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靳小怡 |
释义 | 靳小怡,西安交通大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中国社会转型中社会性别视角下弱势群体的保护与发展的研究。 人物简介靳小怡,女,教授,1973年4月 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2003年3月获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3月至2005年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应用经济学专业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为西安交通大学211工程“管理创新”重点研究项目“复杂环境下的人口与社会政策创新”中担任人口研究方向梯队成员,教育部985 2 期“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与管理创新”国家社科创新基地“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方向研究成员。 主要经历1992年9月至1996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英语系,科技英语专业,文学学士 1994年9月至1996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国际贸易系 ,国际贸易专业,辅修 1996年9月至1999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国际经济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国际经济研究方向,法学硕士 1999年3月至2003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人口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人口与经济系统工程研究方向,管理学博士 2005年1月-2007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副教授 2005年5月-2006年8月,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口与资源研究所(Morrison Institute for Population and Resource Studies),博士后 2003年3月至2005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应用经济学专业,博士后 2005年7月-11月,美国圣塔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访问学者 2007年1月,入选西安交通大学首届“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2007年1月,认定为副博导 2007年9月至今,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导 2007年9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2008年11月至今,西安交通大学,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2009年4月至今,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骨干成员 2009年6月至今,西安交通大学“卓越团队支持计划” 骨干成员 学术兼职2006年12月至今,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网专业委员会会员 2007年6月至今,西安市人口学会理事。 2007年11月至今,中国人口学会理事。 教学工作指导研究生情况(2004-): 独立指导硕士生(17人):在读7人(1人已获学位); MPA 10人( 1人已获学位) 独立指导博士生(3人): 在读3人 协助指导硕士生(9人):已毕业5人,直博2人,在读2人 协助指导博士生(7人):已毕业2人,在读5人 授课情况2007.10-2008.1: 社会网络研究导论,研究生公共课,40学时(合作主讲) 2006.9-2007.1: 人口学原理,本科生专业课,32学时 2007.3-2007.7: 人口学原理,本科生专业课,32学时 2009.2-:社会学原理,本科生专业课,48学时(合作主讲) 科研情况科研项目主持课题 1. 2003年至2005年,“子女外出打工对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的影响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基金号:2003033510,经费1万元。 2. 2005-2006,“深圳市外来农村流动人口研究”,深圳市委市政府项目,经费25万元,两主持人之一。 3. 2005-2007,“农村流动人口社会网络的再构建及其对婚育观念与行为的影响: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基金号:05CRK002,经费6万元。 4. 2007年至2010年,“中国女性缺失与社会稳定:对国际安全的意义”,斯坦福大学“校长国际研究创新基金”,与斯坦福大学人类学系、生物学系、历史学系和人口与资源研究所合作项目,资助经费30万美元,两主持人之一。 5. 2007年至2008年,“农村大龄男性的性问题研究”,法国国立人口研究中心,资助经费7500欧元,两主持人之一。 6. 2007-2010,“中国农村流动人口社会网络的小团体结构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7-0668),经费20万元。 7. 2004年至今,教育部985—2期“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与管理创新”国家社科创新基地,“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方向两负责人之一。 8. 2008-2010,“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合影响研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经费2万元。 9. 2009-2011,“中国性别失衡与社会稳定研究”,教育部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子课题“性别失衡治理的国际比较研究”,及子课题“根治性别失衡、促进社会稳定的对策研究(B)” ,10万元(两主持人之一) 10. 2009-2011,“中国人口性别结构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攻关课题,子课题“性别结构失衡下不同个人与社区的脆弱性、失范与安全研究” 。 11. 2009-2011,“城乡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社会融合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基金号:09BRK009,经费10万元。 参与课题 1. 2003-2006,“复杂环境下的人口与社会政策创新”,国家211工程项目,西安交通大学211工程“管理创新”重点研究项目子项目,经费55万元,主要参与人 2. 2000年11月-2001年,“中国农村婚姻形式与养老研究”课题,国家计生委课题、与斯坦福大学合作项目,经费23万元,主要参与人(排名第3)。 3. 2004年3月-12月,国家人口发展战略子课题“社会性别视角下面向弱势群体保护与发展的人口战略分析”,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课题序号:C05-03,经费12万元,主要参与人(排名第4)。 4. 2004年6月-2005年6月,“城市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机制研究——基于人口流动引起的生育观念与行为演变的影响分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基金号:04BRK001,经费7万元,主要参与人(排名第2)。 5. 2002-2007,“中国的城乡人口流动:文化扩散及其社会人口后果”,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圣塔费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复旦大学合作研究项目,部分接受美国NIH基金资助(项目号AG017253-06),经费56万元,主要参与人(排名第2)。 6. 2005-2007,“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乡人口流动及其影响的理论与政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项目号-05ARK001,经费12万元,主要参与人 7. 2007-2009,面向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复杂社会网络模型研究与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70671083),经费20万,主要参与人(排名第3)。 8. 2006-2007,“国家关爱女孩行动启动研究”,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项目,经费11万元,主要参与人 9. 2007-2008,“促进中国性别平等与社会稳定的公共政策研究”,国家软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号20042006GXS2B041,经费8万元,主要参与人 10. 2009-2011,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经费300万,团队骨干成员 学术情况国内 1. 2001年10月25日。 “中国健康老龄化研究国际论坛”,北京 2. 2002年5月27-23日,“第一届信息与管理科学国际会议”(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ciences),西安,发表论文“Principle components analysis based on a modified neural networks”,作者:靳小怡 3. 2003年10月13-15日,“第四届华裔老年人研究论坛”(The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inese Elderly),中国人口学会和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北京 4. 2004年5月10-11日,“人口视窗与健康老龄化:社会经济的挑战与机遇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emographic Window and Healthy Ageing: Socioeconomic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国际人口科学联盟(IUSSP)与北京大学健康老龄化与家庭研究中心主办,北京 5. 2004年6月9-11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流动与城市化学术研讨会”,中国人口学会和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北京 6. 2004年10月23-24日,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中国人口学会和上海市人口学会等主办,上海。宣读论文“社会网络与社会融合对农村流动妇女初婚的影响:来自上海浦东的调查发现”,作者:靳小怡等 7. 2004年11月15-24日,“海峡两岸研究生论坛”,中山大学中华公共事务管理学会主办,台湾。宣读论文“全球化下的中国人口转变及其社会文化影响”,作者:靳小怡 8. 2007年1月18-21日,第二届社会网与关系管理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网专业委员会(筹)成立大会,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 9. 2007年7月6-8日,第三届中国人口学家前沿论坛,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中国人口学会、联合国人口基金会主办,北京。 10. 2007年7月9-11日,联合国社会性别基金第三批受资机构培训会议,联合国社会性别主题工作组,北京。 11. 2007年7月30日至8月1日,2007复杂系统暑期学校,北京,Santa Fe Institute和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共同主办,Population Dynamics: An Introduction,主讲人。 12. 2007年8月31日至9月2日,第四届亚太性与生殖健康权利大会筹备会(4th Asia Pacific Conference on Reproductive and Sexual Health and Rights29-31 October 2007; Hyderabad, India),北京,主题汇报“中国的出生性别比问题与综合治理”(“Imbalanced Sex Ratio at Birth and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in China”),汇报人。 13. 2007年10月20日,第八届亚洲/大洋洲地区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大会国际合作主题小型研讨会,南加州大学(USC)与北京大学主办。 14. 2007年11月3-4日,“和谐社会视野下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讨会,《首届中国中青年人口学者学术研讨会》二十周年纪念,中国人口学会、江苏省人口学会、江苏省老年学会、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南京人口学院联合主办,南京,担任第20论坛评论员,宣讲论文“社会网络对农民工初婚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基于性别视角的研究”。 15. 2007年11月17-19日,第三届全国“社会网及关系管理”研讨会,中国社会学会主办、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南京大学管理学院承办,南京,主讲论文“农民工对婚前和婚外性行为的观念:社会网络影响研究”。 16. 2008年5月23-24日,上海,第二次生育政策研讨会。 17. 2008年8月21-23日,西安,中国人口学会年会 18. 2008年12月10-11日,北京,“社会变革中的当代中国家庭国际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 19. 2009年3月7日,北京,“出生性别比问题及治理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 20. Wei Yan and Xiaoyi Jin. 2009. Marriage Circle in Rural Area under Marriage Squeeze-- Expanding or Shrinking? Evidence from H County of Anhui Province in China. “Humanity,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Diversity”, The 16th Congress of IUAES, July 27-31, 2009, Kunming, China 21. Jin Xiaoyi and Lige Liu. 2009. Determinants of the Rural Men's Risk of First Marriage in China: From Perspective of Social Network. “Humanity,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Diversity”, The 16th Congress of IUAES, July 27-31, 2009, Kunming, China 国外 22. 2005年10月28日,美国圣塔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系列研讨会,“Social networks of rural-urban migrants in China: A study in Shenzhen”,主讲人 23. 2005年11月18日,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口与资源研究所学术讲座,“Social networks of Chinese rural-urban migrants: Evidence from Shenzhen”,主讲人 24. 2006年1月12日,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学术研讨会“Rural-urban Migration in China: Some Findings and Social Subgroup Detection”,主讲人之 25. 2006年1月13日,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视频学术研讨会“Network Study on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China”(面向南加州四所大学——UCI, UCLA, UCSD, UCR),主讲人之 26. 2006年1月25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老年研究中心(CDEHA)学术讲座,“Elder-care, Gender, and Son Preference: The role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and diffus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CA. US., 主讲人 27. 2006年10月7-8日,瑞典斯德哥尔摩未来研究所Social exclusion and integration: the situation of internal migrants in China Workshop学术报告 “The effects of rural-urban migration on intergenerational financial transfer in China: A gender-based perspective.” , 主讲人 28. 2008年4月12-19日,法国国立人口研究中心,合作研究“性别歧视与人口社会后果” ,法国巴黎 29. 2009年2月25日-3月5日,美国斯坦福大学,与斯坦福大学人类学系、生物学系、历史学系和人口与资源研究所合作项目“中国女性缺失与社会稳定” 30. 2009年2月26-27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老年研究中心、亚洲研究中心, Aging Asia: Economic and Social Implications of Rapid Demographic Change in China, Japan, and Korea。 科研成果所获奖励 1. 2004年1月,“中国农村男孩偏好文化的传播及婚姻形式与养老的系统研究与政策分析”,获西安交通大学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2. 2006年12月,“中国农村招赘婚姻及其影响的系统研究——基于三个县的比较分析”,获全国妇联、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性别研究优秀博士论文奖二等奖; 3. 2007年1月,《当代中国农村的招赘婚姻》,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口学会第四届中国优秀人口科学研究奖,专着类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4. 2008年3月,陕西省教育系统五一巾帼标兵。 中文论文: 1. 靳小怡。 1997. 谈国有产权代理制度改革的中心环节。 理论导刊(11) 2. 靳小怡。 1998.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与资本经营。 陕西财政(12) 3. 靳小怡, 李国平。 1999. 论亚洲金融危机生成机制的内动因。 人文杂志 (5): 224-225 4. 李国平, 靳小怡, 许扬。 2000. 生产力要素分类与属性分析。 生产力研究 (1-2): 47-49 5. 李树茁、费尔德曼、图加普卡, 李南、靳小怡,2002 ,“中国农村的男性偏好文化、婚姻类型和代际转移”,蔡昉等主编,《中国人口年鉴2002》, pp243-262,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北京 6. 靳小怡, 李树茁, 朱楚珠。 2002. 农村不同婚姻形式下家庭财富代际转移模式的初步分析。 人口与经济, (1): 18-24 7. 靳小怡。 2002. 中国社会转型期养老危机研究。 西北大学学报(社科版)(1): 116-118 8. 靳小怡, 李树茁。 2001. 中国社会转型期老年人生活状况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 61-65 9. 李树茁, 靳小怡, 费尔德曼。 2001. 中国农村婚姻形式和与父母共居时间关系研究。 中国人口科学(6): 16-22 10. 李树茁, 靳小怡, 费尔德曼。 2002. 中国农村子女的婚姻形式和个人因素对分家的影响研究。 社会学研究 (4): 102-116 11. 李树茁, 费尔德曼, 靳小怡。 2003. 儿子与女儿: 中国农村的婚姻形式和老年支持。 人口研究 (1): 67-75 12. 靳小怡, 李树茁。 2003. 中国农村社区招赘婚姻研究。 人口与经济(1):45-49 13. 靳小怡, 李树茁, Marcus Feldman. 2004. 婚姻形式与生育水平:对中国农村三个县的考察。 人口与经济(5):54-59 14. 靳小怡, 李树茁, Marcus Feldman. 2004. 婚姻形式与男孩偏好:对中国农村三个县的考察。 人口研究(5):55-63 15. 靳小怡, 彭希哲, 李树茁, 郭有德, 杨绪松。 2005. 社会网络与社会融合对农村流动妇女初婚的影响:来自上海浦东的调查发现。 人口与经济(5):53-58 16. 李树茁,靳小怡,费尔德曼。 2006. 当代中国农村的招赘婚姻及其人口与社会影响:来自三个县的调查发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5):51-64. 17. 杨绪松, 靳小怡, 肖群鹰, 白萌。 2006. 农民工社会支持与社会融合的现状及政策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中国软科学(12):18-26 18. 李树茁,伍海霞,靳小怡,费尔德曼。 2006. 中国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性别偏好:基于深圳调查的研究。 人口研究(6):5-14 19. 李树茁、杨绪松、靳小怡、费尔德曼、杜海峰。 2006. 中国乡城流动人口社会网络复杂性特征分析。 市场与人口分析(5): 13-22. 20. 李树茁、杨绪松、任义科、靳小怡。 2006. 农民工社会网络对其职业阶层与收入的影响:来自深圳调查的发现。 当代经济科学(6):25-33 21. 李树茁、杨绪松、悦中山、靳小怡。 2007. 中国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1):67-76 22. 张烨霞、靳小怡、费尔德曼。 2007. 中国城乡迁移对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研究。 中国人口科学(3):31-40 23. 靳小怡、任峰、悦中山。 2008. 农民工对婚前和婚外性行为的态度:基于社会网络的研究。人口研究(5):67-78. 24. 韦艳,靳小怡,李树茁。 2008. 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家庭压力和应对策略研究——基于YC县访谈的发现。 人口与发展(5):2-12 25. 靳小怡、任锋、任义科、悦中山。 2009. 社会网络与农民工初婚:性别视角的研究。 人口学刊(4):23-33 26. 刘利鸽 靳小怡 姜全保 李树茁。 2009.明清时期男性失婚问题及其治理。 浙江社会科学(已录用) 27. 靳小怡 刘利鸽。 2009. 性别失衡下社会风险与行为失范的识别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6) 英文论文: 1. Jin, Xiaoyi. 2002. “Principle components analysis based on a modified neural networks”。 In Kaoping Song et al. (eds.),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ciences: 109-111, China, Xi'an, May 27-31. ISSN: 1539-2023, Series of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ciences, Vol. 1 2. Li Shuzhuo, Hu Ping and Jin Xiaoyi. 2002. “Enfants 'rois' et vieillards 'délaissés‘: Implications socioculturelles de la transition démographique en Chine.” LA CHINE AU SEUIL DU XXIe SI?CLE: Questions de population, questions de société。 Hella Courgeau. Paris. Institut National D' études Démographiques. ISSN: 2 7332-0148-4, 477-497. 3. Li Shuzhuo, Marcus Feldman, and Jin Xiaoyi. 2003. “Marriage form and family division in three villages in rural China.” Population Studies 57(1): 95-108.(SSCI) (中文论文英文版) 4. Jin Xiaoyi. 2003. “A method of principle components analysis using improved neural networks.” In Chen Jinxian et al. (eds.), Analects of Modern Management Science. Pp. 66-72.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5. Li Shuzhuo, Marcus Feldman, and Jin Xiaoyi. 2004. “Children, marriage form and family support for the elderly in contemporary rural China.” Research on Aging 26(3): 352-384. (SSCI) (中文论文英文版) 6. Li Shuzhuo and Jin Xiaoyi. 2004. Uxorilocal Marriage in Contemporary Rural China. Chinese Cross Currents (1): 64-79. 7. Jin Xiaoyi, Du Haifeng, He Wuhong, and Jiao Licheng. 2004. “Optimizing the weights of neural networks based on antibody clonal simulated annealing algorith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eural Networks (ISNN2004)。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Springer, Part 1: 299-304 (SCI) 8. Jin Xiaoyi, and Du Haifeng. 2004. “A New Artificial Immune Algorithm for the 0-1 Knapsack Problem”。 Proceeding of 200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 (ISTP) 9. Du Haifeng and Jin Xiaoyi. 2004. Immune Clonal Selection Network. The 17th Australian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840-852. (SCI) 10. Jin Xiaoyi, Du Haifeng, He Wuhong, Jiao Licheng. “Optimizing the weights of neural networks based on antibody clonal simulated annealing algorithm”。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Neural Networks (ISNN2004)。 (SCI, ISTP Index, IDS Number: BAT64) 11. Li Shuzhuo, Marcus Feldman, and Jin Xiaoyi. 2005. “Marriage form and duration of post-marital co-residence with parents in rural China: Evidence from Songzi.”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36(1): 121-138. (SSCI) (中文论文英文版) 12. Marcus Feldman, Shuzhuo Li, Nan Li, Shripad Tuljapurkar and Xiaoyi Jin. 2005. “Son preference, marriage and 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 in rural China.” In S. Bowles, H. Gintis, and M.A. Osborne (Eds), Unequal Chances: Family Background and Economic Success. (Chapter 8)。 Pp.232-255. Russell Sage, N.Y. 13. Marcus W. Feldman, Shropad Tuljapurkap, Shuzhuo Li, Xiaoyi Jin & Nan Li. 2006. “Son preference, marriage, and 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 in rural China.” In Anne H. Gauthier et al. (eds.), Allocating Public and Private Resources Across Generations, (Chapter 6) Pp. 139–162.Springer. Printed in the Netherlands. 14. Jin Xiaoyi, Li Shuzhuo, and Marcus Feldman. 2006. “Marriage form and fertility in rural China: an investigation in three counties.” 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25: 141-156. (SSCI) (中文论文英文版) 15. Jin Xiaoyi, Li Shuzhuo, and Marcus Feldman. 2007. “Marriage form and age at first marriage: A comparative study in three counties in contemporary rural China.” Social Biology 52 (1-2): 18-46. (SSCI) (中文论文英文版) 16. Jin Xiaoyi, Li Shuzhuo, and Marcus Feldman. 2007. “Marriage Form and Son Preference in Rural China: An Investigation in Three Counties.” Rural Sociology 72 (4): 511-536. (SSCI) (中文论文英文版) 17. Du Haifeng, Marcus W. Feldman, Li Shuzhuo, and Jin Xiaoyi. 2007. “An algorithm for detecting community structure of social networks based on prior knowledge and modularity”。 Complexity 12(3):53-60. (SCI) 18. Wu Haixia, Marcus W. Feldman, Jin Xiaoyi and Li Shuzhuo. 2007. “Social network and son preference of rural-urban migrants in China: A case of Shenzhen”。 In Isabelle Attane et al. (eds.), Female Deficit in Asia: Trends and Perspectives. Pp. 229-245. 专着 1. 李树茁、靳小怡、费尔德曼、李南、朱楚珠着,《当代中国农村的招赘婚姻》,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2. 李树茁、杜海峰、杨续松、靳小怡、费尔德曼着,《中国农民工的社会支持和社会融合》,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3. 李树茁、伍海霞、韦艳、靳小怡、费尔德曼着,《中国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生育》,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国际会议宣读的英文论文 1) Li, Shuzhuo, Hu Ping, and Jing Xiaoyi. 2001.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demographic transition i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only children and the elderl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f Population and Social Problems in Transitional China, January 28 - February 2, Paris, France. 2) Li, Shuzhuo, Marcus Feldman, and Jin Xiaoyi. 2001. “Gender, marriage and family support for the elderly in rural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ealthy Aging Studies in China, October 25, Beijing, China. 3) Li, Shuzhuo, Jin Xiaoyi, and Marcus W. Feldman. 2002. “Gender, marriage, and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in rural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llocation of Social and Family Resources in Changing Societies, December 4-6, Taibei. 4) Jin, Xiaoyi, Li Shuzhuo, and Marcus W. Feldman. 2004. “Marriage form and age at first marriage in rural China: A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ree count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4 Annual Meeting of Populat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 April 1-3, Boston, USA. 5) Feldman, Marcus W., Shuzhuo Li, and Xiaoyi Jin. 2004. “Children, marriage form and family support for the elderly in contemporary rural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Chinese Healthy Aging and Socioeconomic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August 20-21, Duke University, USA. 6) Jin, Xiaoyi, Shuzhuo Li, and Marcus W. Feldman. 2006. “The effects of rural-urban migration on intergenerational financial transfer in China: A gender-based perspectiv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6 Annual Meeting of Populat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 March 30-April 1, Los Angeles, CA., USA. 7) Wu, Haixia, Shuzhuo Li and Xiaoyi Jin. 2006. “The evolution of son preference among rural-urban migrants in China: A research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theor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6 Annual Meeting of Populat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 March 30-April 1, Los Angeles, CA., USA. 8) Wei Yan and Xiaoyi Jin. 2009. Marriage Circle in Rural Area under Marriage Squeeze-- Expanding or Shrinking? Evidence from H County of Anhui Province in China. “Humanity,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Diversity”, The 16th Congress of IUAES, July 27-31, 2009, Kunming, China 9) Jin Xiaoyi and Lige Liu. 2009. Determinants of the Rural Men's Risk of First Marriage in China: From Perspective of Social Network. “Humanity,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Diversity”, The 16th Congress of IUAES, July 27-31, 2009, Kunming, China 在国外研究机构的英文工作论文 1) Jin Xiaoyi, Marcus Feldman, Li Shuzhuo, and Zhu Chuzhu. 2001. “A survey of marriage form and family support for the elderly in Songzi, China.” Morrion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Series 86, Stanford University. 2) Li Shuzhuo, Marcus Feldman, and Jin Xiaoyi. 2002. “Marriage form and duration of post-marital coresidence with parents in rural China: Evedence from Songzi.” Morrion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Series 87, Stanford University. 3) Li Shuzhuo, Marcus Feldman, and Jin Xiaoyi. 2002. “Sons and daughters: Marriage form and family division in rural China.” Morrion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Series 88, Stanford University. 4) Li Shuzhuo, Marcus Feldman, and Jin Xiaoyi. 2002. “Children, marriage and family support for the elderly in rural China.” Morrion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Series 89, Stanford University.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