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警醒歌 |
释义 | 简介《警醒歌》创作于南洋公学成立后第二年即1897年,是所属师范院院歌。歌词由总教习张焕纶撰写,师范生张惕铭、姚立人、沈庆鸿等同谱宫调。《警醒歌》雄浑悲昂,回肠荡气,浓缩了公学创立时国内外政治形势和办学思想。南洋公学虽由四院组成,但最先举办者是师范院,附设小学堂。故南洋公学师范院院歌,实质就是当时的校歌。 歌词与赏析全歌共分四段: 警!警!警!/黑种奴,红种烬,/黄种酣眠鼾未竟。/毋依冰作山,/勿饮鸩如酝,/焚屋漏舟乐未央,/八百兆人,/瞥眼同一阱。/醒!醒!醒!/ 第一段有注云:“言黄种之可危,庶几惧而思奋也。”只有看清被奴役灭种的危机,才能感到前景可怕而思发奋。首段以校歌形式呼唤国人警醒,殖民地化的厄运已使黑人沦为奴隶,红种印第安人惨遭灭绝,现在轮到沉睡不醒的黄种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纷纷划分所谓“势力范围”。惊呼全球沦为殖民地国家的八亿人民,不可把冰山当靠山,不能将毒酒做甜醴。“瞥眼”,即匆匆一看,比喻缺乏深刻认识;“同”指等同。也就是说,如果对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还不能觉醒的话,势必落入它们诱捕猎物的陷阱。这是对师生的警钟,也是唱给国人听的一首振聋发聩的清醒曲。 警!警!警!/胚羲轩,乳孔孟,/神明摇落今何剩?/碧眼红髯,/仿佛流风韵;/不耻为之奴,/转耻相师证,/漫漫万古如长瞑。/醒!醒!醒!/ 第二段有注云:“言愚柔之可耻,庶几愧而思奋也。”只有认清愚昧懦弱是可耻的,才能知惭愧而奋发。首句惊呼伏羲、轩辕、孔、孟为代表的中华文明,摇落飘零,所剩无几。“碧眼红髯,仿佛流风韵。”洋人却在我国领土上横冲直撞,趾高气扬。可悲的是有些人不以做奴隶为耻,反而把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师夷之长技视为可耻,好像熟睡万年之久,还不知清醒。愚昧无知、温顺为奴是可耻的,国家落后而不知惭愧也是可耻的。知耻近乎勇,敢于奋发学习别人的长处才算真正的勇者。这表明,南洋公学创办新式教育,就是不以“师证”或学习国外一切精神文明成果为耻,决心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取它山之石,博用众长。 警!警!警!/野吞声,朝饮恨,/百年养士期何称。/毋谓藐藐躬,/只手擎天臂一振;/毋谓藐藐童,桃李成荫眼一瞬,/自觉觉人、不任将谁任?/醒!醒!醒!/ 第三段有注云:“言责任之不可贷,庶几勤学勤诲也。”只有自己率先觉悟,才能教导别人觉醒;只有认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责无旁贷,才能勤奋学习、勤奋育人。“野吞声,朝饮恨”,用朝野二字勾勒出光绪三十三年清廷内外怨声载道的社会现状。校歌要化吞声饮恨为动力,以兴教育人为己任,呼吁不要小看人人参与,只手振臂可以擎天;不可轻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只要立志办学,转眼间桃李便能成荫。此段唱出了南洋公学培养人才为己任的雄心壮志,为警醒国人和开启民智敢为天下先。 警!警!警!/水东流,日西轫(通仞,一仞八尺),/朱颜弹指成霜鬓。/策驽马,追八骏,/九逵之衢苦不迅。/矧(shen,况且)乃缒藤凿迁径,/玩物惕时,/买椟珠谁问?/醒!醒!醒!/ 第四段有注云:“言韶光之不可再,庶几急所当务,弗骛岐(同歧)途也。”只有认清光阴不可倒流,选准前进方向,才能抓紧当务之急,不致迷入歧途。“水东流,日西轫”典出《明日歌》:“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朱颜弹指成霜鬓”,叹人生如白驹过隙,岁月如流,此可谓一警;“八骏”是唐太宗的八匹骏马,或兼指八国列强,想策马直追,可是“九逵之衢苦不迅”,苦于道路纵横交错,不知如何是好,应选什么样的道路此可谓二警;“缒藤”指用绳藤拴人从高处放下,“迁径”是逐渐爬升的道路。正当志士仁人在悬崖峭壁上开凿攀登高峰的大道时,遗憾的是有些人迷恋西方器物而怠误追赶西方的宝贵时间。“买椟珠谁问”典出“买椟还珠”,这是对只顾引进西方器物,反而把制造这些器物的科学技术知识又退还西方行为的猛烈抨击。世人轻“珠”重“椟”,买椟退珠,还西方科技之珠,此可谓三警。不为纵横交错的道路所迷惑,重“珠”轻“椟”,虚心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不仅是“策驽马,追八骏”的快捷途径,而且也是南洋公学的重要办学思想。 评价南洋公学校歌以“警醒”为题,深刻表达了振兴科技、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的办学思想,培养人才,追八骏,策鞭急赶世界先进水平。警、醒两字同韵,作为校歌题目切合时代背景而构思精妙,每段以“警”起头,用“醒”结尾,反复吟唱,撼人心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