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昌东村
释义

昌东村位于富阳县新登镇东北8公里,紧靠320国道南侧,离县城16公里。境区群山环抱,苍松翠竹,林茂茶香,空气新鲜,景色宜人。

介绍

昌东村,交通便利,信息灵捷,经济繁荣,各业兴旺的城郊型村庄。明

代嘉靖年间,属昌东乡,民国时属双清镇。1950年6月属东圃乡,乡人民政府驻地昌东村冯家和毓秀庙。农业合作化时期,与邻近的众圃、上山、万泉4村联合建立昌东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东圃乡建制撤销,昌东村先后隶属于军堰乡和松溪乡。1992年属新登镇。全村总面积3.72平方公里,辖里蒋、外蒋、缪家、冯家4个自然村。全村330户、1042人。

生态发展

昌东村

昌东村属半山区,有山林面积3600亩(占总面积的66%),水田696亩,人均1.6亩。1949年前,水利条件很差,十年九旱,粮食亩产150公斤左右,不少村民无米过年。1949年后,昌东人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山、水、田实行全面规划,综合开发,做到以山育林,以林保水,以水保粮,实现了粮丰林茂。

1950年土地改革后,昌东村民在农业合作化的推动下,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在10多年时间里,累计投入16万个劳动积累工和23.5万元资金,建起12座水库,总蓄水量达35.7万立方米。同时开挖3050米灌溉渠道,保证农田灌溉。投入2万多个劳动日,劈山造林450亩,封山育林1800亩,使全村林木覆盖率达100%。为了解决保护山林和生活燃料的矛盾,70年代,村领导班子在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开发生活能源,先后发动农户建起沼气池142只,太阳能热水器20只,拨款支持农户改建柴灶330只。80年代,帮助村民购买煤气灶200只,常年由村统一组织供应液化石油气800多瓶。每年还用拖拉机为村民运送煤饼6万多公斤。通过这些措施,每年可节省生活用烧柴24.75万公斤,有效地保护了山林资源。现在全村有用材林1790亩,林木蓄积量6579立方米,毛竹林1400亩,立竹量257万公斤,山林资源总值达255.5万元,年出售木材、毛竹、白料、青竹等林产品5万余元。

昌东村由于多年重视对农田水利和山林的投入,使生态环境得到良性循环。这里绿树成荫,清水常流,建在深山坞里的12座水库靠3600亩山林的集雨面积,保证水库常年碧波盈盈,使全村99%的水田大旱80天仍能保丰收。据1992年统计,全村粮食总产量达57.37万公斤,比50年代初期增加5倍多,比1978年增加51%。全村在人口比50年代初增加一倍半的情况下,保证村民年人均口粮350公斤,每年还向国家投售商品粮11万公斤。

1989年国家城乡建设部将昌东村列为生态平衡试点村。1991年联合国能源和生态环境专家来考察后,表示肯定和赞赏。

茶乡

公园一角

昌东村在重视粮、林生产的同时,注意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特产。60年代,先后投入1.9万个劳动日,在低山缓坡发展42亩板栗,90亩水果和26亩竹园,种植260亩茶叶,成为昌东村一大经济来源。昌东村的茶叶以上市早、质量好、品种多、经济价值高而著称,有"昌东茶乡"之美称。全村可生产龙井、旗枪、炒青、烘青等品种的干茶22万公斤,可得纯收入30多万元,户均达千元。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近年从清明前新茶上市,在昌东村口320国道的草庵站附近,自发形成了一个茶叶交易市场,每天有几百人来这里投售和采购新茶,以茶叶带动当地商业、饮食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昌东茶农不仅为自己茶园的茶叶自采、自制、自销,还有几十个村民发挥多年制茶、评茶的经验和优势,到淳安、建德、桐庐、开化、临安、温州以及福建、山东等地经营茶叶购销业务。1992年全村到外地经营茶叶购销达7.5万公斤,经营金额达120多万元,获利10多万元,向国家上交茶叶税金12万多元。

1988年,浙江省省长薛驹到昌东视察茶园,曾对昌东的茶叶生产给予很高的评价。

文化教育

昌东村从1945年起有1所小学,至50年代初期,只有1个复式班级,40几个学生。60年代前,校舍一直是借用土地庙的厢房作教室。1970年起,村里从干部到群众都重视智力投资,注重培养人才。1972年后,村里已两次新建校舍,改善办学条件。1988年村里集资23万元新建一幢54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和180平方米的师生宿舍;村民投放义务工2万多个,将一块山坡地平整成为2300多平方米的操场。现在的学校已成为教学和生活设施配套齐全的昌东完全小学,有8个班级,111名教师,270名学生和34名幼儿,实现了学龄儿童入学率、学生巩固率、合格率和幼儿学前教育4个100%。昌东村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取得显著成效,村民的文化水平大有提高。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村考入大专院校18人,中专25人,在一个家庭中,两名以上学生考入大中专学校的有6户。村里培育的人才有的已成为科研、医药、教育和经济建设战线的骨干。

建设成果

2007年,昌东村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全村主干道全部硬化,主干道两旁基本实现亮化,方便村民出行;投资18.5万元建设毛坞里水库自来水工程,解决了村民的饮水问题;投资15万元新建叶坞垅水库渠道,加强了村里防汛抗洪能力;投资11万元在缪家做溪堤、扩桥、景观塘整治及水沟修建,同时对王家大塘和余家坞大塘砌石护岸,改善村民的洗涤用水质量,改善了村容村貌;投资226万元进行百亩粮田低产畈改造,改善了农业灌溉用水,提高了粮食产量。原万泉村围绕“百千工程”重点整治村项目,投资12万元对村内赤膊房55幢,共计20000平方米进行粉刷;投资2万多元在余家坞实施空心村整治,共计拆除了8间350平方米的破烂平房;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得到全面改观,而且改善了村民的洗涤用水质量,解决了村里的消防用水,方便了村民出行。

古村新貌

公园一角

80年代,农村改革逐步深入,昌东村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村级统一经营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完善。村里为提高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集体投入资金5万元,架设6500米农用电力线路,把电力送到7个大坂和4支山垅。组织村民投放1.6万工,修筑6500米田间机耕路,每到农忙时节,全村有19台拖拉机为各家农户机耕、送肥、运粮,全村机耕面积达到99%。粮食脱粒全部实现电动机械化。

第三产业

随着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村有较多的剩余劳力转入工业和第三产业,世代以务农为本的农民进入经商办厂行列。至1992年底,村里已创办淀粉厂、红砖厂、服装厂、织布厂和精制茶厂等6家村办企业,有固定资产217万元。另有户办企业5家。全村企业职工250人,厂房建筑面积4447平方米,年创产值655万元,创税利68万元。

基础建设

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村民经济收入明显提高,1992年底人均1082元,为1978年252元的4倍,是解放初期的11倍。加强村镇建设,在村统一规划下,由村民投工修建村内道路5940米,架桥13座。现在各个自然村之间,都可通行汽车,与320国道相接。村民新建住房142幢,计28000平方米,有44%的农户乔迁新居,人均住房已达30平方米。全村集资8万多元使每家农户饮用无污染的自来水。村民有了电视机、电冰箱、摩托车。13家农户还安装了电话机。

昌东村在1989年至1991年连续3年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和双文明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7: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