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蝉形玉饰 |
释义 | 【年代】:明代 【尺寸】:长5.3厘米,宽2.4厘米,厚1.15厘米 【出土地】:安徽省灵璧县高楼公社窖藏出土 【收藏地】:现藏于灵璧县文物管理所 【玉色】:青玉质,局部淡褐色沁 【特征】:蝉体扁平,中厚边薄,头部雕双凸眼,嘴对钻而成,阴线刻出蝉羽翅等,腹面刻出蝉腹纹,头部有一系孔。 * 汉代玉蝉: 汉 玉蝉 长2.9cm,宽2.1cm,厚0.8cm。 作品为白玉质,有褐色斑,薄片状。扁腹,腹下有纵向的直线纹。长翅,翅上无翼纹。小头,双目凸出于头两侧。 玉蝉的使用历史较长,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其后至汉代的各个时期,蝉都是玉质作品中的重要题材。玉蝉的用途主要有两项,一为佩饰,流行于商之前。汉代玉蝉多为逝者口中的含玉,称为“琀”。在逝者口中置玉是古代的一种入葬习俗。战国早期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玉琀为一组小牲畜,汉代墓葬中出土了较多的玉蝉,其上多无穿绳挂系之孔,用蝉作琀有祝愿逝者蜕变再生之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