附近是本峡谷段相对较宽的谷地,在嘉玉桥发育三级基座阶地,相对高度分别为15-25m、50m和80m,其上约500-700m发育有谷肩。在本段峡谷,不仅横穿谷地困难,而且沿谷地顺行也因沿江陡崖耸立而难于通过,为“三江”大峡谷中最为险峻的一条,许多地段至今尚无人类足迹。 澜沧江澜沧江纵贯昌都地区中部。在昌都以上,分为两支。一支称扎曲,另一支称昂曲。其中扎曲较长,为澜沧江的正源,发源于青海省杂多县境内。昂曲为其支流,他们在昌都镇汇合后称澜沧江。澜沧江自青海杂多县进入昌都县,流经察雅、左贡和芒康等县,在盐井南面进入云南,然后出国境,称湄公河。澜沧江在昌都境内长约490km,江面海拔3500-2160m,落差1340m,流域面积3.8万km2,年平均流量为472.5m2/s,年径流量149.3亿m3(昌都间)。河谷地貌特征可以察雅县卡贡附近的色曲汇口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为峡谷为主的宽窄相间河谷段,下段为深切峡谷段。 色曲汇口以下深切河段,河长267km,海拔高度3050-2160m(最低点位于芒康与德钦交界的雄弄九汇口)。该段河流切割深度为1000-2000m,其中南部可达2500m左右。河流深切基岩,由于基岩岩性差异,相对紧硬的高倾角岩层在河床中形成纵向和横向岩墙,从而形成急流险滩。峡谷坡陡峻,一般在30°左右,有些河段谷中谷现象明显,河谷上部为较缓的“V”形谷,下部呈陡峻的嶂谷形态。谷坡不稳定,常见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河床中多急流、险滩,绝大部分地段河床即为谷底。在支沟汇入处常形成滑坡泥石流扇台地发育,形成峡谷中局部阶地。如盐井所在地即是最大的台地,最宽达2km左右,台地前缘高出河面约300m。 金沙江发源于青海境内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冬雪山北麓,是西藏和四川的界河。它在江达县和四川的石渠县交界处(江达县邓柯乡的盖哈河口)进入昌都地区边界,经江达、贡觉和芒康等县东部边缘,至巴塘县中心线附近的麦曲河口西南方小河的金沙汇口处入云南,然后在云南丽江折向东流,为长江上游。金沙江在昌都地区段河长587km,江面海拔自3340m至2296m,落差1044m,流域面积2.3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为957.3立方米/s,年径流量301.9亿立方米(巴塘站)。金沙江河谷地貌特征可以德格县白曲河口和马塘县玛曲河口附近分为上、中、下3段。其中上段为峡宽相间河谷段,中段为深切峡谷段,下段为峡谷间窄谷段。 上段:峡宽相间河谷段,自邓柯乡盖哈河口至德格白曲河口长207km,江面海拔3340-2980m,落差360m,平均坡降为1.74%。本段河谷对割深度为1000-1500m,河谷谷坡一般在30°左右。河谷形态受地质构造与谷坡岩性影响,呈峡谷与窄谷(宽谷)相间分布。峡谷段河床单一,阶地不发育。河宽一般90m左右,河流切入基岩。窄谷段谷底一般宽度在500m左右,支沟口有洪积或泥石流台地发育。其中最大的谷地在本段河谷的北端邓柯宽谷,该段河长40km左右,江面海拔3300m左右,河谷开阔而平直,呈北西西走向,是受构造控制的河谷。谷底宽达2-3km,此段江面多分汊,河漫滩、江心洲发育,两侧支沟洪积扇发育,促使河道迂迥曲折,河流阶地呈不对称分布,该段谷地是昌都地区各大河流地中最宽大的谷地。在其它河谷段,河床仍为单一河道为主,江心滩十分少见。 中段:深切峡谷段,自德格白曲河口至巴塘玛曲河口,河长为291km,江面海拔高度在2980-2482m间,落差498m,平均坡降为1.71%。本段河谷相对切割深度在1500-2000m间,河谷谷坡一般在30°以上。河段谷中谷现象明显,河谷上部谷坡较缓,下部陡峻,河谷上有另星的谷肩平台分布。谷坡不稳定,崩塌、滑坡和泥石流频繁发生。河流深切基岩,河床中多急流、险滩,绝大部分地段河床即为谷底。在一些较小支沟汇入处偶见滑坡泥石流扇台地发育,局部稍宽谷地里偶见阶地分布,如江达岗托附近有两级阶地,分别高出江面25m和65m。本段河谷是昌都境内金沙江最狭窄的一段河谷。 下段:峡谷间窄谷段,本段河谷自巴塘玛曲河口至巴塘县中心线附近的麦曲河口西南方小河的金沙江汇口,长87km,江面海拔2482-2296m,落差186m,平均坡降为2.14%。本段河谷相对切割深度在2000m左右,河谷谷坡一般为30°左右。峡谷段江面宽在100m左右,河床单一,河流切入基岩,阶地不发育。本河段所夹的窄谷段,谷底一般宽度在500m左右,河床较宽,有狭窄的阶地和支沟口洪积或泥石流台地发育。如巴塘竹巴笼金沙江大桥附近江面宽约200多米,其下游可见河漫滩和江心洲发育。 昌都地区的地表径流受区域气候条件、地貌与植被、土壤垂直地带分布特征的影响,年径流地区分布趋势为自西向东减少,山地大于河谷,迎风坡大于背风坡,其特点与年降水理地区分布趋势相一致。本区大多数河流补给主要是雨水和地下水,冰雪融水补给仅在本地区的西、南边缘地区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的支流源头。本地区河流水量较丰富,据水文间观测结果推算:昌都地区的多年平均出境水量为2530.2m3/s,年径流量797.2亿m3。季节分配的地区径汉的年际变化不大,最大水年平均流量与多年平均流量的比值最小为1.17,最大为2.24,平均为1.46。最小水年平均流量与多年平均流量的比值,全区平均为0 .7左右。地区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与年际变化与河流的径流补给关系最为密切。在本区各类径流补给中,由于地下水和冰雪融水占一定比重,因而径流年际变化较小,又由于年内降水集中,使得以雨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其径流年内分配很不均匀。昌都地区河水矿化度在100-500mg/L之间,约大多数河水属中—低矿化度、重碳酸盐型水。 湖泊昌都地区湖泊数量不少,但规模很小,超过10km2的湖泊,仅有莽错(面积18km2,海拔4310米)和然乌湖(面积含安贡错18.4km2,海拔约3800)2个。此外,较大的湖泊还有布托错青(面积9.0km2,海拔4660米)、布托错穷(面积6.4km2,海拔4590米)、仁错(面积3.7km2,海拔4430米)。本区湖水矿化度多在0 .14-0.32g/L之间。昌都地区湖泊全部为外流淡水湖。湖泊的成因多样,有构造成因、冰川成因以及其他成因(如堵塞谷地成湖)等。其中莽错形成与构造活动有关。但本地区湖泊大多为古冰川作用形成的冰川湖,如布托错青和布托错穷,其中面积在1km2以下的高山湖泊基本上都为冰川湖泊。也有一些湖泊为现代谷地被山崩、滑坡或泥石流堵塞形成的湖泊,如然乌湖就是由山崩堵塞而形成的。 冰川昌都地区的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西南高山极高山地,如岗日嘎布、念青唐古拉山-伯舒拉岭,强拉日,他念他翁山南部的达美拥雪山和梅里雪山等。其中昌都地区西南的岗日嘎布正处于印度洋季风向青藏高原输送水汽的主要通道上,是青藏高原南部边缘受西藏自治区西南季风影响最强烈的一条山脉,现代冰川十分发育,是青藏高原上现代冰川覆盖率最高的山脉。本地区绝大多数冰川是在季风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属海洋性冰川。只在西北部唐古拉山可能属复合型过渡性冰川。 昌都地区冰川总条数达数百条,为青藏高原上冰川集中分布区之一。区内冰川分布的总趋势受海拔高度变低影响自西向东减少。宁静山不仅海拔高度较低,而且受两侧平行山岭的阻拦,形成东西气流难以伸入的雨影区,因而成为区内各山系中唯一现代冰川的山岭。 现代冰川的形态类型,有悬冰川、冰斗—悬冰川、冰斗冰川、冰斗—山谷冰川、山谷冰川、峡谷冰川、坡面冰川和冰帽或平顶冰川等8种类型。其中山谷冰川是各类冰川中规模最大的一种大型冰川,主要分面在岗日嘎布、念青唐古拉山—伯舒拉岭,强拉日,他念他翁山南部的达美拥雪山和梅里雪山等最高隆起区,长数公里至10多公里,面积数平方公里至几十平方公里,是本区主要的冰川类型。其中最大的山谷冰川是然乌湖南面的来古冰川(又称雅弄冰川),长约26km,宽达2-4km,冰川末端伸至4000m以下。在边坝县南部念青唐古拉山北坡也有一系列冰川发育,冰川末端下伸到海拔4500m左右。 气候特点昌都地区的气候以寒冷为基本特点。由于受南北平行峡谷及中低纬度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垂直分布明显和区域性差异大的特点。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日温差大,年温差小;降雨集中,季节分布不均,蒸发量大,相对湿度小。昌都地区山脉河流的南北纵向排列有利于暖湿气流的南北输送,峡谷高差悬殊,气候垂直变化大于水平变化。 1、空气洁,日照长,辐射强。昌都地区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空气稀薄,年平均气压和每立方空气中含氧量仅有平原地区的2/3。 2、日温差大,年温差小,气温偏低。昌都地区各地年平均气温为2.4℃~12.6℃。 3、降雨集中,季节分布不均。5~9月的降水量在182.3~538.2毫米之间,占全年降雨量的77.9%~95.8%。10月至次年的5月降水量为19.6~102.6毫米,仅占全年降水量的4.3%~21.2%。 4、蒸发量大,相对湿度小。各地的年蒸发量在1325.3~2617.2毫米之间,地处怒江河谷的八宿年蒸发量最高,为2617.2毫米,是年降水量的10倍以上。 资源优势昌都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开发前景极为广阔。 矿产资源种类繁多。位于横断山脉、三江流域的昌都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构造,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有色金属和非金属成矿带。主要矿产有金、银、铜、铁、铬、钼、铀、锡、砷、煤、水晶石、冰川石、宝玉石、大理石、石灰石等矿种近百个,以有色金属矿为优势。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达37种,矿产地96处,有大型矿床23处,中型矿床24处。位于江达县的玉龙铜矿属国家两个特大型铜矿之一,储藏量达650万吨,是我国第二大斑岩铜矿。玉龙铜矿不但储量大、品位高,且伴生有相当数量的金、银、钼、铁、铅等有色金属,易于露天开采,开发前景广阔。 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昌都地区河流众多,由东向西依次有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大水系,流域面积达10.82万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达771.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05.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65.6亿立方米;天然水能总蕴藏量达3104.7万千瓦,占全自治区的30%。昌都地区的地热资源同样丰富,有间歇喷泉、沸泉、热泉、温泉等。 畜产品资源数量可观。全地区有辽阔的天然草场和相当数量的各类牲畜,年出栏达90.9万头(只),可提供牛、羊肉51529.7吨,酥油和牛、羊绒数量也相当可观。 森林资源得天独厚。全地区11个县,县县有森林,木材蓄积量达3.6亿立方米。其中珍贵树种有云杉、冷杉、云南樟、落叶松、高山松、桦树等20余种;经济林木有核桃、石榴、花椒、柑橘、苹果、梨等。林下资源同样十分丰富,各种野生菌类如松茸、鸡油菌、猴头菌、羊肚菌、黑木耳、香菇等因其种类多、数量大、无污染、品质优而闻名中外,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药材及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昌都地区有各种植物1200多种,可利用的药材有750多种;虫草、贝母、红景天、雪莲、天麻、大黄、当归、党参、三七、菌灵芝等都有较高的产量。野生动物药材麝香、鹿茸、熊胆、牛黄、雪蛙等也有一定的产量。独具特色的名贵藏药珍珠七十味、常觉等饮誉藏区,畅销国内外。 生态景观、人文景观、民族风情独具魅力。昌都地区不仅有历史悠久的卡诺遗址、强巴林寺和千姿百态的奇峰异洞、神山圣湖等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也有融自然与人文内涵于一体的茶马古道,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奇特的宗教民族艺术,精湛的石刻艺术,精美的唐卡画,精雕细镂的金银首饰。全地区有寺院539座,除藏传佛教的萨加、宁玛、噶玛噶举、格鲁教派及本教外,还有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堂;著名的卡诺遗址和达玛拉山恐龙化石群举世闻名。此外还有八宿县集冰川和湖泊为一体的然乌湖,边坝县的白、黑、黄三色湖等瑰丽景观。高原的风光和独特的地貌,封闭而恬静的自然环境,悠久而浓厚的本土文化,无不显示出昌都自然、人文、民族风光的独特与绚丽。 基础建设昌都地区现有电力、水泥、煤炭、森工、印刷、食品、藏药等26家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民族手工业历史悠久,民族服装、民族家具、金银手饰加工等具有浓厚的工艺特色和民族风格。 地区境内国道317线、318线和省道303、302线横跨东西,国道214线纵贯南北,全地区公路通车里程6408.7公里,其中国道1634.2公里,省道671.2公里,县乡公路4103.2公里,拥有各类机动车4936辆,年货运量30.39万吨。可起降波音大型客机的邦达机场,辟有昌都至成都、昌都至拉萨航线。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3年完成各项货运总量42.4万吨,客运完成32.3万人(次),分别增长10.6%和21.9%,航空旅客发送量达5.47万人(次),增长8.96%。 地区现有各类学校682所,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6.97%。全地区教育已基本实现“普六”,正为实现“普九”而奋斗。文化、广播、电视等事业蓬勃发展,“村村通”工程、精神文明活动中心、乡村文化站(室)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基层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6.88%和88.77%,全地区有各类卫生机构243个,医院152个,合作医疗覆盖率为98.5%。 历史沿革昌都县城坐落在群山怀中,它被称作从四川和云南入藏的门户。昌都是藏语,其意为“水汇合处”。扎曲和昂曲在昌都相汇为澜沧江。这也是昌都这一名称的由来。 昌都地区古称"康"或"客木",以区别于卫、藏、阿里等地区。昌都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1977年和1980年相继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昌都卡若遗址和昌都小恩达遗址表明,早在五千年以前,昌都地区就已有人类繁衍生息,并已形成了初级村落。当地的居民已开始种植易于生长的谷子,饲养适应性广泛的家畜猪,同时也以狩猎狐、青羊、马鹿等作为补充。昌都地区的察雅一带是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中《桨巴》所记述的格萨尔与"炯巴"人为争夺食盐而发生交战的地区。按照藏族传统的地理概念,这里同时是"朵康六岗"中的察瓦岗,系有名的产盐之地。考古发现与实地调查,也可以发现不少当地居民传说是"炯巴"人留下来的石墙、石阶等建筑遗址。 吐蕃时期(公元7-9世纪),昌都地区是著名的"东女国"和苏毗王国的所在地。据《旧唐书》第一百九十七卷《南蛮西南蛮传》 记载:"东女国,西羌之别称,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百狼夷。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二行。有大小八十余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以渡。"我国著名藏学家任乃强先生考证也称,今昌都一带为东女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至此今日在昌都地区还可以看到吐蕃东女国和苏毗王国文化的痕迹。 公元13世纪,元朝将西藏归于祖国版图后,在昌都地区和四川甘孜设置了朵甘思宣慰司都元帅府。明朝时西藏佛教格鲁派兴起,其影响逐渐深入康区,在昌都地区形成若干呼图克图--大活佛转世系统。明朝政府在此设置了朵甘都指挥使司,委任各地的部落酋长和各大头人与寺庙的大喇嘛管理。明(1368-1644年)末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白利土司后,昌都地区也受固始汗的统治。清朝(1616-1911年)在这个地区封委了一些大活佛和土司各辖其地,受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的管理。清朝还在昌都设立了粮站,委派粮台、游击等文武官员驻守昌都,并从四川、云南派有制兵130名驻扎昌都,传递谕旨奏折,保护昌都寺大活佛和粮台。清末赵尔丰在昌都地区的一些地方实行改土归流,昌都地区改称川边。 1950年10月19日后,成立了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并下设3个管辖区,即昌都解放委员会直辖13个宗、三十九族地区第一办事处所辖10个宗和波密地区第二办事处所辖3个宗及盐井、察隅共28个宗,直属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管辖。1955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后,昌都地区则划规其管辖,1960年初设昌都地区行署,专署驻昌都县。 1960年设昌都专区,专署驻昌都县。以昌都宗与拉多宗合并设昌都县;以江达宗与西邓柯宗合并设江达县(驻江达);以贡觉宗与三岩宗合并设贡觉县(驻莫洛);以察雅宗设察雅县(驻烟多);以左贡宗设左贡县(驻亚中);以江卡宗(芒康宗)与盐井宗合并设宁静县(驻嘎托);以桑昂曲宗设桑昂曲县(驻吉公);以八宿宗设八宿县(驻同卡);以洛隆宗与硕督宗合并设洛隆县(驻洛隆);以边坝宗与沙丁宗合并设边坝县(驻边坝);以丁青宗与色扎宗、尺牍宗合并设丁青县(驻甲木塘);以类乌齐宗设类乌齐县(驻类乌齐)。将嘉黎宗及倾多宗、易贡宗、曲宗划归林芝专区;巴庆宗(巴青)、比如宗、聂荣宗、索宗划归那曲专区。撤销第一办事处与第二办事处。昌都地区辖昌都、江达、贡觉、宁静、洛隆、丁青、边坝、察雅、桑昂曲、八宿、类乌齐、左贡等12县。 1961年八宿县由同卡迁驻白马。1962年9月,昌都专员公署办公会议对各县行政区划作了调整,全地区12个县划为94个区、1个镇(昌都县城关填),472个乡。 1964年原林芝专区所属波密县(驻扎木)划入昌都专区。辖13县。 196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宁静县改名为芒康县(为尊重群众原有的习惯称呼)。196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桑昂曲县改名为察隅县(驻吉公)。 1970年昌都专区改为昌都地区,地区驻昌都县。洛隆县由洛隆迁孜托;边坝县由边坝迁驻草卡区的东马司(距草卡区6千米)。昌都地区辖昌都、贡觉(驻莫洛)、左贡(驻亚中)、察隅(驻吉公)、洛隆(驻孜托)、丁青、波密(驻扎木)、江达、察雅(驻烟多)、芒康(驻嘎托)、八宿(驻白马)、边坝(驻东马司)、类乌齐等13县。 1971年左贡县由亚中迁驻汪达。 1975年类乌齐县由类乌齐迁热扎卡。昌都地区辖昌都、贡觉(驻莫洛)、左贡(驻汪达)、察隅(驻吉公)、洛隆(驻孜托)、丁青、波密(驻扎木)、江达、察雅(驻烟多)、芒康(驻嘎托)、八宿(驻白马)、边坝(驻东马司)、类乌齐(驻热扎卡)等13县。 198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昌都专区的波密、察隅两县划归林芝专区。昌都地区实际辖11个县,90个区(镇)。 1987年3月始,实行撤区并乡,调整乡镇行政区划,保留13个区,全地区辖159个乡,9个镇,1622个行政村。 1997年,面积10.8万平方千米,人口55.8万,地区行署驻昌都县城关镇。辖昌都、芒康、贡觉、八宿、左贡、边坝、洛隆、江达、类乌齐、丁青察雅11个县。(数据来自《政区大典》) 1999年5月,昌都地区再次对部分乡镇的行政区划作了调整:撤销原保留的13个县辖区,共设立24个镇、118个乡(含民族乡1个)。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昌都地区总人口586152人。其中: 昌都县 94419人、江达县 68993人、贡觉县 43160人、类乌齐县 40895人、丁青县 60586人、察雅县 53009人、八宿县 38170人、左贡县 41803人、芒康县 73155人、洛隆县 41144人、边坝县 30818人。 2010年,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昌都地区总人口约为60万人。 附:盐井、生达、碧土和妥坝4个县 根据1973年12月30日中共昌都地委、昌都地区革命委员会《关于芒康、江达、昌都、丁青等县行政区划调整与成立新县的报告》,1979年6月16日西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本着有利于领导,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边防稳定和加强建设的原则”,兼顾群众的历史习惯和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同意在昌都地区新增设盐井、生达、碧土和妥坝4个县,报经国务院批准。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4县:设立盐井县,以芒康县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设立碧土县,以左贡、察隅2县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设立生达县,以昌都县、江达县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设立妥坝县,以昌都、察雅、江达3县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但4县因故一直没有建立。1999年9月21日,民政部批准(民发[1999]54号)撤销盐井、碧土、妥坝、生达4县。 盐井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昌都地区东南部,东经98°28′-99°06′,北纬28°37′-29°30′。东与四川省巴塘县隔江相望,南与云南省德钦县毗邻,西连碧土县,北接芒康县。县驻地盐井乡距拉萨市1336千米。距昌都550千米。县域总面积约1.3万平方千米。盐井为汉语名,以当地特产井盐而得名,藏语称为擦卡洛。清光绪三十四(1908年)设盐井宗,1912年后为西康省管辖,1950年为昌都地区解放委员会管辖,1960年江卡宗(芒康宗)与盐井宗合并设宁静县。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盐井县。实际上没有成立。 人口民族昌都地区共辖11个县,包括24个镇,118个乡,1622个自然村。昌都县城关镇是地区行署所在地。 全地区总人口58.36万人,占西藏自治区总人口的12%,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4.8人。人口和城镇主要沿澜沧江和其支流分布。 全地区城镇人日8.08万人,城镇化水平14.2%,其中昌都城关镇常驻人口和流动人口之和约6万人,是城镇人口的主要分布区。一般建制镇规模很小,人口仅为1000-6000人。 在人口的民族构成上,藏族占总人口的95%以上,是主体民族。此外还有汉族、纳西族等民族。其中位于南部与云南省交界地区的盐井乡是西藏唯一的纳西族民族自治乡。 昌都地区在人口的民族构成上,藏族占总人口的95%以上,是主体民族。此外还有汉族、纳西族、侗族、苗族、黎族、白族、土家族、瑶族、布依族等民族。其中位于南部与云南省交界地区的盐井乡是西藏唯一的纳西族民族自治乡。 宗教文化多样的宗教文化是昌都地区典型的文化现象。昌都地区的宗教文化类型有原始宗教本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在藏传佛教内部,存在不同教派,诸如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等。 与多样化的宗教文化相对应的是众多的寺院和具有强烈神秘色彩的寺院文化。民主改革以前,昌都地区共有藏传佛教寺院703座,其中格鲁派寺院322座,宁玛派寺院212座,噶举派寺院117座,萨迦派寺院52座。孜珠寺是昌都地区最大的本教寺院,保留着许多许多古老的宗教和文化习俗。强巴林寺是格鲁派在昌都地区最大的寺院;噶玛寺是噶玛噶举派的祖寺,该派的黑帽系高僧最早采取活佛转世来解决其寺院住持的继承问题,开启了活佛转世的先河。类乌齐寺是今存不多的达拢噶举派的寺院。位于昌都县城的清真寺和芒康县盐井地方的天主堂,是外来宗教对昌都宗教文化的影响的具体表现。 宗教节日是寺庙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包括正月一日到十五日的酥油花灯节。藏历四月十五日纪念释迦牟尼而举行的“萨噶达瓦节”、七月三日至十五日“央勒节”(夏令安居节)、九月二十二日的“拉白节”(降神节)、十月二十五日的“燃灯节”(纪念宗喀巴大师圆寂日)、十二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的“古庆节”(跳护法神舞)。 行政区划截至2005年12月31日,昌都地区辖11个县。 昌都县面积10652平方千米,人口9万。邮政编码 8540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江达县面积13200平方千米,人口7万。邮政编码 854100。县人民政府驻江达镇。 贡觉县面积 6256平方千米,人口4万。邮政编码 854200。县人民政府驻莫洛镇。 类乌齐县面积 5879平方千米,人口4万。邮政编码 855600。县人民政府驻桑多镇。 丁青县面积12955平方千米,人口6万。邮政编码 855700。县人民政府驻丁青镇。 察雅县面积 8413平方千米,人口5万。邮政编码 854300。县人民政府驻烟多镇。 八宿县面积12564平方千米,人口4万。邮政编码 854600。县人民政府驻白玛镇。 左贡县面积11726平方千米,人口4万。邮政编码 854400。县人民政府驻旺达镇。 芒康县面积11431平方千米,人口7万。邮政编码 854500。县人民政府驻嘎托镇。 洛隆县面积 8184平方千米,人口4万。邮政编码 855400。县人民政府驻孜托镇。 边坝县面积 8894平方千米,人口3万。邮政编码 855500。县人民政府驻草卡镇。 昌都特产地处雪域高原的昌都,山高谷深,河流纵横,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盛产冬虫夏草、雪山雪莲、红景天、藏红花、草红花等高原名贵中草药,昌都的瓜、果、梨、桃等高原水果,品种繁多,亦是购物美食首选,其中以八宿的醉梨,最为有名。 此外,昌都地区的各种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等,色彩艳丽,图案精美,民族风情浓郁,购之馈赠亲友,或作家居装饰,无不别有风情,富有创意。而锋利铮亮,制作精美的各式藏刀,就更是喜爱品刀、藏刀朋友的出行首选了。 昌都地区有名的土特产主要有虫草、贝母、雪莲、核桃、藏刀及高原畜产品等。另外,昌都地区的民族手工艺品也极富特色,其制作精美,结构多样,特别是位于扎曲河上游,离昌都县城120公里的嘎玛地方生产的手工艺品更是闻名康藏。 由于昌都地理位置的特殊,受到藏、汉、蒙、纳西以及尼泊尔、印度等民族工艺的影响,所以其本地的手工艺品便逐渐形成了昌都地区独特的民族风格。 昌都醉梨醉梨出产在西藏昌都地区的八宿县及左贡县,怒江两岸的上林卡与下林卡区。醉梨醇香,食之不觉酒味,食后不久宛然如醉。醉梨传说是天神为了欢迎文成公主一行,代酒洗尖的宴品。这些地方数百年的老梨树,仍然满树盈果,倔强地生长。 氆氇藏语音译,实为手工织成的毛呢,是做服装、鞋帽的主要材料。西藏不产棉花,而盛产羊毛,所以氆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地位就如内地的棉布一样重要而又普及。氆氇生产几乎遍及农区、半农半牧区,以扎朗、浪卡子、江孜、芒康等地产的最为著名,相传有2000多年的历史。 织氆氇用的是老式木棱织机。织好的氆氇是白色,宽24厘米左右,可以做男式服装。但一般都要染成黑色,也有染成红、绿等色的。黑色用于做衣服鞋帽,彩色氆氇一般做装饰。因氆氇是羊毛织品,结实耐用,保暖性能好,所以深受群众喜爱。 冬虫夏草又叫虫草,是虫和草结合在一起长的一种奇特的东西,冬天是虫子,夏天从虫子里长出草来。虫是虫草蝙蝠蛾的幼虫,草是一种虫草真菌。怎么长出来的呢?夏季,虫子将卵产于草丛的花叶上,随叶片落到地面。经过一个月左右孵化变成幼虫,便钻入潮湿松软的土层。土层里有一种虫草真菌的子囊孢子,它只侵袭那些肥壮、发育良好的幼虫。幼虫受到孢子侵袭后钻向地面浅层,孢子在幼虫体内生长,幼虫的内脏就慢慢消失了,体内变成充满菌丝的一个躯壳,埋藏在土层里。经过一个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来临,菌丝开始生长,到夏天时长出地面,长成一根小草,这样,幼虫的躯壳与小草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冬虫夏草”。 雪莲属菊科,保护级别为3级,分布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地。雪莲是一种高山稀有的名贵药用植物,因此保护雪莲种质资源,无论在科学上或医药学上都有重要意义。 贝母生长在海拔4000~5000米的高山灌木丛和高山草地上。每年8、9月份采挖。贝母性微寒、味甘苦、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可同其它食物配合进补身体,属名贵中药材。 藏毯藏毯分为三种:一是用牦牛绒毛线和羊毛线合织而成的,图案较鲜艳复杂,质地轻柔;二是用绵羊细毛线编织而成的,式样较简单素淡,但也有用彩线编织成花样较多的薄毯;三是“卡垫”,即垫子。用帆布或牛皮装着獐子毛、青稞秆或干草等,质地结实。配搭得宜的话,可成为家居理想的装饰品。 藏香藏香:避鬼驱邪,雪域高原的神气香熏 藏香是藏族民间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一方面人们用它朝圣拜佛,避鬼驱邪,另一方面燃点由药材和香料制成的藏香,可以让空气清洁,心情舒畅。藏香的生产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它无时无刻地伴随着藏族人民的生活。 藏腰刀西藏传统手工业品,具有生产、生活、自卫、装饰四种效用。是当地群众的恃需用品。汉代就已开始生产。分长刀、短刀、小刀三种。长刀约长一米左右,作武器,短刀约长四十厘米。小刀长十多厘米,一般用于生活。腰刀分刀和鞘两部分。刀是用钢材锻制而成,晶光发亮,刀刃锋利。刀把用牛角、木料制成,、把两端用铜皮或铁皮加箍,并镶嵌银饰。刀鞘分两种:一是软刀鞘,用牛皮缝制,装小刀用;另一种是硬刀鞘,里面有两片薄木板,外面用铜皮或铁皮、牛皮包裹。鞘上一般有银饰,上刻有各种图案,有的并镶嵌各种宝石,精巧、美观。腰刀的主要产地是拉萨、当雄、拉孜、易贡等地。 藏鞋藏族男女鞋,外观均像舞台上古装戏里穿的靴子一样,用牛皮做底,底高二寸,腰高至小腿之上,鞋面用红绿相间的毛呢装饰,鞋腰也有线条、花纹,鞋帮用各色丝线或各色皮革、氆氇、金丝缎制成。 藏鞋大致分为三种,即"松巴鞋"、"嘎洛鞋"和"多扎鞋"。一般采用氇氆、毛呢、围裙做料子。松巴鞋以花纹美丽而著称;嘎洛鞋美观、结实;多札鞋产于昌都。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