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科学发展与循环经济模式构建
释义

科学发展与循环经济模式构建

刘炜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年12月第1版

ISBN:978-7-5017-9616-8

作者简介:

刘炜(1970.10~ ),男,河南固始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学硕士,经济学博士,曾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20余篇,先后获得2006年度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十一届河北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主持多项地市级与大型企业委托的经管类课题,并多次获得地市级科技奖和社科优秀成果奖。

内容简介:

本书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出发,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梳理;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实践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循环经济的箭式发展模式,提出了动脉产业生态化模式、静脉资源产业化模式,并就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延伸分析。

目录:

第一章 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发展观的又一次飞跃

一、人类发展观的演变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循环经济的理论意义

第三节 循环经济理论发展评述

一、关于生态学的研究

二、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三、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

四、简要述评

第四节 本书逻辑结构与框架

一、本书逻辑结构

二、本书研究框架

第五节 本书的成果贡献

第二章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第二节 生态学理论

一、生态系统及其结构

二、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三、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原则

第四节 循环经济理论

一、循环经济的特征

二、循环经济的物流模式

三、循环经济的操作原则

第三章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

一、循环经济发展的萌芽阶段

二、循环经济理念的引进阶段

三、循环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第二节 我国循环经济的立法状况

一、法律方面

二、行政法规方面

三、地方性法规方面

四、行政规章方面

五、政策性文件方面

第三节 我国循环经济试点成绩和经验

一、农业生态园区的典型实践

二、工业生态园区的典型实践

三、试点城市——贵阳的典型实践

四、试点省——辽宁的典型实践

第四章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实践的借鉴与启示

第一节 德国循环经济实践

一、发展历程

二、法律体系

三、政府支持

四、中介组织

五、实施效果

六、未来方向

七、经验总结

第二节 日本循环经济实践

一、发展历程

二、法律体系

三、角色定位

四、实施途径

五、政策措施

六、经验总结

第三节 其他国家循环经济实践

一、美国社区中的契约安排模式

二、芬兰的公众参与模式

三、丹麦的生态工业园区模式

第四节 发达国家的实践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一、立足国情,选择切入点

二、立法先行,依法推动

三、制定政策,鼓励参与

四、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五、技术创新,发挥优势

六、体制创新,密切配合

七、机制创新,全面参与

第五章 我国循环经济的箭式发展模式

第一节 发展模式的现实基础

一、经济处于快速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

二、经济面临复合型的环境问题

三、循环经济实践从工业领域开始

第二节 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 箭式发展模式的构建

一、模式的产生过程

二、模式的主要内涵

三、模式的主要特点

四、模式的推进流程

第六章 动脉产业生态化模式

第一节 生态农业的实现

一、生态农业的实施层面

二、企业层面的实现途径

三、园区层面的实现途径

四、社会层面的实现途径

第二节 生态工业的实现

一、生态工业的实施层面

二、企业层面的实现途径

三、园区层面的实现途径

四、社会层面的实现途径

第三节 生态服务业的实现

一、服务主体生态化

二、服务途径清洁化

三、消费模式绿色化

四、与其他产业生态耦合化

第七章 静脉资源产业化模式

第一节 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再利用体系

一、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

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再利用体系的构建

四、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再利用体系的运作

第二节 废旧家电回收再利用体系

一、废旧家电处理的现状

二、废旧家电处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废旧家电回收再利用体系的构建

第八章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延伸分析与推进措施

第一节 利益相关方博弈均衡分析

一、利益相关方博弈体系构建

二、构建过程中的博弈均衡求解

三、影响最优均衡实现因素分析

四、利益相关方博弈均衡分析结论

第二节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制约因素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主体缺位

二、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属性界定模糊

三、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全民意识

四、国家缺乏总体规划和实施举措

五、科学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六、缺乏适合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

第三节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推进措施

一、举国上下建立统一的组织机构

二、确立静脉产业的产业地位

三、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全社会参与意识

四、从发展规划入手加强宏观导向

五、构建循环经济评价体系

六、建立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

附录1 “十七大”报告节选

附录2 “十一五”规划节选

附录3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附录4 日本《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

附录5 德国《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

附录6 德国《关于避免和回收利用废弃物法案》

参考文献

后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