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科学基础方法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比较研究 |
释义 | 基本信息作 者:陈其荣,曹志平 著 丛 书名:出 版 社:复旦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9040159 出版时间:2005-10-01 版 次:1 页 数:309 装 帧:平装 开 本:32开 所属分类:图书 > 社会科学 >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目录序言 第一章 科学划界的“质的标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区分 第一节 历史上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划界的理论 一、绝对主义的科学划界理论 二、相对主义的科学划界理论 三、马克思的批判的历史的科学划界理论 第二节 科学划界的概念、层次及过程模式 一、科学划界的概念 二、科学划界的逻辑层次 三、科学划界的过程模式 四、科学划界的二重性 第三节 科学划界的“质的标准”的提出 一、科学划界的一元标准 二、科学划界的多元标准 三、科学划界的“质的标准” 第四节 科学划界的“质的标准”的运用 一、运用“质的标准”区分科学与非科学 二、运用“质的标准”区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第二章 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交织: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思维方式的差异与同一 第一节 科学思维方式:从抽象理性到辩证理性 一、科学思维方式的理性与非理性之争 二、自然科学思维方式发展的三个阶段 三、人文、社会科学思维方式中的理性与非理性 第二节 现代科学辩证理性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 一、现代科学思维的向度——多元系统思维 二、现代科学思维的逻辑本质——概率统计性思维 三、现代科学思维的主导方式——“人性化”思维 第三节 科学思维方式与常识、哲学、宗教思维方式比较 一、科学思维方式与常识思维方式 二、科学思维方式与哲学思维方式 三、科学思维方式与宗教的思维方式 第三章 认识的“非中心化”: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的共同基质 第一节 认识的“非中心化”及其二重性 一、认识的中心化与“非中心化” 二、认识“非中心化”的二重性 第二节 “非中心化”:科学认识发生的基本条件 一、认识“非中心化”的自然科学模式 二、社会科学认识的“非中心化” 三、人文科学认识的“非中心化” 四、人文、社会科学认识“非中心化”的特殊性 第三节 认识“非中心化”的经验方法与科学抽象方法 一、科学事实:认识“非中心化”的关节点 二、人文、社会科学中经验方法的困难 三、认识“非中心化”的科学抽象方法 第四章 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自然科学与人文、 社会科学解释的一般与个别 第一节 人文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解释观”批判 一“解释”的语义及其影响 二、传统人文主义的“解释”观 三、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解释观及其引起的争论 四、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对传统人文主义 和实证主义解释观的超越 第二节 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自然科学 与人文、社会科学解释的基本类型 一、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中常用的解释类型分析 二、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的基本特征 三、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的普遍性 第三节 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自然科学与 人文、社会科学解释的一般逻辑 一、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解释的宏观结构 二、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的微观模式 三、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的适用标准及特殊问题 第四节 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自然科学 与人文、社会科学解释的本质属性 一、解释的“本质”概说 二、“科学解释”的本质属性:提供理由与说明原因的辩证统一 三、人类科学解释的演进逻辑:从“对自然的解释”到“对人的解释” 第五章 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元方法论思想 第一节 方法论与本体论、认识论的一致性 一、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从“理解 或解释”到“理解与解释” 二、理解与解释关系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自然 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辩证理解 三、一个重要的“元方法论”思想:“理解与解释”的 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一致性 第二节 方法论和科学观、社会观、人文观的一致性 二、科学方法论与“两种文化”形式 二、方法论与科学观、社会观、人文观的统一性 第三节 方法论的转移、渗透与科学发展水平的一致性 一、自然科学方法论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移植、渗透的三个层次 二、限制自然科学方法向人文、社会科学移植和渗透的基本因素 后记 ·查看全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