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景生魁 |
释义 | 恰似夕阳映岷州———记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景生魁 在岷县,有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他忙碌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全县各中小学校,出现在民俗文化深藏的山乡田野,出现在遍布县城的各种类型的群众自乐班……他就是岷县离休老干部景生魁。 景生魁194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曾在甘肃军区政治部、青海省监委等单位工作,1985年任《岷县志》副主编。1990年离休后,景生魁一直致力于民俗文化挖掘整理、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学艺术创作。他先后荣获全市“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全省“离休老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今年,他又荣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 “把红军长征在岷县的故事一代一代传下去,让他们知道历史,记住那段艰苦的岁月,才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谈起14年校外辅导员坚持不懈的精神动力来源时,景生魁说。在每年的清明节,景生魁老人都要在二郎山烈士陵园里给前来祭扫的中小学生讲一段慷慨激昂的故事。特别是当讲到三十里铺苏维埃主席张老五烈士被敌人鲁大昌逮捕,英勇就义时高唱洮岷花儿“桦柴劈了碌碡棋,我给红军当主席,豁出人头手里提,豁出人血和了泥……”时,不禁声泪齐下,全场激奋。 景生魁老人先后被岷县多家中小学聘请为学校辅导员,他利用清明节等节假日和其他时间深入中小学,对少年儿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作文辅导、古诗文宣讲活动。辅导中小学小报《小草》《新月》《希望》《鸽翎》《沃野》《山花儿》等20多个。其中《新月》受到甘肃省教育厅的表彰奖励;西江镇中心小学被评为全国“古诗文朗诵先进集体”。 谈到洮岷花儿,景生魁说:“以洮岷花儿为主的民俗文化是我们的一笔财富,挖掘和整理好民俗文化要靠长期的田间作业,只有走得广、见得多才能更好地采集整理。”为了挖掘保护好民俗文化,他从年轻的时候就注意这方面的积累,经常深入远乡山村挖掘民间文化遗产。实地考察岷县(古临洮)秦长城遗址,撰写的《岷县秦长城遗址探索》一文在《社会科学》《丝绸之路》杂志上发表,获定西地委宣传部社会科学论文二等奖。他和一些老同志深入岷县北部各乡考察”铁城文化”,并到邻近的卓尼、临潭县采访,写成《铁城文化考察录》一书,受到省上领导的表扬。 1997年以来,景生魁担任了四川省《西羌文化》主编,撰写了《陇西李氏羌族》《窜三苗与三危考辨》《古羌文化的断想与新探》等专稿,在2002年8月茂县羌寨山庄召开的“古羌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重点发言,与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地区的专家、学者交流,受到与会者的好评。 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常年的农村生活为景生魁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他先后创作了《星星闪亮》《对台戏》《回头路上》等一大批戏剧剧本,并将它们搬上了舞台,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景生魁将孜孜不倦的文学创作作为自己的航标,先后写作并出版了《鸭头绿洮砚传奇》、《群山在呼唤》等作品近百万字的书稿。同时,在岷县的秦腔自乐班中他也是组织者参与者。同时,他提出为“孩子们写作”,并认真履行自己的承诺,先后写作并出版了《岷县民间故事集》、《山村夜话》、《群山在呼唤》等七部作品近百万字的书稿,给少年儿童树立了形象化的表率。自己掏腰包给和平小学、西江小学、东关小学等图书馆捐赠部分图书。同时,他还广泛涉猎地方史、民俗研究、乡土教材的挖掘、整理、撰写等。辛勤的耕耘赢得了社会的一片赞誉,岷县人称他为“岷县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档案”,媒体称他为“孩子们心中的偶像”。 现在,景生魁老人虽然年老体弱,但还是经常忍着病痛,坚持着他想干的工作,他像一团普通的泥巴,人们的生活中工作中哪里出现了凹凸,他就尽量地去抚平。他说:“荣誉属于党,成绩归于集体。生命不息,笔耕不止。我要在有生之年爱我的祖国,把县上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到底,为中华民族的息兴作出贡献,托起明天的太阳,播种金色的希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