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茶芽枯病 |
释义 | 茶芽枯病是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病害,在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主要为害嫩芽,嫩叶。茶树感病后,芽梢生长明显受阻,直接影响春茶产量和品质。主要为害春茶一芽1~3叶,叶上病斑先在叶尖或叶缘产生淡黄色或黄褐色,扩展后呈不规则形,病健边缘明显或不明显。芽尖受害呈黑褐色枯焦状,萎缩不能伸展。后期病部表面散生黑色细小粒点,叶片上以正面居多,感病叶片易破碎并扭曲。 病原: 病原是Phyllosticta gemmiphliae Chen et Hu,属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叶点霉属真菌。病部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褐色。分生孢子生于其内,椭圆形或卵圆形,无色,单胞,大小为1.6~4×2.3~6.5微米。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湖南等省。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叶或越冬芽叶中越冬。次年春茶萌芽期,产生分生孢子并随风雨传播,侵染幼嫩芽叶,经2~3天形成新病斑。春茶期气温在15~20℃,湿度大,茶叶氨基酸含量高时发病重。6月中旬以后,病害发展受抑制。在发病期,病菌可不断进行再侵染,造成春荼损失严重。凡早春萌芽期遭受寒流侵袭的茶树易感芽枯病。该病以发芽早的品种感病重,发芽迟的品种发病较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