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科学技术体系学 |
释义 | 书名:科学技术体系学 图书编号:1525280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定价:15.0 ISBN:780668302 作者:姜井水/国别:中国大陆 出版日期:2002-06-01 版次:1 开本:32开 简介: 并且指出: “从方程式的左边读起,是麻布处在相对价值形态上,上衣处在等价形态上;从方程式的右边读起,则是上衣处在对价值形态上。在这里,要确定两极的对立,是很不容易的。” 这就是“物物交换”阶段商品市场上的情形。 由此可知,在“物物交换”阶段,商品和货币的矛盾情形是:商品一方已经产生,已经取得了独立的形式。因此,商品系为矛盾的正题,即肯定的一方。而与商品相对的矛盾的另一方——货币,则还没有出现,还没有取得独立的形式,它还仅仅作为商品内部二重因素的反题因素即否定因素,以荫蔽的和蕴藏的状态,直接与商品同一于一体,或者说,直接隐藏在商品的反面。因为它蕴藏在商品之中,正在形成,正在与商品发生差异,所以把这个阶段,称为“差异和生成阶段”。 商品和货币矛盾形成历史过程的第二阶段——分离和对立阶段,马克思在《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等著作中,称为“商品流通”阶段。那么,从“物物交换”到“商品流通”,前者是怎样从后者过渡的呢?马克思写道: “一种商品的等价物的系列愈长,或者说它的交换范围愈大,这种商品的交换价值就愈在较高的程度上作为交换价值表现出来。因此,物物交换的逐渐扩大,交换次数的增加,进入物 物交换的商品种类的增多,发展了作为交换价值的商品,促进了货币的形成,从而对物物交换起着瓦解的作用。” 这就是说: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生产的结构也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果说,“物物交换”阶段的生产结构,只是“为了使用价值,而不是为了交换价值”的话,那么随之而来的生产结构,就逐渐变为:既为了使用价值,又为了交换价值。生产结构的这种逐渐变化,势必引起“使用价值超过消费需要量”的逐渐增多。这样,便导致。物物交换的逐渐扩大”,导致。交换次数的增加”和“进人物物交换商品种类的增多”。从而。发展了作为交换价值的商品,促进了货币的形成”。于是“物物交换”便走向瓦解,被“商品流通”所取代。 为了具体说明从“物物交换。阶段到“商品流通”阶段的过渡,说明货币从商品之中分离和独立出来的过程,马克思作了严谨周密的考察,揭示出在这个过渡过程中,存在着四个历史发展形态。 第一个历史发展形态的方程式是:“20码麻布=1件上衣”或“10磅茶=20码麻布。等等。这个形态,仅存在于“物物交换”阶段的初期,即存在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前。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拿去交换的商品,只是自己使用有余的产品。所以这个形态的交换,带有偶然的性质。在这种交换过程中,一种商品的价值,只能简单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因此,马克思把这个历史发展形态,称为“简单的价值形态”。 鉴于它们两者“相反的次序”和“相反的形式”,按照“相反”的含义,既然前面我们可以把“商品——货币——商品,W—G—W”的形式。即商品形态的变化过程,抽象概括为“正题形态的变化过程”,或“肯定形态的变化过程”,或“矛盾运动的正面过程”,那么,在这里,我们便有充分的理由和根据,把“货币——商品——货币,G—W—G”的形式,即货币到资本的转化过程,抽象概括为“反题形态的变化过程”,或“否定形态的变化过程”,或“矛盾运动的反面过程”。这种抽象概括和称谓,既符合马克思分析和考察的科学原意,又合乎矛盾双方自身运动发展的客观面貌。 那么,货币到资本的转化过程,即货币——商品——货币,G—W—G的形式,自身内部的具体内容怎样呢?马克思分析说: “它像简单商品流通一样,要通过两个对立的阶段。在第一个阶段G-—W或买之中,货币转化为商品了。在第二个阶段W—G或卖之中,商品再转化为货币。这两个阶段的统一,是一个总的运动:它使货币和商品交换,又使同一个商品再和货币交换。买商品,因为要卖掉它。如果我们不管买和卖形式上的区别,那就是用货币购买商品,再用商品购买货币。全部过程的结果,是货币和货币交换,是G-—G。” 从这个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把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概括为“一个总的运动”和“两个阶段”。这个概括,与他把商品形态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一个过程是一个两面的过程”,实际是完全一致的。所谓“一个总的运动”,便是“一个过程”;所谓“两个阶段”,便是“两面的过程”。它们两者的不同,只是“两个阶段”或“两面的过程”,相互交换了次序或颠倒了位置而已。 在此,如果我们把G—W—G这个形式,作为“两个阶段”或“两面过程”来分析,那么,其第一个阶段或第一面过程,是G—W或买,它标志着货币转化为商品,即反题转化为正题,否定转化为肯定。其第二个阶段或第二面过程,是W—G或卖,它标志着商品再转化为货币(资本),即正题再转化为反题(这个反题,系合题,由于它存在于矛盾运动的反面过程,因此我称为“反面合题”),肯定再转化为否定(这个否定,我称为“肯定之否定”)。但是,如果作为“一个总的运动”或“一个过程”来分析,那么,前一个G与后一个G,虽然同是货币,但两者的形态是不同的。前者是货币的第一形态,反题的第一形态,或否定的第一形态。用马克思的话 说,是“当作货币的货币形态”。后者是货币的第二形态,反题的第二形态——“反面合题”形态,否定的第二形态——“肯定之否定”形态。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是“当作资本的货币形态”,它包含着剩余价值,实际上已经是资本形态。这两个不同的货币形态,是间接同一的。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化,是以货币的对立面——商品(W、正题、肯定),作为中介或媒介完成的。 首先,从科学史上看,边缘科学的产生,要比综合科学晚。一般来说,边缘科学是本体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产生的。从时间上来说,边缘科学大都产生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而综合科学的产生,则比边缘科学要早。一般来说,综合科学是与本体科学几乎同时产生的,或者说,同时分化出来的。例如在古代,既具有诸如力学、天文学、气象学等本体科学,又具有诸如数学、哲学、历史学等综合科学。但在古代,则根本没有边缘科学。 其次,从科学之间的关系上看。目前边缘科学在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或者说,在自然科学的各种本体科学之间,是不存在鸿沟的。但边缘科学在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各种运 动形式之间,或者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种本体科学之间,确实还存在一定的鸿沟。但综合科学则不是这样,它无论在自然科学的各种本体科学之间,还是在社会科学的各种本体科 学之间,一般而言,都不存在任何鸿沟。这是由综合科学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因为综合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运动各种基本形式和具体形式的某种共同现象和共同特性。这种共同现象和 共同特性,不但是自然领域的各种物质运动形式所具有,而且是社会领域的各种物质运动形式所具有。所以,综合科学既不在自然科学的各种本体科学之间存在鸿沟,又不在社会科学的各 种本体科学之间存在鸿沟。这个情况启发人们:要垫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存在的鸿沟,不仅要积极研究和创立边缘科学的新学科,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积极研究和创立综合科学的新 学科。 4.启发人们创立应用科学的新学科。 在纵向方面,作为研究物质运动各种基本形式和具体形式自身的本质和规律性的本体科学,作为研究物质运动两种基本形式或两种具体形式之间关系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边缘科学,作 为研究物质运动各种基本形式和具体形式的共同现象和共同特性的本质和规律性,以及研究人们对各种运动形式的利用、开发和管理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综合科学,表现在横向方面,便是基础科学。因此,在叙述科学技术体系能够启发人们创立本体科学的新学科、边缘科学的新学科和综合科学的新学科以后,对于科学技术体系能够启发人们创立基础科学的新学科的问题,就应省略笔墨了。 这里应该叙述的是:科学技术体系能够启发人们创立应用科学的新学科的问题。 根据前面揭示的理性形态的变化过程,即夹在“实践——实践”之间的形式,即“实践——理论理性——理论感性——实践理性——实践”(这个形式中的前一个“实践”,系人们对物质运动形式的观察测量和探索;后一个“实践”,系工程技术;“理论理性”系基础科学或理论科学;“实践理性”系应用科学或技术科学),可以清楚看到:作为实践理性认识的应用科学,是基础科学(理论理性认识)的转化形态。转化的基本途径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是:以基础科学为理论根据,联系实践(后一个实践,即工程技术)对象的具体情况,经过思维的能动作用,形成和提出指导实践或工程技术的意思、计划、方案、蓝图、战略、战术、路线、方针、政策、部署、方法、措施等,即理论感性认识;第二步是:将理论感性付诸实践和工程技术过程,进行试验、实验和制作;第三步是:将试验、实验和制作过程所获得的经验、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总结,使之上升和形成应用科学。在这三步的过程中,一般来说,如果试验、实验和制作成功了,那么所形成的应用科学是正确可靠的。如果试验、实验和制作不成功或失败了,就应检查理论感性是否正确,检查设备、材料、工具是否适用,然后改正理论感性,调整设备、材料和工具,继续进行试验、实验和制作,直至成功为止。 …… 目录: 前言:敬献读者 第一章研究方法 一、纵向研究方法 二、横向研究方法 三、纵横统一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基本模式 一、纵向基本模式 二、横向基本模式 三、纵横统一的基本模式 1.力学科学系统 2.物理科学系统 3.化学科学系统 4.生物科学系统 5.社会科学系统 6.思维科学系统 7.边缘科学系统 8.综合科学系统 第三章体系分析 一、排列的说明 1.纵向排列的说明 2.横向排列的说明 3.纵横统一排列的说明 二、科学的分类 1.科学的纵向分类 2.科学的横向分类 3.纵横统一的科学学 三、体系的特性 1.体系纵向的特性 2.体系横向的特性 3.体系纵横统一的特性 第四章功能价值 一、它能启发人们创立新学科 1.启发人们创立本体科学的新学科 2.启发人们创立边缘科学的新学科 3.启发人们创立综合科学的新学科 4.启发人们创立应用科学的新学科 5.启发人们创立科学学的新学科 二、它能帮助人们预见科学的发展趋势 1.帮助人们预见科学发展的纵向趋势 2.帮助人们预见科学发展的横向趋势 3.帮助人们预见科学发展的纵横统一的趋势 三、它能指引人们认识各类科学的发展特点 1.指引人们认识本体科学的发展特点 2.指引人们认识边缘科学的发展特点 3.指引人们认识综合科学的发展特点 4.指引人们认识基础科学的发展特点 5.指引人们认识应用科学的发展特点 6.指引人们认识工程技术的发展特点 7.指引人们认识科学学的发展特点 第五章方面相应 一、教育相应 1.教育与科学技术的相互关系 2.传统教育相对科技体系的缺陷 3.现行教育相应科技体系的改革 A.教育改革的才艮据和目的 B.关于教育机制改革的建议 C.关于教材内容改革的建议 二、经济相应 1.经济与科学技术的相互关系 2.现在经济投放科学技术的缺陷 3.关于经济投放科学技术的建议 三、道德相应 1.道德与科学技术的相互关系 2.现行道德相对科学技术的缺陷 3.倡导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道德准则 A.倡导实事求是的道德准则 B.倡导平等互尊的道德准则 C.倡导爱国爱民的道德准则 附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