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锦州地震台 |
释义 | 一、基本概况台站代码:21021 台站类别:省级地震台 隶属关系:辽宁省地震局 地理位置:辽宁省锦州市南山果树农场长岭沟14号( 邮编:121010) 二、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1.自然地理 锦州市位于辽宁省中部偏西,辽西走廊的东端,其南毗邻辽东湾。锦州市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以新立屯-黑山-北宁市-凌海市至沿海一线为界。其西北为低山丘陵地带,东南为平原洼地及海边滩涂地带。大体结构可分为“五山一水四分田”。医巫阎山主峰望海寺,海拔866.6m,为境内最高峰。境内河流不多,相对较大的有大凌河、小凌河、女儿河等。 2.气候特征 锦州市气候属温带季风型内陆性气候,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8℃~9℃之间,1月平均气温-8℃~-11℃,7月平均气温24℃~26℃,年平均降水量450~650mm,无霜期150~180天。 三、区域地震地质概况 锦州地震台位于华北地区的东北部,燕山沉褶带北镇古中凸起的西南部。 在锦州地震台周围40km2范围内,出露地层由老到新有:太古界建平群混合岩、混合岩化片麻岩、震旦系下统、石碳系下统、侏罗系下统、白垩系以及新生代第四系等。新生代以前的地层中发育不同时期的花岗岩、闪长岩等火山岩岩脉。 锦州台位于阴山—燕山东西向复杂构造与大兴安岭—太行山新华夏体系构造交接部位的东南侧。 东西向构造体系由古老的变质岩系组成呈东西向或近北东东向延展的背斜、向斜、单斜构造。台站以东的南山一带属该构造体系。 北东向构造体系由前寒武系古老变质岩受北东向构造变动控制而成,多为北东向褶曲和断裂。台站南部地区呈发育不全的北东向背斜,背斜轴部和南东翼发育一条与背斜走向平行的较大断裂带,从锦县石山、双羊起,经杏山、松山、锦西市高桥一直延伸到绥中县境内,长约160 km,宽5km~10 km,是台站附近的较大断裂。 北北东向构造体系由中生界地层组成背斜与向斜,两翼平行,呈北北东向展布。我台北部的锦州-义县盆地,由上侏罗统及下白垩统组成。盆地边缘平缓,倾角10°~20°,宽约15km~20km。盆地内发育北北东向锦-义冲断裂,为盆地与医巫闾山背斜的分界线。断裂由锦州市北部开始,穿过义县车坊、稍户营子、瓦子峪,而后折向北东,与义县冷家沟-阜新黑土沟断裂相接,这是台站附近又一条较大断裂。 锦州地区处于华北地震区,郯城-庐江地震带北段西侧和阴山-燕山地震亚区东部边缘,南部为三河-滦县地震带。华北地区地震对本区影响较大,唐山地震与本区的地震活动相关性也较强。 从有记载以来,锦州地区地震大部分都发生在闾山西侧大断裂东西两侧的义县和北宁境内,历史上曾发生过义县1698年的5级地震,1966年义县头道河子的4.6级、4.5级地震,还有义县白庙子等地4次3.0~3.9级地震。地震活动以小震为主,其空间分布比较集中。由于阴山东西向断裂通过本区与北北东向构造复合,地质构造复杂,锦州地区西、北部表现明显的网格状,义县一带的地震即受它的控制。北西向断裂,时代新,走向稳定,活动性强,大部分穿切了其他构造,对海城地震及其余震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海城地震对本区的影响稍强于唐山地震。 四、历史沿革 锦州地震台于1971年6月开始筹建,同月,辽宁省地震办公室选台小组来锦州选台、定点。经辽宁省地震办公室批准,在锦州市果树农场东王分场苗圃生产队建设锦州综合地震台。辽宁省地震办公室投资3万元人民币,锦州市投资5.8万元,征用土地2000m2。 1972年,由锦州第一建筑公司施工建设,1973年元月建成完工。其布局为:观测室、办公室等245 m2,车库、宿舍等98 m2,锅炉房36 m2,地下室25 m2,摆房、山洞18 m2(露天掘土进,被复回填),围墙180m。 1977年底,因为东王分场台址靠近铁路、公路,干扰严重,无法进行正常监测工作。加之电力不足、交通困难、通讯不便、场地环境不适合上新观测项目等原因,经辽宁省地震局和国家地震局批准,同意迁台。 1978年初,经锦州地震台和省地震局有关技术人员选点,决定在锦州市果树农场长岭沟生产队的长岭沟口处建台。同年,由锦州市计委下达迁台基建计划,总投资27.5万元。征地6000m2;1979年1月,由刘屯分场基建队施工建设,1979年底建成。其布局为:观测室、办公室等为599m2,围墙320m。并架设专用1万伏电力线路2.3km,修沙石公路1km,20对通讯线路1km。 在隶属关系上,从1971年8月至1972年10月,台站业务上归辽宁省地震办公室领导。行政属锦州市革委会计划组领导,党组织为计划组机关党支部一个党小组。 1972年底至1975年,业务归辽宁省地震办公室领导,行政属锦州市科委领导。党组织为科委机关党支部一个党小组。 1975年6月,根据辽宁省革委会(1975)41号文件精神,锦州市革委会决定锦州地震台为县团级单位,是市革委会主管锦州市地震工作的办事机构,归市革委会办事组领导,同年10月成立中共锦州市地震台机关党支部。受市革委会机关党委领导。1976年6月行政重新化归市科委领导。 1978年,根据辽宁省革委会(1978)129号文件精神锦州市革委会成立地震办公室,台、办分家,台归辽宁省地震局领导。 1980年,据辽宁省人民政府113号文件精神,行政仍归锦州市科委领导,党组织为锦州市人民政府机关党委的一个机关党支部。 1995年,锦州地震台归辽宁省地震局和锦州市地震局双重领导,以锦州市地震局为主。 五、台站工作及生活条件 锦州台现有的观测、办公房建筑面积为299m2。测震观测室面积为54 m2,前兆观测室面积为27m2。为保证仪器正常运行,1978年经锦州市革命委员会与锦州电业局批准建设了一条长1.7km的1万伏高压电力线路,配备30kV变压器一台。现在的供电线路为市电。台站供水为自备达标井,井深8.6m,用水泵抽取地下水,可以保证工作和生活用水。为保证通讯联络,于1979年3月,由锦州市邮电局从薛西至台站架设了一条20对专用电话线路,安装2台市内电话,目前,已改为程控电话。 锦州地震台距沈山公路1km,距火车站6km。近两年来,市内陆续有3条公交路线经过附近,交通比较便利。目前,全台职工均居住在市内,上下班自备交通工具。 台上设有厨房和活动室,供职工日常值班、生活需要。有一吨水暖锅炉,用于观测室、办公室、车库等取暖。 锦州台占地面积6900 m2,全台的房屋建筑面积2330.64 m2,围墙300m。共有平房9栋,均为砖混结构。从1978年开始筹建到1992年购置锦州农垦总公司盖在地震台院内北部1498.13 m2房产,总投资30万元,其中:国家局投资10万元,市投资20万元,原台址处理费2.5万元。 六、台站观测项目1972年5月安装金属水平摆倾斜仪,因覆盖层不够,达不到规范要求,1981年3月29日停记; 1972年6月安装电感地应力和钢弦地应力,1997年停测; 1973年3月在兴城县进行水氡观测,因观测水源不稳定,1975年1月停记; 1972年开始测震观测,1988年测震转交地方管理; 1980年9月安装电感地应力,1981年11月建恒温观测室,1997年停测; 1983年11月,台站开始地磁观测,1990年4月,由于省局对监测能力差,效益又不明显的观测项目调整,地磁停止观测。 1993年7月,TJ-1A型体积式钻孔应变仪开始正式观测并报送数据。 1995年1月,由锦州市炼油厂投资3.5万元建设CZB-1型竖直摆倾斜仪投入正式观测。 1997年6月,因电感地应力1号井(东王分场)、2号井元件漏电,经省局批准,停止观测。 2001年6月对TJ-1A型体积式钻孔应变仪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地面仪器由原来的TJ-1A型换为TJ-1C型,并增加了一台SQ型体应变辅助测量仪(包括气压、水位、室温)。配备UN-1C型数据采集器及相应的数据处理软件。 2005年,凌海县的沈家台地震观测点划归地震台,观测项目有水位、地热和测氡。 台站现有地形变2项、水位、地热和测氡5种观测项目,测震观测为市局项目,委托台站管理,2006年停记。测震为574型短周期地震仪记录,前兆观测有TJ-1C体积式钻孔应变仪、体应变辅助测量仪、CZB-1型竖直摆倾斜仪,水位为SW40仪器,地热为SZW-1仪器,水氡为F105K仪器。为了保证观测仪器的连续运转和室内的恒温,配有1kVA不间断UPS电源一台和2匹空调机一台。台站每天向中国地震局、省地震局报送观测资料;钻孔体积式钻孔应变仪和竖直摆倾斜仪的月报向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学科组、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所台管组和中国地震局地震分析预报中心数据组报送。 (一)地震观测1.观测简述 锦州市位于华北块断区北部的辽西块断隆起带上,北部为松辽断陷,东部为下辽河-辽东湾断陷。锦州地震台址位于其次一级构造,阜新-锦州凹陷和闾山隆起的交接部位-闾山隆起带一侧。地震台基岩为古老变质岩系的混合岩及混合花岗片麻岩。地壳厚度约33km。 锦州地震台于1971年8月建于果树农场东王分场,1972年9月,安装573型微震仪进行正式观测。1980年迁至果树农场长岭沟14号。摆房建筑面积44m2,总投资为5万元。1981年更换为574型微震仪进行正式观测,仪器放大倍数为6~8万倍。可以清楚地记录到ML≥0.5级地方震,150km~200km的ML≥1.5级地震,200km~350km,的ML≥2.5级地震及350km~500km的ML≥3.5级地震。1988年,省地震局调整观测项目,测震划归市地震局管理,由地震台代管。 观测环境主要受雷电和农工劳动干扰。 对时设备由“红灯”收音机和老式石英钟更换为BPM点频接收机和BSZ-2型石英钟,对时精度提高到毫秒。 2.观测资料 锦州地震台测震观测提供《锦州地震台地震观测报告》,资料产出的形式为每天两张熏烟记录图纸,每月打印一期地震观测报告,一式两份。一份通过邮寄和网上数传两种方式寄往辽宁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一份由台资料室存档。1971年~1986年1月图纸已寄往辽宁省地震局资料室,1986年2月至2001年图纸由台站资料室保存。两份资料全部归档。 观测质量评比结果
省级评比 全国评比 1994~1995 测震资料 第二名 1996 测震资料 第一名 1997~1998 测震资料 第二名 1999 测震资料 第三名 2001 测震资料 第一名 (二)形变观测1.观测简述(1) 一号井压磁应力(电感)观测。 一号井电感观测始于1971年锦州台建台伊始,正式观测日期为1972年6月。行政隶属锦州市南山果树农场东王分场。属第一代钻孔应力-应变仪器。 钻孔条件:钻孔编号1,孔径0m~17.26m、f 146mm下套管,17.26m~44.12m、f 110mm,以下工作段f 30mm,深度62.05m,套管深度17.26m。井孔距观测室26m。 观测情况:每天10时、14时观测两次,并将观测数据电话报给辽宁省地震局。 因井下元件漏电,1997年6月经省局监测处批准,停止观测。 (2) 二号井压磁应力(电感)观测。 二号井电感观测始于1980年11月。该井位于现在的锦州地震台院内。行政隶属锦州市南山果树农场长岭沟。属第一代钻孔应力-应变仪器。 钻孔条件:钻孔编号2,孔径0m~21.74m、f 150mm,下f 146mm套管,21.74m~66.50m为f 110mm,66.50m~67.10m为f 12mm,深度67.10m,套管深度21.74m,井孔距观测室12m。 观测情况:观测室内年温差小于6℃,日温差小于1.5℃。每天02h、06h、10h、14h、18h、22h观测,并将观测数据报送给辽宁省地震局和国家地震局台管组、数据组。 因井下元件漏电,1997年6月经省局监测预报处批准,停止观测。 (3) 三号井体积式钻孔应变观测。 三号井体应变建设始于1991年。1991年5月26日,在锦州地震台观测室南面的空地上开始钻井,同年10月9日竣工。1991年12月末开始将仪器传感器下井,同时安装地面仪器并试记。1993年6月通过省局专家组的验收,并于1993年7月1日正式观测。属第二代钻孔应力-应变仪器。该项目由辽宁省地震局和锦州市人民政府地震办公室共同投资,省地震局5.8万元,市地震办1.5万元,共7.3万元。 观测室位于整个办公用房的中偏东部,面积26m2。房屋为砖混结构,顶棚与墙裙镶以华丽板,地面为地板。窗户为双层铝合金推拉窗,内设空调一台。温度、湿度均能满足规定要求。 钻孔条件:钻孔编号3,该井0m~12.4m下护壁管,外径219mm,12.4m~52.47m为裸井150mm。 数字化改造前,资料由PC-1500机产出,每天输出24小时整点值数据,并绘出整点值曲线。同时配有CE-515P绘图机,根据每分钟采样值绘出分钟值曲线。最后将数据存储于磁带上。 数字化改造后,每天通过数据采集器将分钟值、整点值数据存储于计算机的硬盘上,再经过综合地震前兆数据处理软件转换成应变量后,将数据通过Internet网用FTP传送给省局以及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台管组。 (4) 四号井竖直摆倾斜仪观测。 四号井于1991年12月开始钻进,1992年1月完工。1992年8月20日至21日完成仪器下井及安装工作,进入试观测。1993年11月11日,为井下仪器重新定向,进入试运行。1994年12月8日通过省局专家组验收,1995年1月1日起正式观测。该项目共投资陆万五仟元,其中国家、省地震局投资3万元,锦州炼油厂投资3.5万元。 观测室与体应变观测室共用,观测条件均能满足规定要求。 钻孔条件:钻孔编号4,该井14.76m以上用Ф159套管封闭,以下至41.76m处为裸孔Ф130,再下有2m长,Ф90的沉砂孔,与上段呈锥形连接。 观测情况:每天定时整点量读记录图纸,并将量图数据输入形变台站数据处理软件的数据库内。通过计算,将量图值转换成倾斜量,并将数据通过Internet网用FTP发送给省局。最后将数据存于计算机的硬盘或备份软盘上。 2.台址条件 锦州台位于阴山-燕山东西向复杂构造体系与大兴安岭、太行山新华夏体系构造交接部位,女儿河断裂与锦州-义县冲断裂在台站附近通过。岩性为前震旦系混合花岗片麻岩,厚度49.75m,完整坚硬。附近无明显干扰源。 锦州台距渤海约30km,距铁路约6km,距公路远于500m,距女儿河1km,台站周围多为果树、农田,西有几户民宅,观测条件较好。 锦州台现有形变观测项目为体积式钻孔应变仪和竖直摆倾斜仪观测。 二号孔安装CD-2型精密电感电桥观测,为非专用仪器,仪器灵敏度10μH,供桥电压为64V、76V、48V、24V;分别对应一号元件N20°E、二号元件N65°E、三号元件N70°W、 四号元件N25°W观测。探头掩埋深度66.50m~61.70m。 三号孔安装了TJ-1A型钻孔应变仪,为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研制。仪器观测精度高于1×10-9,灵敏度(1-1.5)×10-9,能清晰记录到应变固体潮、震前应变阶以及地震波形。2001年6月,更换为TJ-1C型体积式钻孔应变仪,并实施了数字化改造。数采仪器为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研制的UN-1C型数据采集器。 四号孔安装了河南省地震局研制的竖直摆倾斜仪,该仪器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适应性强等特点,分辨力可达万分之一秒,能很好地记录到地球固体潮汐以及地震波形。2000年12月,仪器井下探头漏水,于2001年8月21日更换了新探头和地面主控制仪器。 3.观测资料观测质量评比结果
省级评比 全国评比 1994~2001 TJ-1A型体应变观测 优秀 1996 TJ-1A型体应变观测 1997 TJ-1A型体应变观测 1999 TJ-1A型体应变观测 2000 TJ-1A型体应变观测 2001 TJ-1A型体应变观测 1999 CZB-1型钻孔竖直摆 第三名 2001 CZB-1型钻孔竖直摆 第一名 1990~1997 压磁应力(电感) 优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