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克利希那为拉达遮雨 |
释义 | 【名称】克利希那为拉达遮雨 【类别】细密画 、 名画 【年代】公元18世纪 【属地】印度 【简介】 印度进入莫卧儿王朝时期(1526~1761),艺术上开始接受波斯的影响。这时不论建筑还绘画,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异。在建筑方面,它融合了印度耆那教建筑与波斯建筑的样式,形成一种挺秀的高层建筑风格。大概以帕尼帕特(Panipat)的清真寺和萨姆巴尔(Sambhol)的寺庙为最富典型性。这个时期的绘画接受了波斯绘画的影响。莫卧儿王朝的统治者们也欢迎这种新绘画。所以在初期的莫卧儿,印度的绘画不妨说基本上是波斯画派的产物,这便是细密画。不久以后,这种具有波斯风格的细密画又被印度的阿旃陀艺术所融合,使之成为一种写实主义的莫卧儿画派。这种画派除了细密画之外,还流行于肖像画上。细密画的欣赏权完成属于宫廷。其内容几乎都是描写宫廷礼仪、宴乐、游猎和战争场面的。也有一些以描绘宫廷密室内私生活的题材,其欣赏者更属上层人物了。唯独拉吉普特画派的细密画,反映平民生活的内容较多些,给人一种亲切感。总之,这两大画派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精美作品。它们已是印度伊斯兰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印度本土诸邦拉吉普特画派中,数帕哈里(Pahari)派的细密画最富艺术价值。它基本上描绘民间生活题材。这一幅细密画即属于帕哈里画派中的康格拉(Kangra)风格的杰作之一。这里描绘的是关于牧神黑天克利希那与牧女拉达恋爱的一则民间传说。画面极富诗意,充满着田园诗的纯朴色彩。形象采用单线平涂方式,勾线十分利落。敷色也明朗匀称。这种题材与现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十分接近。由于诗意浓郁,毫不矫饰,故深受民间喜爱。这一幅画上的人物和情景就充满着一种牧歌式的浪漫情调。 画上显出天际云变,已有滚滚的乌云,这是雨前的时刻,可以看到阵风已把树叶吹得扔摆不定,连小鸟也纷纷飞回巢去,眼看这场瓢泼大雨即将来临。而且雨滴已经开始落下。克利希那王为牧女打开了雨伞。两人深情地依偎在一起,并没有想立即分手的意思。在这对恋人背后的是牧神克利希那的那头美丽的母牛。此情此景,不正是人间少男少女所常有的生活景象吗?画家借着这个民间传说来描绘男女爱恋生活,并尽量从造型与色泽上表现一种温情脉脉的气氛,连牛、小狗等动物都是那样柔美可驯,这是这幅细密画的本意。据印度艺术理论家古玛拉师瓦说,拉吉普特绘画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一种新的女性美的典型。这幅画也许能给我们提供莫卧儿时期绘画风格的这一特征。此画属于18世纪末的作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