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产业转移
释义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叫做产业转移。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此后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产业转移的定义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叫做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有时会扩展到某类产品甚至某类产业.

国内的产业转移叫做区域产业转移.

跨国的产业转移叫国际产业转移.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国家政策的调整. 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其中最重要的是:

1.劳动力因素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3.市场因素

影响企业跨国转移产业的因素还有很多。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的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等...

产业转移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4.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我国的产业转移主要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制造业和资源型加工业开始,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渐次推进。

产业转移的基本状况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并进而影响部分企业的战略决策。产业转移一词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但是学术界有关产业转移的一般性研究还不多见,产业转移的形式、动因等基本问题还没有明确的统一的认识。

分类

产业转移有时会扩展到某类产品甚至某类产业。

国内的产业转移叫做区域产业转移。

跨国的产业转移叫国际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的洼池效应

在中国,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产业发展战略,梧州市充分发挥靠近粤港澳的区位优势,积极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

产业转移座谈会载体和平台,主动融入珠三角接轨北部湾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使承接产业转移呈现良好的势头。2004年以来,梧州市累计引进产业转移项目1398个,投资总额351.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29.2亿元,其中东部产业转移项目1051个,投资总额301.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56亿元。

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梧州市按照“布局合理、产业聚集、企业集群、主业突出、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管理规范、效益较高、用地节约”的原则,着力打造专业特色工业园区,使之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

制定科学的园区经济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培育园区和集中区骨干企业,大力建设工业厂房,目前梧州已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三园六区”格局:梧州工业园区主要吸纳东部地区的轻工产业转移,以及承接部分现有企业易地改造;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主要发展金属回收、拆解、冶炼、型材深加工产业,以形成相对完整的再生资源加工回收产业链;苍梧工业园区主要布局有色金属冶炼、林

产业转移探讨化、医药等产业;岑溪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石材、家电等产业;藤县工业集中区主要布局林产林化、造船等产业。

随着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梧州市抢抓国家加工贸易产业政策调整等历史机遇,主动接轨珠三角融入北部湾,吸纳 东部产业转移进入。在以工业项目为主的整体思路下,各县(市)区和梧州工业园区作为招商主体的地位日益明显,建立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市领导带领招商团队分区域到珠三角地区以及东盟各国进行招商推介和开展经贸活动,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今年以来,梧州市已成功引进七星精进科技能源生产项目等多个大型项目。

为让引进项目留得住、有发展,梧州市在坚守政策底线的基础上,积极做好跟踪服务,使外来企业投资梧州的热情不断高涨。

梧州市有一家由东部转移过来的电解锌生产企业,其行业属国家限制类产业,有关部门经过深入了解,发现该企业的原材料是钢铁、冶金行业的废渣,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综合利用范围,于是协助该企业用最短时间做好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申请认定,最终,在自治区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该企业取得了认定证书,解了燃眉之急。

产业转移的战略转移

在西部大开发中,中国西部的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具备了承接产业

西部大开发转移的能力。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开放,基础设施条件日趋完善,承接东部和境外产业转移的能力大幅增强。与此同时,东部的土地、劳动力、水、电等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东部急需产业转型升级。

根据广东、浙江、天津、重庆、西安等省市的调研,有关专家认为,东西部产业转移正进入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渐成气候

随着“鼓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继续推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增加西部大开发投资”等促进东西部产业转移政策列为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中国各部委也在积极探索加快东西部产业转移步伐。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渐成气候。

东部发达地区资本相对饱和,本地市场难于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加上受资源、劳动力成本、环境、市场等综合因素影响,资本向外扩张的需求强烈,长三角、珠三角、闽南地区大批产业已开始梯度转移。例如上海因申办世博会成功,计划在2010年前将数千家企业外迁,一批传统产业将退出上海。而从西部来看,产业转移的加速现象表现明显。以西安为例,西安市实际引进内外资均实现一年翻番,全市实际利用外资从起步到2.5亿元用了20年时间,而从2.5亿元到5.7亿元仅用了3年。

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持

中国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政府主导号召到市场自发探索期后,在中央宏观政策的引导下,突破了初期的粗放形态,以市场为主导,呈现三大特征: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大项目不断增多;投资来源多元化,来自东部 “三大区域”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的投资增多;第二产业项目具有投资额大、产值高等特点,第三产业成为投资热点。

四大动力促成战略机遇期

中国东部要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和市场,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经过多年的财政投入和市场调整,西部也具备了承接产

产业市场业转移的能力。再加上中国缩小东西部差距的各种政策推动,东西部产业转移正进入大规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产业转移的资源问题

是导致产业转移的直接原因。东部发达地区经过长期经济高速发展,造成资源紧张,直接带来土地、劳动力、水、电等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沿海发达地区纷纷把工业或工业的加工环节向内地扩散,其本身则由工业生产中心转向工业调控中心。

上海、广东、福建、江苏等地不少城市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边际收益下降,产业生存发展的压力日益增大。据国务院发展中心预测,到2010年,沿海9个(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辽宁)发达省市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将从现在的54%下降至46%。要素成本大幅提升成为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中西部地区转移主要动力。

中西部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中国自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不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如在西部大开发中,中国西部的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新开工建设60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约8500亿元。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和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的空间配置更趋优化,这些基础设施需要大规模产业转移来支持正常运营。

市场拓展成为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驱动力。中西部地区潜在和现实的庞大市场成为东部地区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与转移的重要驱动。如娃哈哈集团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出资4000万元兼并了重庆涪陵区三家特困企业,此后有计划地在西部安排投资、生产、销售和技术开发等业务活动。该集团已在21个省市建立了28个生产基地和38家子公司。

东部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转移是必然选择。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产业面临升级的压力,东部地区目前都将发展技术密集产业作为地区新一轮产业优化升级的选择。如在珠江东岸以深圳、东莞、惠州为主的电子信息产品产业群和西岸以广州、佛山、江门、珠海为主的电器产品产业群,聚集了大量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而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是,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淘汰和转移低层次劣势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提升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产业转移的形势

尽管中国西部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人们预期的东部产业大规模向西转移的局面并没有出现,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并没有缩小。

从国际背景看,东西部产业转移是中国应对国际经济竞争的战略需求。中国东部人力、水电气成本及土地成本高,挤压了投资上的利润空间,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周边的发展中国家针对中国的吸引外资政策,纷纷出台更为优惠的措施,吸引走了数额极高的外资。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指出,不少国外企业开始向越南、印度、柬埔寨等地设厂布点。一旦中国商务成本继续抬升,这些企业就会把订单转向东南亚一带的分厂。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也加大了对资金回流的鼓励。发达国家撤回海外投资的现象已经显现。美国出台《本土投资法》,将针对美国公司海外收益的所得税税率由35%下调至5.25%,期限是1年,条件是将这些收益投资于美国。据摩根大通测算,这将为美国带来超过4000亿美元的回流。专家认为,“十一五”期间如果国家不加快制订东部向西部投资的政策,外资投入可能选择流向菲律宾、越南等地,出现大量资本流失的局面。

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

研发部门的转移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其原因有多种多样,通常可以归纳为三种:技术跟踪型,资源利用型和生产支撑型。

技术跟踪型

技术跟踪型转移。指某一产业的研发部门因需要及时获取某方面的最新技术而进行的转移。通常是由原区域转移到所需技术先进的地区。现今,通常是从发展中国家转移到发达国家。此类转移多发生于电子技术产业的研发部门,而转移目标地也多为美国。

资源利用型

资源利用型转移。指某一产业的研发部门因需要目标转移地的一类或某些类的资源而进行了转移。就研发部分的资源需求来说,有人才资源,技术资源等等。这种转移不像技术跟踪型转移那样具有一般方向性,如美国的某IT产业研发部门向印度南部城市班加罗尔的转移。班加罗尔号称印度硅谷,专为客户量身定做各类软件,每年软件出口100多个国家。印度软件业有丰富的人才储备,目前,印度每年可培养约7万名软件技术人员。现在,印度科技人才多达350万人以上,居世界第三位。不过,印度模式是处于全球软件业价值链的最底层,在孟加拉的女工为沃尔玛的血汗工厂努力工作时,班加罗尔的程序员们也在为来自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软件订单埋头苦干。正是因为印度丰富且又相对廉价的信息技术人才资源,让美国IT产业的研发部门向印度转移。

生产支撑型

生产支撑型转移。指某一产业的研发部门需要与生产紧密结合,缩短产品生产周期,加强开发生产一体化而进行的转移。此类转移的发生近年来在中国较为明显,北京和上海成为研发部门落户的黄金地带。具体原因在于,国内的需求情况和技术水平与国外存在很大差异,跨国公司为了进一步开拓市场,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对其产品进行适应性或改进型研发,也就是所谓的“本土化”,而将研发部门转移至中国本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0:3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