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荆河
释义

荆河是北汝河右岸的一条支流。

《汝州市志》有这样的记载:“荆河发源于洛阳伊川县的马岭山和登封市的十村。从许寨、春店之间穿过,东折至杨岭东北入北汝河,全长27公里,平均宽120米,流域面积约115平方公里。最大洪峰流量786秒立方米,枯水流量为0.1秒立方米。”

2006年12月21日,随汝州市水利局的赵新贵主任前往探源。

过夏店水库,河道进入峡谷之中。两边山岭回旋着缓缓后退,坡上树木稀少。沟壑如叶脉裸露,不见水的迹象。河中有水,却是上游煤矿排出的黑水。

上行约10公里,就是三市交界的马岭山,当地人称马铃山。传说此山原无名,汉代王莽撵刘秀,从汝州追到这里,刘秀在山上遍系马铃,风动铃响,不知有几多兵马,吓退了王莽,从此山名马铃山。早些年山根岩底皆有明水出。近年开煤矿,水都漏地下去了,不到雨季,山表已无水可流。只有登封市颖阳乡的王堂村还有一眼泉水涌流不绝。

自马岭山南行4公里,有关帝庙村,属汝州市夏店乡。河在村中流,村在层山环抱中。千年古树犹在,关帝庙已成村委会办公室和日用品商店。村居楼房过半,平房也比别处鲜亮。听李转运老人说,是人们去马岭山挖煤挣钱盖的。

村南不远,河入1955年5月竣工的夏店水库。水库集水面积37平方公里,300多万立方米库容,镶嵌在开阔的山口谷地。至今仍浇灌着3500多亩土地。

水库右岸有禹王山,风剥雨蚀不计年,却有一个人的气息散入山间,芳华不绝如缕。不是拥有十几间庙宇,初一、十五安享香火的禹王,是唐代的孟诜。此人高风,官及凤阁舍人,掌管进奏,却不媚权贵。武则天赐银有假,他也敢揭穿。孟诜在神龙(公元714-—741)年间告老还乡,退居伊阳山。因喜好岐黄之术,曾与药王孙思邈有过深交。退隐之后,遂采集草药,悬壶乡里,并有《食疗本草》、《必效方》、《补养方》各3卷流传后世。《食疗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食疗专著,手抄本原存于敦煌藏经洞中,被斯坦因盗往海外,几经辗转,流落日本。幸得卫生部从日本影印回国,此书才得以重新问世。

水库闸门失修,漏水下自成溪。夏店桥西十多米处,又有库水渗流成泉,自左岸涌出。夏店位于汝州市西北22公里处,明清时为商旅驿站。客商从汝州走到这里,天色向晚,北去山深林密,怕刀客截路,都留在这儿过夜,遂有夏店。而今夏店乡所辖67.1平方公里,44个自然村,近3万人口,荆河穿境而过。河两岸村落相连,春种秋收,锄头镰刀已换成各色灵巧的农机,无数双手依旧拨动着青枝绿叶的生活。这里盛产核桃、柿子,以烟叶、红薯最佳。

河下行至夏店乡毛寨村,有自陵头乡李窑村、牛头山而来白沙沟水汇入。

陵头乡位东南望汝州市15公里,因陵头村西有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三弟魏王赵廷美及其家族的墓葬群,故名。全乡地势北高南低,境内有玉皇山、牛肋巴山、平路山、马头山、笔架山、庇山、鹿台山等。位于村南的庇山上,相距200米建有唐代诗人刘禹锡父女的两座庙宇。各有大殿三间,始建于唐,后多次被毁又重修。建庙敬刘非为诗,只为刘禹锡为官清正,爱民如子。诗人在汝州任刺史期间遇大旱,两次在牛脾山设坛祈雨滴水未降,性急之下,欲扑火生祭,被女儿秀英拦下,她自己代父投火自焚。偏巧雷电大作,风雨骤至。在那个还不曾被科学之光照亮的蒙昧时代,舍生忘死只为雨,堪称侠义壮烈!人们安葬了秀英,遂在她捐躯的庇山之巅建塔修庙,是为“刘仙姑庙”初一、十五,香客云集,不为祈福,只为感恩!眼前的庙舍为1993年群众集资重修。

河自毛寨村下行3.5公里,有路庄村位于荆河西岸,路庄村是夏店乡最大的行政村,人口最多。村北有陆浑灌渠流过,旱涝保收。路庄村位于夏店乡东南部,在夏店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南5千米处,为路庄村民委员会驻地。全村共9个村民组,497户,3029人,耕地2500亩。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有小学1所,示范化卫生所1个,幼儿园2个。

河下行两公里,入骑岭乡大张水库。水库集水面积39平方公里,兴利库容184万立方米,1958年4月竣工。由于泥沙淤积,现有效浇灌面积仅600多亩。对大张水库进行清淤加固,已列入2007年政府计划。

距大张村不远,有水泉自然村,村东一眼碗粗的自流泉终年不竭。旱时浇地,如遇阴雨,泉水流入两三百亩洼地,形成季节性湿地,补充荆河水量。

在大张村和陵头乡的前户村附近,荆河两岸有西周墓葬群分布。1972年到1984年,陆续有青铜礼器铜簋、铜爵、铜觯、铜觥等出土。

河下行,流经庙下乡的黄寨、春店。在河口村西注入北汝河。

涵养河源的湿地

汝州市地貌两山夹一川,周边高,中间低,洼地星罗棋布,计有10大洼、18小洼:临汝镇的西营洼7000亩;温泉镇的均田洼6500亩;夏店乡的八里王洼1477亩;洗耳办事处的周葛庄洼3940亩;纸坊乡的石桥洼11515亩、牛王洼1150亩;王寨乡的魏洼1450亩;小屯镇的时屯洼2400亩、季寨洼2930亩;杨楼乡的代洼1260亩。18小洼的总面积达11300余亩。这些洼地经过治理,大部分已变为一年两收的良田。但地下水位一般都在十米左右,雨水丰沛的季节,常有地下泉水涌出,形成独特的富水区。

除了这些存留雨水和地下水位很浅的洼地,靠近北汝河还有两块珍贵的湿地。最大的一块在汝河右岸的荆河口。荆河进入庙下乡的春店村即与北汝河交滩,形成长2000米、平均宽300米、总面积约900亩的河口湿地。这里有成片的草滩和杨树林,是美丽的绶带鸟、白鹭、野鸡、野鸭等众多鸟类的栖息地。

2006年12月21日,笔者跟随汝州市水利局的赵主任一行去上河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告诉我们,这片湿地过去是稻田,7年前承包给寄料乡的康占柱,一年一万元,承包期65年。不知何故,承包人也没怎么经营,去年有村民在这儿开荒种麦。林子里东一片西一片,青青的果然是麦田。荆河在河口村西500多米处穿过,有湿地涵养,成为北汝河支流中为数不多的常流河之一。冬季少雨,眼前的荆河只有近一个流量。水质清澈,河间铺满彩色砂砾石。

紧邻湿地的庙下乡,位于汝州市西部,地势北高南低,总面积94.2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有源自禹王山的玉女河纵贯南北。乡政府所在的庙下街,因唐代修建的中岳庙在街东北的高上,街居其下而得名。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由朱宝元撒灰建寨,三个寨门楼,东谓“图书”、西曰“翰墨”、北称“横舟”。稍后又建了西寨,明万历四十五年修建的九龙桥,将两寨连成一条1.5公里的长街。中岳庙,据传为登封中岳庙中王的行宫。街西有古城单狐聚遗址,又名梁王城。此外,还有云溪观、玉泉寺、佛山寺等古迹。由于地下水储量丰富,这里的农作物得天独厚,生产 “三粉”(粉丝、粉条、粉皮)已有200多年历史。现在的庙下乡不但是蔬菜生产基地,还是河南省最大的“三粉”生产基地,年产量达1.25亿公斤。所产烟叶更享有内地云烟的美誉。

另一块湿地在紧临汝州市区的煤山办事处葛庄村。据北刘庄组80岁的村民韩太运介绍:上个世纪70年代,这里随处都是溅水(泉源),不能种别的庄稼,几百亩全是稻田。铁路东边有个乌龙庙,是块螃蟹地,一边一个一间房大的泉,是螃蟹的两只眼。庙院已经毁坏,焦枝铁路修建后,电厂就在早先的庙址上建了座散热塔。近年村民又在铁路西边盖了三间房的乌龙庙。庙东面有眼碗口粗的泉,一年到头翻腾不息。传说几百年前马庙水库所在的地方有大泉,水很旺。有个张进士想引来浇他家的花园,水流到骑岭乡的槐树荫就钻入地下不见了。这一带至今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能给乌龙庙浇田,不给张进士浇园。

传说归传说,相关地质资料显示,槐树荫与乌龙泉水脉相通,一条朱沟河流着流着没有了,地行几公里,又从这里冒了出来。还有自西而东横贯而过的陆浑灌渠,常年有渗水潜流。特别是1200米外的洗耳河橡皮坝蓄水之后,不到10天就洇了过来,这里是一个地下水交汇点,自然形成了400米宽、800米长的溅水湿地。

《汝州市志》有载:民国25年(1936年),曾修5500米长的乌龙渠,引水下行与洗耳河交汇。1989年修建焦枝铁路,把泉眼压在路基下。压不住的泉水漫涌四流,有关部门就在立交桥旁建起泵房,4个6寸泵轮换着日夜不停地抽,每天最低抽水量在120立方米以上,停10分钟,桥下就过不成车了。

抽出的水奔涌南行,流经跃进渠,尔后沿着洗耳河道汇入北汝河。

距乌龙泉湿地,几公里远的槐树荫村南,有宽200米、长500米的一块台地,洗耳河呈S形环绕而过。1978年村民整地时发现了石磨棒。后经文物部门多次发掘,采集到大量的陶器和石器。其中1984年出土的舌形铲,确证这里属于公元前8000年发祥于黄河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文化­——裴李岗文化遗址。当时的先民不但能使用红陶、以壶盛水盛粮、用三足钵烧饭,并且已经懂得畜牧和耕种。

采访结束,汝州市委宣部的张国政副部长告诉笔者,汝州市相关部门已在荆河口划定湿地保护区,禁牧、禁耕、禁挖土取矿、禁建房建厂;在乌龙泉湿地建湖修园,也列入了城市规划的蓝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3: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