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侧犯 |
释义 | 词牌概述侧犯,词牌名。陈旸《乐书》云:“唐自天后末年,剑气入浑脱,始为犯声。明皇时,乐人孙处秀善吹笛,好作犯声。时人以为新意而效之,因有犯调。”姜夔词注云:“唐人乐书以宫犯羽者为侧犯。”此调创自周邦彦,调名或本于此。 此调有不同诸格体,俱为双调。在此只列一体。前、后片各九句,共七十七字。前片第二、三、四、六、七、九句和后片第二、三、五、七、九句押韵,均用仄声韵。 什么是犯调?唐宋燕乐在音乐上出现犯调现象,即一支乐曲中犯入他调,为串调或转调。凡乐曲之犯必须宫调之住字——结音相同。南宋词人兼音乐家姜夔自度曲《凄凉犯》词序云:“凡曲言犯者,谓以宫犯商、商犯宫之类。如道调宫‘上’字住,双调亦‘上’字住。所住字同,故道调曲中犯双调,或于双调中犯道调。其他准此。唐人乐书云:犯有正旁、偏、侧。宫犯宫为正,宫犯商为旁,宫犯角为偏,宫犯羽为侧。此说非也。十二宫所住字各不同,不容相犯。十二宫特可犯商、角、羽耳。”周词为此调正体,南宋袁去华词同,其词云:“篆消余馥,烛堆残蜡房栊晓。寒峭。看杏脸羞红、尚娇小。游蜂静院落,绿水摇池沼。闲绕。翠树底,揞颐听啼鸟。 愁风怕雨,弹指春光了。音信杳。最堪恨,归雁过多少。困倚孤眠,昼长人悄。睡起依然,窗残照。”此调前段有两字句,常出现顿挫,调势平缓,宜于写景与叙事。 词牌格律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仄仄平平。 厶厶‘,,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厶厶厶仄仄,平平仄平仄。 厶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厶厶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典范之作侧犯 宋·周邦彦 暮霞霁雨,小莲出水红妆靓。 风定,看步袜江妃照明镜。 飞萤度暗草,秉烛游花径。 人静,携艳质、追凉就槐影。 金环皓腕,雪藕清泉莹。 谁念省,满身香、犹是旧荀令。 见说胡姬,酒垆寂静。 烟锁漠漠,藻池苔井。 【注释】 ①红妆靓:谓荷花的红色很好看。 ②步袜江妃照明镜: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洛神比荷花。 ③秉烛游:《古诗十九首》:“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至此句人始出,以后人与花打并作一处说,人亦花,花亦人也。 ④追凉:乘凉。 ⑤“金环皓腕”二句:曹植《美女篇》:“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雪藕: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两二首》:“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雪,洗涤也。 ⑥谁念省:谁还记得。 ⑦“满身香”句:荀令,荀令君,即荀彧,仕魏至中书令。《太平御览》卷一百三引习凿齿《襄阳记》:刘季和曰“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 ⑧“见说胡姬”句:辛延年《羽林郎》:“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胡姬,胡女之通称也。 ⑨漠漠:密布貌。日“烟锁漠漠?,是说封锁了旧时的记忆。 ⑩藻池苔井:长满水藻和苔藓的池井。 【讲解】 宋哲宗元枯八年至绍圣三年(1093-1096年),清真知溧水(今江苏省溧水县)。清真是时,飘零不偶,少年锐气,消磨殆尽,此词即作于这个时候。上阕写夏夜游荷池,下阕抒忆旧之情。上片开首两句直接点明时间在薄暮雨霁,有余霞,有傍晚的余晖,则可见荷花映水。以红妆喻荷花,更显荷花别样红。“步袜”见于曹植《洛神赋》形容洛水女神所用之语:“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荷花映于池水,如洛神美貌照明镜。荷花购口洛神之来,似见思念中的女子亦如洛神之来,亦花亦人,则花似人,人似花也。“飞萤度暗草,秉烛游花径”写独游也。而“携艳质”一句,写槐影之下的小憩,有荷香相伴。则似与下阕“苟令之香”隐隐相接。下阕“金环皓腕,雪藕清泉莹”是回忆当年曾在汴京所见的美女以及曾经的生活。“谁念省。满身香,犹是旧荀令。”三句则是表明作者的一种心态,没有谁再会想起自己了,纵使自己一如从前,但是昔日的故人早已把自己忘记了。“见说胡姬,酒垆寂静。”昨日门前的车水马龙已不复存在了,只剩下一片空阔和寂寞。“烟锁漠漠,藻池苔井。”用平白朴实的言语描写这一番破落冷清的景象,更使人心生感慨和悲戚之情。此处用语含蓄而愈显凝重,飘零在外,苦不堪言,而且这种苦并非人人都能理解或能感知到的,写明亦无益,不如自己慢慢融解吧。此词读来真是让人心酸到底。 作品清赏侧犯 宋· 姜夔 恨春易去,甚春却向扬州住。 微雨,正茧栗梢头弄诗句。 红桥二十四,总是行云处。 无语,渐半脱宫衣笑相顾。 金壶细叶,千朵围歌舞。 谁念我、鬓成丝,来此共尊俎。 后日西园,绿阴无数。 寂寞刘郎,自修花谱。 这首词作于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姜夔已年近五十,应是第二次游扬州。时值暮春,芍药花开满全城,丝竹歌舞不断,置身其中,诗人顿生感慨。词劈头便日“恨春易去”。其实如此写来,也是为了反衬扬州春色之独特与绮丽。“甚春”,即“是春”。春末时节,许多地方已是百花飞逝。可扬州却春意正浓,似乎格外受到春天的眷顾,流连驻足,迟迟不肯离去。隐隐淡淡的伤春与突如其来的惊喜,情感上顿生起伏。此刻正当江南梅雨时节,淅淅沥沥的细雨让扬州的景色笼罩在迷离朦胧的雨雾之中。而含苞欲放、意态娇羞的芍药,带雨凌风,更是令诗人诗兴大发,几经酝酿、琢磨,遂咸锦绣辞章。“茧栗”本指初生牛犊之嫩角,如茧如栗(见《礼记·王制》),姜夔用以形容花之蓓蕾鲜丽娇嫩。其实,姜夔还意在暗喻即将“出场”的美人们,与“红桥二十四”巧妙过渡。李斗《扬州画舫录》云:“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二十四桥为扬州古桥,传说桥边芍药弥望,风光旖旎,曾吸引二十四位仙女于桥上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有佳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然而沈括另有说法,《梦溪笔谈》卷三注日:扬州有名之桥有二十四座,至北宋仅存七座。事实上,古桥史实争议的结果,无非为扬州平添几许神秘与意趣,使扬州的春色更加撩人,芍药愈显多姿。而二十四桥则成为美人如云、花开似锦、鼓乐齐天的温柔繁华之地,令人神往,也令诗人们牵念,以至于古人写扬州则必咏二十四桥。结尾处姜夔将笔触指向盛开的芍药,或日二十四桥的美人们。“无语,渐半脱宫衣笑相顾”可解作描写芍药,以美人喻花,或日以花拟美人,有双关之妙。光彩照人、风情万种的娇娃歌女与婀娜多姿、半卷半舒的芍药花朵交相辉映,脉脉含情,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如半脱宫衣的皇家仕女,纵是无语,已让人顿时沉醉。倏然销魂。下阕落笔处继续展示芍药的形态美,与上阕照应。“金壶细叶”言红花需得绿叶衬,在芍药花叶的掩映下,春雨滋润过的花朵更显丰硕肥大,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泛出耀眼的金光。在繁花似锦的芍药花丛中,歌妓舞女们舒展身姿、翩翩起舞。诗人的情怀总是敏感而细腻的,如此良辰美景,风物佳人,歌舞享乐,让诗人于陶醉沉迷之间顿生迟暮之感,长叹一声:“谁念我、鬓成丝,来此共尊俎。”这是一种透彻骨髓的孤寂与伤感。末句“后日西园,绿阴无数。寂寞刘郎,自修花谱”,意日待到春尽夏来,西园绿肥红瘦、花叶枯萎之时,我愿意如刘郎一样默默无闻地为芍药编修花谱。虽鬓生华发,但惜花之情不改,言辞间自是无奈和怅惘,却又暗藏对自然的热爱、人生的关切。“刘郎”,指刘敛,《宋史·艺文志》载,刘敛的著述中有《芍药谱》一卷,惜已亡佚不传。姜夔精通音律,作琴曲《古怨》,据说还著有《琴瑟考古图》,自比为刘敛并不为过。黄庭坚有诗句“红药梢头初茧栗,扬州风物鬓成丝”(《广陵早春》),正是姜夔这首《侧犯》所表达的主题——上阕写芍药“茧栗梢头”,下阕写诗人“两鬓成丝”。山谷以诗言志,姜夔以词遣怀。此外,姜夔还有一首题写扬州的名篇《扬州慢》,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时姜夔恰二十许,正风华正茂,第一次游扬州。然而所到之处,目睹的却是金人铁蹄蹂躏之后的满目疮痍和萧条冷落。末句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表达的是对山河破碎的深沉悲愤。这首《侧犯》则以裱丽华美的语言描摹扬州之春色,由风物到风情,再以明丽婉转的辞句抒写心境情怀,由花及人。前后两首词对照细读,更有意味,也更能解得词人的内心世界。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评日:“姜尧章词,清虚骚雅,每于伊郁中饶蕴藉,清真之劲敌,南宋一大家也。”言之甚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