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金嵌松石珊瑚坛城
释义

作品介绍

清代金嵌松石珊瑚坛城,十七世纪西藏作品。此件坛城,高9.3厘米,长16.7厘米,宽13.5厘米,连盖座全高25.1厘米。顶面以分层分形、切割整齐、色泽均匀的松绿石组成,中央是象征宇宙中心的须弥山,四方以抽象符号象征四大部洲,周围再绕以一圈浑圆硕大的珊瑚串;金属镀金的周壁,以锤鍱技巧形成细腻的浮雕,卷枝番莲纹上涌立各样佛家珍宝,边缘再以多种金属细工烘托,如圆的金珠焊连成串、细扁金丝缠成细密的卷草纹等。全器无论金属工的繁密或珊瑚、松绿石的质材,均属上乘之作。随附着此件坛城的尚有一条白色织着暗花梵字的丝质长哈达,代表致赠者对受礼者的贺意与敬意。此物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目前盛装此坛城的是只乾隆年制的精工皮盒,盒盖内贴着一片白绫,绫上以满、汉、蒙、藏四体字纪录着一段重要的史事,即此坛城乃是顺治九年(1652)时,由达赖五世从西藏经西宁、内蒙携至中土,当年供于西黄寺中。

相关历史

清代初期几位皇帝深谙统御之法,所以他们会运用宗教的力量怀柔其它民族。以藏传佛教而言,十七世纪前已是藏人共尊的信仰,且正传播于蒙古部族间。清廷遂推波助澜,在十七世纪后让藏佛成为藏、蒙、满族最普遍的宗教信仰,以维系彼此间的和谐。此件坛城在这段宗教与政治互动中,便具有明显的指标意义:一方面,清廷获得藏佛达赖喇嘛的福佑,确定彼此的友好关系,连带得到蒙族的向心力。另一方面,达赖喇嘛将黄教推向东方并普及化,且得到大清的认定,稳固了他在西藏政教的地位。

清廷对蒙藏进贡的资格,有严格限制。前藏的达赖喇嘛与后藏的班禅额尔德尼,来年流遣人入贡;察木多地方(昌都)的帕克巴拉胡土克图,四年一贡;其它特定阶级的人员亦可附随入贡。年贡之外,每逢庆典,西藏宗教领袖们还有所谓“丹舒克”(原是长寿永生、久住世间的吉祥语,引申为庆贺礼)的贡献。而顺治九年与乾隆四十五年,达赖五世(1617年至1682年)与班禅六世(1738年至1780年)亲自抵达京师,带来更丰硕的献礼,部分甚或是古老的圣物。展品中尚有多件出自章嘉胡土克图,他是青海、内蒙古的宗教领袖,历辈均与清室亲近。其中三世章嘉胡土克图(1716年至1786年)是清高宗在西藏事务方面的老师,参与各种寺庙修建、佛经翻译、佛像制作、仪轨诠释等事宜,在政治折冲方面也颇有贡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9: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