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岔河乡
释义
1 贵州省黔南州福泉市岔河乡

岔河乡是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下辖的一个乡。同名乡镇还有:贵州省黔南州福泉市岔河乡、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岔河乡等。

乡情概况

全乡辖5个行政村,42个村民组,1061户,世居着汉、苗、水、布依、仡佬等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和睦相处,互相帮助,披荆斩刺,辟土开田,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全乡现有耕地面积5250亩,其中田3434亩,土1816亩,盛产烤烟、水稻、玉米、油菜等农作物,是西南片区特色烤烟生产基地和福泉市有名的鱼米之乡。

地理位置

岔河乡位于贵州省福泉市西部。东抵城厢镇,南至马场坪办事处、黄丝镇,北连龙昌镇、仙桥乡,西界贵定县,总面积97平方公里。距市政府所在地13公里。距湘黔铁路鱼酉站12公里、距贵新高等级公路黄丝站15公里。

自然地理

境属贵州中部高原,地势西高东低,以沙帽山为主峰的苗岭山脉由西向东扩展,全乡平均海拔1120米,最高为境属西部的沙帽山,海拔1573米,最低是东部陡关出境处的小河口。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境内有河流6条,属沅江水系。

2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岔河乡

乡情概况

全乡面积约184.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9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87亩。全乡辖四个管理区(分别是岔河,大寨,恰西,银广),17个村,九十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彝、苗等多种民族,有5100余户,2.4万人,人口密度130人,低于全县平均数,人均占有耕地也低于全县平均数。岔河乡地处偏僻,贫困边远,但一些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造就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土特产,深得人们的喜爱。海坪村有黄果,恰西的生姜和花生等都是该乡的一枝独秀。只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没有得到较大的推广及发展。

地理位置

岔河乡位于贵州省威宁县西南部,其位置在东经130°55′01″和北纬26°35′46″—26°45′26″间。北部和海拉乡接壤,东部、南部和黑石、哲觉两镇相连,西部以牛栏江为界和云南省的会泽县为邻,离县城约90公里左右。

自然地理

该乡属高中山丘陵、峰丛地貌。海拔高差大,境内最高海拔2879.6米,最低海拔1480米,相对高差1400米左右。属亚带温凉气候,适宜多种植物生长。

3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岔河乡

乡情概况

岔河乡处于峨山县境中部,县城西北面,东经102°9′—102°19′,北纬24°14′—24°22′之间,东面临峨山县双江镇,西南接化念镇,西与塔甸,富良棚两乡毗邻,北与甸中镇接壤,东北与红塔区的洛河乡交界,是省道易峨公路和县道岔塔公路的交汇点,海拔1374米,以乡人民政府驻地而名。2002年全乡总人口9740人,其中男4921人,女4817人,彝族7291人,哈尼族1360人,汉族1083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8.6%。

历史沿革

岔河乡内大部分村组都是明清建村,明清代皆属嶍峨县,境内村清代为筑川头和罗纳两乡地。民国建立后东部属太和乡,西部属中和乡,西南河外属文蔚乡。其中,境内谢家村、乌木树、三家人、新寨、梁家村、莫朵衣、茂腊、觅池莫、路口村在民国初期属玉溪区地,1948—1949年划归峨山管辖。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设云美、青河、新棚三乡隶属峨山县第二区,设文山、安居、沿河三乡隶属第三区,设河外乡隶属第四区。1970年划出红旗公社的棚租坝大队,甸中公社的云美、青河两个大队、富良棚公社的安居大队、塔甸公社的河外大队组建岔河公社。始成为独立的乡级行政区域。1972年划文山大队隶属岔河公社。1980年首设谢札,沿河两个生产大队。1983年岔河公社改为岔河乡,1984年改岔河乡为岔河区,设7个小乡,1987年撤岔河区建立岔河乡,后设7个小乡为村公所。1999年,撤原7个村公所建立7个村委会,即辖棚租坝、河外、文山、安居、云美、青河、谢札7个村委会、56个自然村、56个农业小组。

自然状况

岔河乡总面积192.88平方公里,地形是四山夹三河,东部海拔高,幅员辽阔,森林覆盖广,资源丰富,但气候冷凉缺水,土地贫瘠,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和荞麦. 海拔最高的是烂泥箐山(2501米),属高鲁山系的一部分,是珠江水系和红河水系的分水岭.中西部海拔低(河外河谷1313米),属温热河谷、水利条件较好,土质肥沃、以种植水稻、玉米、烤烟、油菜为主,是我乡主要产粮区。最低的是河外河谷(1313).由于海拔悬殊较大,形成境内山高箐深山,河谷狭窄,气候和生产条件的差异大的状况.境内主要河流有文山河、青河、棚租坝河、河外河4条。青河与棚租坝河两河于岔河交汇后注入河外河,在河外与文山河交汇流入化念河,属于红河水系。主要山脉有东南面的尖尖山(1980)、茂腊箐后山(1770)千田山(1770)。东北面的烂泥箐山(2501)、绿泥塘山(2176)、糯糯山(2032)、荡荡山(2162)。中部是文山河与青河河之间山脉,向北延伸到甸中的甸头,主要由田头山(1750)、哈龙后山(1793)、尖山(2168)等山组成。西部是与塔甸、富良棚交界的山,主要由达期白山(2071),鲁木白山(2224.9),他塔白山(2249)组成。村委会驻海拔最高是谢札村委会1920米,最低是河外村委会1313米。村民小组驻海拔最高是黄草岭1950米,依次是齐云1920米,见义1890米,白云1860米,谢扎1856米,海拔最低的村民小组是鹏展1300米。岔河乡年平均气温17℃,年降雨量900毫米。有耕地14454亩(田8291亩,地6163亩)。林地23471.7亩,森林覆盖率达84.71%,植被主要是云南松和灌木林。土壤为板岩红壤、棕紫泥碱性紫色土和水稻土。

基础设施

乡内有一座小(一)型水库—自然坝水库,小(二)型水库4座,小坝塘25座,总库容286.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5890亩。农田水利化程度70.8%。乡内有易门—峨山公路,岔河—塔甸公路在乡政府南面300米外交汇。2002年末境内通车里程153.4公里,其中水泥路8.4公里,柏油路34公里,全乡56个村民小组已完成通公路。全乡完成“一表一户”农网改造55个组,2385户,完成“民心工程”农村节能沼气680口,小水窖700口,电话376部,清代曾在境内钢厂、下厂、黄草岭、茂林炼铁,在文山村中镇、河外村沿河等地发现恐龙化石。

经济发展

综合经济状况:岔河乡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山区农业乡,解放以来,我乡的经济、社会事业得到了前所末有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各届党委、政府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艰苦奋斗,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把经济工作放在首位,优化种植业结构,积极推广科技兴农,农村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1985年开始兴起工业,总产值为13.09万元,到1990年为64.75万元(1990年不变价),比1985年增长了4.94倍,1995年为100万元(1990年不变价),比1985年增长了7.63倍;1980年农业总产值为419.49万元,到1990年为821.61万元(1990年不变价),比1980年增长了1.95倍,2000年为1296.09万元(1990年不变价),比1980年增长了3.08倍;2002年为1341.73万元,比1980年增长了3.19倍;1980年尚未有财政收入,1988年开始有财政收入为41.20万元,到1998年财政收入为76.87万元,比1988年增长1.86倍,2002年财政收入为139万元,比1988年增长⒊37倍,人民生活、生产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第一产业:传统的种植业种植为主,粮食作物主要种植稻谷、小麦、包谷、蚕豆等,经济作物主要种植烤烟、油菜,由于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水利条件、科技条件等的影响,大多广种薄收,单产较低,人均占有粮食较少,而且粮食作物种植比重大,经济作物种植比重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运用,农业得到了发展。1980年粮食单产只达到129公斤,到1990年粮食单产达到了275公斤,比1980年增加了146公斤,2000年粮食单产达到340公斤,比1980年增加了211公斤;1980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只占总播种面积的10.07%,1990年占总播种面积的22.61%,比1980年增长了12.54%,2000年占总播种面积的33%,比1980年增长了22.93%。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优化粮食品种,选择优质、高产的粮食品种,加大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注重改善水利条件,筑修沟渠,全面扶持小水窖建设;切实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经济作物种植比重;充分结合乡情,因地制宜,先后引进扶持了香菇、青刀豆、萝卜、脱毒马岭薯、除虫菊等新兴产业,千方百计增加群众的收入,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二产业:在1980年前,工业仅仅有几家手工业个体户,到1984年开始办起了乡办木材加工厂和几个村办木材加工厂,到1990年末,有6个企业,乡办4个,村办2个,从业人数29人,总收入24.67万元。到2000年,有16个企业,全部都是个体企业,从业人员32个,总收入60万元,到2002年减少到11个企业,从业人员23人,总收入69万元。

第三产业:中共十一届三中以后,私营商业、服务业兴起。到1990年,全乡共有个体商业、饮食业、服务业60户,从业人员48人,全年营业收入21、92万元;到2000年,为繁荣市场,招商引资,发展全乡的经济,乡党委、政府协调资金,投资10余万元建了农贸市场,更加繁荣了市场,推动了全乡第三产业的发展,2000年共有个体商业、服务业125家,从业人员有152人,营业收入211万元;到2002年,共有个体企业107个,从业人员169人,营业收入达523万元,第三产业总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一定的比例。

特色产业:除虫菊是一种多年生草本药材栽培品种,是制造无公害农药的重要原料,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发展前景,岔河乡从二00一年开始引种进行示范种植取得了成功,并得到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认可:产量和质量均达到全省前列,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1年度在岔河乡境内的云美、文山、青河、谢札四个村委会共种植除虫菊89亩,共收获种子3258.3公斤,干花1229.09公斤,两项共计4487.4公斤,群众收入达158,914.85元,平均亩产值1785.5元,创造了岔河乡有史以来的最高亩产值。二00二年,乡党委、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加大生产投入,全乡种植了910亩,共收获干花2564.55公斤,群众收入296,900.4元。乡党委、政府计划在两三年内把除虫菊产业发展成为继烤烟之后的后续支柱产业,到2005年把除虫菊规模推广到4000亩,使之真正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好项目。

教育事业

1949年,岔河乡内仅有文山、云美、棚租坝3所小学,在校学生150人,在部分村寨中的破庙内办有部分私塾,如黄草岭、青龙等村寨,教育经费仅靠为数甚少的“学田”收入维持,极端困难,师资缺乏,学生很少,教学质量很低。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特别是70年岔河乡建制后成立了岔河附设小学,有周文顺任校长,共有学生200人,教师16人,开办2个附设初中班,开辟了岔河乡民族教育,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从70年到80年10年间,岔河乡共创办学校42所,建有7个村完小。在80年岔河乡招生学生432人,其中初中159人,小学273人,毕业生300人,在校学生2047人,专任教师77人,小学教师62人,初中15人,小学儿童入学率达87.9%,巩固率达86.9%,在此期间,在一些大村子办过学前幼儿教育,83年中有幼儿园7班,入园人数达129人。岔河附设学校与乡职技校在1991、1992年期间办了2期“3+1”半年制职业技术教育,招生90年毕业的初中回乡青年,进行当地种、养、加工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开设有水稻、林果、烤烟等专业,共毕业82人。97年岔河乡中心小学分设为岔河小学和岔河中学。96年由于谢札村子滑坡,谢札小学并入中心完小。2002年,岔河乡内有中学一所,8个教学班,32名教师,452名学生中学入学率98.7%,巩固率99.3%;6所完全小学,一所希望小学,39个教学班,教职工83人,在校学生92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99.8%。

科技事业

岔河乡建制以来,岔河乡的农业科技部门从无到有,科技队伍从小到大,2002年底,全乡已有农科、水利,植保、畜牧兽医、农机、林业、医疗防疫保健、烟草8个科技单位,各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专业技术人员126人,从事科研人员20人。农业科技部门建立之后,通过试验推广改革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扩大小春种植面积和烤烟等经济作物的面积,促进了生产发展;设计和建设了大批水利工程,如自然坝、棚租坝、白云水库等,改善了农业生态,生存环境和条件。农科部门推广普及了梗型水稻的种植技术,使单产和总产大幅度上升;推广了施用化学肥料和改造低产田的技术;引进了一批果木和经济林木,进行荒山山坡的绿化,退耕还林工作;大面积推广化学除草,改变施肥结构和施肥方法;普及穗肥、粒肥,增施锌、硼等微量元素,肥料、薄膜覆盖育秧,综合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推广杂交水稻、杂交包谷,家禽及猪的配合饲料,人工授精技术用于生产畜牧之中,提高了粮食、畜禽生产。从70年至现在,全乡共获科研成果奖102项,12人次受县级以上表彰。;1980年开办农业广播学校后,岔河乡定期不定期到乡、村、组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共培训2210期,人数达205960人次,共有250人次荣获绿色证书,加强了科普宣传和农民技术培训,促进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

卫生事业

岔河乡卫生事业逐步得到发展,1998年建盖了卫生院,总建筑面积1041.83平方米,医疗条件明显改善。乡卫生院有技术人员4人,计生站1人,7个村委会都设有卫生所,当地群众生病了就地及时治疗,保证了人民群众的健康。

群众文化

岔河乡有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彝族、哈尼族人民向来以能歌善舞著称,三中全会后,岔河乡在各村组组建了文艺宣传队,花鼓队62人,大娱乐队56人,篮球队37队,参加乡上文艺汇演,县上火把节活动。现有被省级认定的民间艺人有2人(龙家成、柳学光),参加庆祝国庆五十周年到北京表演的有5人,参加中国第三届艺术表演的有24人,参加云南省首届艺术节的有24人。1983年3月岔河乡成立岔河乡文化站,有工作人员1人。1992年12月,由乡镇投资,地、县给予补助建盖文化站办公楼竣工验收,建筑面积707平方米,内有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舞厅、小卖部、冷饮店,可举办各种相关的业务活动。现有图书3210册,固定资产45.7万元,开展电影放映、舞厅、小卖部、冷饮等以文补文活动项目,岔河乡7个村委会都有了文化室。岔河乡文化站于1985年3月29日创办了岔河乡文学社,共有社员44人,创办了文学刊物《山路》。《山路》自创刊以来,先后出过8期,刊登小说,散文、诗歌、民间故事212篇,其中在县级以上刊物发表的75篇,有36篇被选入《峨山民间文学集成》。文学社成立曾举办过文学创作会,于1989年停止活动。在岔河文学社上,曾锻炼和造就了一批文学爱好者,现在已成立的作家诗人有李长明,李仕学、柏叶,他们都有自己的文学集。出版的诗歌、散文、小说曾荣获过省、市、县的表彰奖励。岔河乡的民间艺术、民间山歌、传说丰富多彩。民间艺术有开新街,跳花鼓、玩龙灯、跳“扎拉着“,“火把节”。92-95年的端午节,岔河、甸中、双江的群众上高鲁山看牛打架来集会,跳乐、对歌、看电影等民俗活动。

广播事业

岔河乡的广播从70年建制开始,开始成立了广播放大站,配1名广播员,架设专线线路总长达21公里,文山、河外、青河、云美都用扩音机进行小片网点广播。1983年以后,为巩固农村有线广播,更换了有线木杆558棵为水泥电杆,新增喇叭156只,到90年喇叭入户1502户,入户率达71.8%;

1983年起,岔河区组织了高、初中毕业生6人的广播通讯员队伍,采取县区两级培训的办法,提高新闻采写的能力,当年通讯员来稿108篇;1989年发展到24人,来稿161篇。广播电视站积极围绕乡上的农业科技,时政经济、农业生产等扳道岔河乡变化,每年送稿近200篇,采用达110篇以上。1987年岔河乡开始建成电视差转台,发射功率为3瓦,可供政府所在地的人员收看1套电视节目;到1993年电视差转台接收站发展到14座,电视覆盖率达94.3%,购电视机767台;到2000年,岔河乡已实现了从有线广播覆盖,向无线广播覆盖,广播覆盖率达100%,调频覆盖达95%;到2002年全乡已建成43座地面卫星接收站,电视覆盖面98%,11个村民小组安装闭路电视,425户安装家庭小型电视接收机。乡广播电视站有了自装的闭路电视网络,可接收42套节目,有电视光缆传输信号的广播接收机一台,一台摄象机。

基础设施

岔河乡在建国时期,基础设施落后,人民生活条件极差,山上无水库坝塘,河谷无防洪堤坝,山区群众要靠天吃饭,坝区群众要与洪水争粮度日,加之解放前国民政府,当地乡村地霸的残酷压榨与剥削,岔河乡境内的人民群众只能居住在低矮破旧的土掌房,甚至有的还居住在用茅草屋和山洞里,没有一条象样的街道,没有集贸市场,群众饮水不卫生,生病无处看。建国以后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岔河乡不断加大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光荣传统,战天斗地,在深山林地之间开山筑坝,在河谷沙滩上建盖房屋,在险流河谷间救助河堤防洪石挡墙,从岔河乡建制后,共修建水库5个,坝塘27个,蓄水量348万立方米,农田水利程度70.8%。1994——1999年共投资413.75万元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国家补助358.44万元,群众自筹55.31万元,群众投工投劳61.7万个工时,共完成人畜饮水工程12件,解决12件,解决了2787人、477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完成三面光沟30件,全长61.79公里,排涝沟6件,全长3.5公里,烤烟水浇地工程12件,水坝扩建7件,全乡共累计完成各种工程402件,新增灌溉面积1044亩,改善2032亩,保护4274亩,水利化程度从93年的56%提高到1999年的61.72%。岔河乡集镇建设在建制后虽有所发展,但当时的体制环境下起步不大,集镇规划不尽合理,当时的政府(人民公社)、供销社、邮电、信用社、学校、五小企业等单位的房屋随意建盖,且房屋低矮,大部分是砖木结构和土基房,集市街道长不过100米,宽不过50米,集市贸易人员稀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岔河乡在列入省506个扶贫攻坚乡之后,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扶贫攻坚战,七七扶贫攻坚使乡政府、学校、邮电、信用等单位的房屋得到重新修建,建筑规划更加合理,现在街道变宽、变长了。到2002年,全乡已建成12组水泥街道,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改善,青河、文山、云美、河外、谢札5个村委会的房子得到搬迁新建。岔河乡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2002年全乡56个村民小组已有26个小组发生不同程度的地质滑坡,谢札村民小组在1996——1997年已实现异地搬迁,对重灾小组得明昌、梁家村、下茂腊、田心二组等进行了异地搬迁规划,作了地基回填等基础性准备工作。岔河乡92年公路里程88公里,通车小组43个,到了2002年经过各级政府的扶持,已通公路里程153.4公里,其中水泥路0.4公里,柏油路34公里,全乡56个村民小组已完成通公路;完成“一表一户”农网改造2385户,完成“民心工程”农村节能沼气580口,小水窖300口。这些基础设施的建成将极大地增强岔河乡农田水利化农业现代化,居住设施高档化、教学卫生优美舒适化,乡村公路网络化的功能,为岔河乡9000多群众奔向小康致富打下了良好坚实的基础设施条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9: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