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察隅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释义 | 察隅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东南面的察隅县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8°34′~29°07′,东经96°52~97°10′。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为101400公顷,核心区面积为53200公顷,缓冲区面积为23150公顷,实验区面积为25050公顷。察隅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5年,2002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简介西藏察隅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东南面的察隅县中部,地处北纬28°34′-29°07′,东经96°52′-97°10′。保护区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总面积为101400公顷。保护区管理局挂靠察隅县林业局,下设有慈巴桥管理站等管理站和若干个保护点。保护区规划编制人员为28人,其中业务管理和技术人员19人,工人9人。 自然环境地质该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角,喜玛拉雅山与横断山呈“T”形的交汇处。整个地形地势是北高南低,近似“簸箕”形,迎向印度洋。保护区内的察隅河是雅鲁藏布江下游布拉马普特拉河的一大支流。保护区内最低处仅1500米,而两侧山脉主脊线大多在5000米左右,其间还有6000米以上的山峰,山地地貌垂直分异明显。山麓谷地为流水作用带,其中谷地呈险岸陡立的峡谷景观。沟谷口常见有洪积扇和泥石流堆积扇。在森林线到谷坡之间的中山地带,多生长有茂密的森林。该带为流水与重力作用带,流水形成的冲沟、切沟、泥石流与跌水随处可见,因重力作用形成的石流、倒石堆、崩谷、滑坡也比比皆是。由于该区年降水颇丰,高山多发育有发达的海洋性冰川。山脊部位由冰川侵蚀形成的角峰、刀脊、冰斗等冰蚀地貌十分发育,山脊两侧坡面布满众多的雪崩滑槽,山麓多雪崩堆。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为多种森林生态系统的发育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也给众多野生动植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是山地生物多样性集中分布的典型区域,具有很大的科研及保护价值,也是保护区建立的目的所在。 水文该保护区内的察隅河是雅鲁藏布江下游布拉马普特拉河的一大支流,大体呈北向南。察隅河上游有东西支流,分别源自两个山脉。西支为贡日嘎布曲,发源于贡日嘎布拉山附近;东支为桑曲,源自于舒拉岭。保护区位于察隅河东西两个支流之间,桑曲北岸,桑曲的支流娄巴曲从北至南贯穿整个保护区。沟口海拔1500米左右,山谷狭窄,谷底宽不超过100米,两面山势陡峻,谷底水流湍急。进沟20公里到海拔2800米之后,沟谷豁然开阔,宽约3—5公里。娄巴曲上游为“古冰川”“U”形谷地,河谷宽窄相间。 气候该保护区位于东喜马拉雅、念青唐古拉和伯舒拉岭形成的向南开口的马蹄形山环的内侧,属喜马拉雅山与横断山脉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东面是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层层山岳阻挡了东来的太平洋季风,北面是东西走向的念青唐古拉阻挡了南下的干冷气流。由于来自印度洋的高温高湿气流无法逾越本区东部和北部的高山只能在本地回旋,因此,气候温暖多雨。该气候区年降水量达1000毫米以上,1000~2500米海拔地区年平均气温10~20度,年平均湿度为60~70%,无霜期200天以上。保护区位于北纬29°,越过热带气候北界5个半纬距。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在保护区内形成了较完整的山地垂直气候带谱。完整的气候带谱,是植被带谱存在的前提条件,也是一个小型的气候博物馆。 土壤该保护区内的土壤主要由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暗棕壤等七个土类组成。保护区内的土壤种类全,是研究森林土壤的绝佳的场所。 野生动植物资源据相关资料显示,该保护区内有森林面积55365公顷,森林覆盖率54.6%,全部为原始森林,且成过熟林比重大,森林植被类型多样,分布有常绿阔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暗针叶林,包括从亚热带至寒温带出现的各种森林类型。森林垂直性分异明显。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147科549属1392种,其中蕨类植物34科66属143种;裸子植物4科11属24种;被子植物109科472属1225种。保护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6种,其中两栖类1目3科5种;爬行类1目4科12种;鸟类10目27科100种;哺乳类8目8科57种。还有野生食用菌238种。 旅游资源1、阿扎冰川:阿扎冰川属海洋型冰川,位于察隅保护区内,雪线海拔只有4600米,朝向西南,长20公里左右。其中,冰川的前沿部分深入到原始森林区长达数公里,犹如一条银色巨龙穿行于“绿色海洋”之中。所以,阿扎冰川又被称为“绿海冰川”。由于从沟末端到沟顶海拔高差6000米以上,所以同在一条沟,十里不同天,具有亚热带到寒带的所有气候特征。 2、温泉和冷泉:保护区的温泉不象西藏其他地方的温泉,察隅温泉最美的时候是每天清晨,由于空气还比较冷,温泉一带总弥漫着白色雾气,巨大的蒸气团从水面冒起,如人间仙境。这里的温泉水对多种慢性疾病都有治疗作用。为此,广东在此援建了一座设施一流、服务一流的星级宾馆。宾馆内设有两个露天游泳池,周围远远可以看见雪山,十分浪漫惬意。另外察隅还有西藏独一无二的冷泉。冷泉位于下察隅镇洞冲村附近,交通便利,风景优美,民族文化独特。冷泉水质甘洌甜美,对治疗皮肤病有着神奇的疗效。 3、清水河:察隅县城东南方约30公里处,有一条神奇的河,当地人尊奉为“神河”的清水河。清水河神就神在河水无论春夏秋冬,还是河水涨落,河水总是清澈见底,砾石点点,游鱼如梭,两岸青山倒映水中,令人心旷神怡、美幻绝伦。据说,清水河的河水有美容的作用,每天都有许多年轻姑娘来此沐浴,以求得到“神河”的垂青眷顾,希望获得仙女般的美貌。 4、罗马桃花村:在察隅县古玉乡政府驻地东南方向约20公里的罗马村,有一片天然野生桃林。是保护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四季绿化的观赏材料,果实、核仁可食用与药用。 保护价值该保护区是以保护山地亚热带原始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林、云南松林等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以及分布其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为目的的森林生态系统与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所在的察隅县是僜人的主要分布区,僜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多使用结绳或刻木记事的方法。另外还有藏珞巴族、门巴族、纳西族、怒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这些民族文化因为保护区地理闭塞,一直保持至今,较少受到外部现代化的干扰,保护区及其周围保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 保护区特殊森林植被类型如黄果冷杉、云南黄果冷杉林、亚高山冷杉林都生长在恶劣环境条件下,在西藏分布范围小,演替和更新难。 察隅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将其丰富的山地生态系统,生物物种以及其所含众多的遗传基因得以保存与发展,不仅为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保存了无比珍贵的生物资源,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存生物种子有着重要意义。察隅慈巴沟自然保护区对察隅整体生态环境实施的有效保护,将稳定地维持印度洋暖湿气流对高原汽输送线的“畅通无阻”,进而使整个高原东南部与高原内陆的生态环境免受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影响,保证整个高原东南部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并为当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察隅慈巴沟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地质、冰川、气候、水利等众多科研领域中占有的特殊地位,察隅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重要的科研基地,并为人类进一步深入认识自然规律做出重大贡献。 管理状况功能区划在察隅慈巴沟自然保护区的内部,根据保护价值及实际管理需要,在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整体性和适宜性原则,结合自然保护区的地理特点及物种分布状况,从便于保护的角度出发,将察隅慈巴沟自然保护区划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个部分,各区域的面积、范围是:核心区面积为53200公顷。范围从格泥山顶——都拉山口——沿沟谷小道至甲瓦弄巴口——沿山脊至甲瓦弄巴东山顶——甲米拉——贡麻山顶——牧苦弄巴北山顶——察东4961山顶——金东拉卡——本格拉——格泥山顶。另外,核心区还包括矢朱村、拉木弄巴两个保护点。缓冲区面积为23150公顷,位于核心区和实验区之间。实验区面积为25050公顷。位于保护区外围,范围是慈巴沟桥——二十二道班——山脊——莫拉弄巴东北山顶——东沿山脊至慈巴沟——山脊至4781山顶——卡米日——沿山脊至错铁好梁子——慈巴沟桥。甲瓦弄巴两边谷坡及次走弄巴南面谷坡。 建设状况为切实提高察隅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和建设能力,2004年10月经国家林业局林计批字[2004]534号批准,核定该保护区项目总投资估算为465万元,建设项目为新建保护点5处;巡护道维修27公里;新建防火了望塔4座;新建科研宣教用房150平方米;生态定位监测站1处;新建管理分局业务用房200平方米,管理站400平方米,附属用房100平方米,并购置相应设备、设施,现工程正在建设中。 管理措施完善地方法规,根据国家、自治区关于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法律、法规、条例,制定适合本地区对该保护区管理的具体的地方法规,并公布实行;划界标桩,将保护区的面积和界线落实到实地,用耐用的材料打桩钉牌,以示区别;实行分区管理,核心区禁止人为活动,包括生产、旅游等均不应在核心区内进行,保护区管理人员因工作需要进入核心区时,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妥善处理垃圾,保护好环境。缓冲区内,可保留一些传统的旅游路线,开展生态旅游。实验区除了科学合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建立高效的产业结构,促进当地生产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外,还应通过开展各项工作,促进保护区内文教、卫生和其他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进步,提高区内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保护区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生态环境和物种的保护,包括严格保护原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高山常绿暗针叶林,云南松林,以及本区特有的原始云南黄果冷杉、澜沧黄杉群落;加强对扭角羚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及其生存环境保护,以防逃失或进入非保护区;对保护区的珍惜树种、大树、古树、观赏价值高的树种加强保护,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挂牌宣传保护;加强对保护区科研工作和保护区人员的培训,将科研成果用到保护管理工作中;设立保护站、保护点、检查站;建立完善奖惩制度。同时还建立巡逻和护林防火制度、建档制度、宣传教育制度、病虫害防治、社区共管等制度。 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改变群众的经济结构,利用保护区的资源优势,通过开展生态旅游、林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展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和野生植物的综合加工等项目来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缓解保护与经济的矛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