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草枕子
释义

枕草子

《枕草子》(まくらのそうし), 日本平安时代的散文集。 十一世纪初完成。作者清少纳言,平安时代有名的才女,家学渊源,深通和歌又熟谙汉学。据跋文称,作品以“春是破晓时分为最好”起始,跋文终结,长短不一,共有三百余段。全文大体可分为三种形式的段落。一是类聚形式的段落,通过长期、细致和深入地观察和思考,将彼此相关、相悖的事物加以分类,然后围绕某一主题,加以引伸;二是随笔形式的段落,内容不仅涉及山川草木、人物活动,还有京都的特定的自然环境在一年四季之中的变化,抒发胸臆,缀成感想;三是日记回忆形式的段落,片断性地记录了清少纳言自己出仕于中宫定子时的宫中见闻,也可说成是宫仕日记。主要是作者的亲身体验,但也不乏当时流传的故事和戏剧性场面,描写手法诙谐幽默。其中文译本以周作人的译本流传最广、评价最高。

【作者身世】

《枕草子》的作者清少纳言大致生于九六六年,父亲清原元辅是著名歌人,也是《后撰集》编撰者之一。十六七岁时,清少纳言与橘则光结婚,生下一男子后,就离婚了。九九三年开始,入宫成为一条天皇皇后定子的家庭教师之一。皇后过世後,才又同年龄差距如同父女的藤原栋世再婚。晚年似乎过著僻静的隐居生活。

【书名的由来】

书名的由来,清少纳言自己在後记有说明。据说,定子的哥哥伊周於某天送了上等纸给皇上与定子。皇上命人书写《史记》,而定子则同作者商讨这些纸的用途。清少纳言俏皮地说:「既然皇上是『史记』,我们就来个『枕头』吧。」

为什么「史记」与「枕头」有关?这有众多说法,但普遍说法是「史记」发音是「siki」,与鞋底的「底」同音,所以清少纳言才机灵地说出「枕头」。皇后听毕,极为赞赏作者的幽默感,便将所有纸都赏给清少纳言。

【成书的曲折】

皇后定子的父亲是关白藤原道隆,九九五年过世后,本来预定让弟弟右大臣道兼继任,没想到道兼於就任後一周便骤亡,政权移转到道兼弟弟道长手中。道隆、道兼、道长均是藤原兼家的儿子,而藤原兼家正是《蜻蛉日记》作者的丈夫。道长上任後,因女儿彰子还年幼,无法送进宫当皇上姬妾,于是便以种种阴谋加害皇后一家人。凑巧清少纳言的姐姐是《蜻蛉日记》作者的嫂子,与藤原家算是远亲,基於这层关系,加上其他女官的妒羡,宫内谣传清少纳言与道长有染,她只得暂且辞职回到娘家。就是在这段时期,作者利用定子赏赐的纸,写下《枕草子》初稿。

其后,定子再三要求作者回宫继续辅助自己,清少纳言才再度回宫,也持续书写《枕草子》。一○○○年冬天,定子生下第三子后,撒手尘寰。清少纳言二度辞职,回家写下有关定子的回忆。

读过《蜻蛉日记》与《枕草子》的人,应该不难发现,同样站在女人立场写身边琐事,前者是「一连串的不幸」,后者则是「一连串的幸福」。以旁观者的立场来分析的话,藤原道纲之母的处境比清少纳言幸福多了,却身在福中不知福。而清少纳言则非常乐观,宛如向日葵,只朝阳光方向抬头,散播灿烂笑容。

【文学风格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清少纳言不同于当时王朝贵族们沉湎于欣赏飞花落叶的感伤情调里,而是在描写自然景物和动植物时,采取积极的态度,赞赏纤细的、动态而和谐的美,企求清新明亮的世界。所表现出的一种“をかし(明快)”之美,与当时王朝审美意识的主流,“もののあわれ(物之哀)”的审美思响并驾齐驱,代表了日本平安朝另一种审美趋向,开创了新的美学范畴。所以此作品被称作“阳性”、“青春”而又“富于高度理智”的文学。与《源氏物语》一起被誉为古典文学史上的双璧,也是当今文学史上随笔文学的代表之作。清新明快,形式多样、行文自由的写作风格对后来的散文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其中“春天是破晓时分最好的”、“秋天是傍晚最好”,成为千古绝唱。

此作品深受汉文学的影响。其中引用的汉文典籍有《白氏文集》、《史记》等多种。但作者摒弃单纯的景物描写方法,巧妙地利用白诗,实现人物和景色的移位,表达自己期望达到的效果。如面对齐信的“阑省花时锦帐下”的发问,清少纳言根据白居易“庐山雨夜草庵中”的诗句,随机应变地回答道:“谁来拜访草庵呢”。最突出的要数第二百八十二段,在一次大雪过后,定子问左右侍从,“‘箱炉峰的雪’响如何”?清少纳言随即将帘子高高卷起,请中宫凭栏远眺。左右盛赞清少纳言的博学敏睿,定子也深深地为之感动。原来这是白居易诗《箱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之三》中“遗爱寺钟倚枕听,箱炉峰雪拨帘看”的诗句。无疑清少纳言熟读白诗,并且融会贯通了。

【精彩片段摘抄】

四时的情趣

春天是破晓的时候最好。渐渐发白的山顶,有点亮了起来,紫色的云彩微细地飘横在那里,这是很有意思的。

夏天是夜里最好。有月亮的时候,不必说了,就是暗夜里,许多萤火虫到处飞着,或只有一两个发出微光点点,也是很有趣味的。飞着流萤的夜晚连下雨也有意思。

秋天是傍晚最好。夕阳辉煌地照着,到了很接近了山边的时候,乌鸦都要归巢去了,三四只一起,两三只一起急匆匆地飞去,这也是很有意思的。而且更有大雁排成行列飞去,随后越看去变得越小了,也真是有趣。到了日没以后,风的声响以及虫类的鸣声,不消说也都是特别有意思的。

冬天是早晨最好。在下了雪的时候可以不必说了,有时只是雪白地下了霜,或者就是没有霜雪但也觉得很冷的天气,赶快生起火来,拿了炭到处分送,很有点冬天的模样。但是到了中午暖了起来,寒气减退了,所有地炉以及火盆里的火,都因为没有人管了,以至容易变成白色的灰,这是不大好看的。

清少纳言

(约965-?)

日本平安朝中期女作家。

清是她的姓,少纳言是她在宫中的职称。 生于世代文官家庭。能读汉书。从她的作品推测,约生于965年。991年进宫任皇后的女官。1000年皇后死后,清少纳言离开宫廷,作了前摄津守藤原栋世的后妻。晚年落发为尼。她的随笔作品《枕草子》执笔于在宫中供职的时候,成书于离开宫廷之后。作品记叙她在宫廷里的所见所闻,内容分为3部分:

①描写四季、山川、鱼、鸟等自然景象与动物;

②叙述在宫廷的见闻和皇后定子一族的荣衰;

③抒发作者对人生和现实的感慨。

作者出身于中层贵族,这部作品虽然反映了社会等级之间的不平等和对时代的忧虑,但是着力渲染的还是对皇后定子的赞美,对日本贵族社会的肯定。在《枕草子》之前,日本已经出现了物语文学和日记文学,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她的随笔为日本散文文学奠定了基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少纳言虽生于名门之家,秉有皇族之血统,但毕竟官小位微,史书中没有记载她的空间,只好含糊些说她大约生于公元966年,卒于1025年。原姓清原,因而姓氏用一清字。也许族宗曾有任“少纳言”(五品官)的,便取而为名。这是她进宫供职时起的名字。当时有这么个风气,不独有偶。名著《源氏物语》之作者紫式部,其名“式部”,大约也是因父亲在式部省任官,她才起了这个名字的。这两位被赞为日本文学史上双璧的耀眼明星,都将真实姓名与生卒年月付与浩渺烟云了。

清少纳言十六岁与橘则光结婚。后离异,约以兄妹相称。993年(二十八岁)入宫,在小她十岁的一条天皇之皇后藤原定子的身边做侍女。当时,恰逢日本皇家外戚专政的所谓“摄关政治”与平安朝贵族文化之鼎盛时期。清氏目睹了并周旋于朝廷生活之辉煌与阴暗。曾几何时,中宫定子一家败于宗族权势角斗,清氏也随着中宫的不幸而置身于恐怖的凄风苦雨之中。中宫于公元1000年十二月告辞人间。清氏1001年出宫还家,结束了不到十年短暂的女官生涯。其后,曾再嫁,再离。晚景孤独,生计维艰;削发为尼,不知所终。一代才女寂寂焉星光隐没。

清少纳言是日本第四十代天皇——天武天皇的第十代子孙。其曾祖父清原深养父是著名歌人,作品流传于世。其父清原元辅曾是肥后与周防国的国守,更是吟坛之著名歌人,三十六歌仙之一;参加过敕撰《后撰和歌集》之编纂工作,选入自己的和歌一百零六首。清少纳言本身自幼酷爱和汉诗文,尤其受白乐天诗歌之影响颇深,功底也厚,文笔盈溢着灵性与飘逸。

说来也奇:清少纳言是日本散文随笔之鼻祖,而与她同时代、同龄人、同是稀世才女、同为后宫女官的《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是日本小说创作之先驱。她们的不同,仅在于少纳言侍候的是家运如同秋风败叶的皇后藤原定子;而紫式部侍候的是夺权恰似春风得意的皇后的堂妹藤原彰子。少纳言身处逆境,却凭着纤细、敏锐、独特的瞬间直感写自然与人间的惬意与欢快,风光无限;而紫式部身处顺境,却挖掘王朝的腐朽,靠深思与妙笔写历史的可悲、哀怜,一派苍凉。一位感官赋予美丑;一位情思寓于褒贬。二人互不交往,各事其主;处境敌对,却都无“既生清(紫),又何生紫(清)”之怨。一生都有家庭不幸,晚景都很凄凉,都逃不脱女人、女作家、女才子的坎坷命运,直落得生卒不可考……但日本文学史的源头,却永远闪烁着双璧的耀眼星光,足以让千年后的赞叹者舒眉了。

关于《枕草子》

通常,“枕”,是随记、随收、随阅等意。而“草子”,通“草纸”,是小册子、随想录、杂记之类。总之,如同作者所云:记的是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不重结构章法,敞开心灵,直抒胸臆。

《枕草子》共三百二十四段。忽天忽地,或短或长;有感则发,惟美是求。大体说:一类是集纳:对自然之美丑、人间像之善恶、集纳归类,随感式地即兴观照;二是日记类:真实地记录所见所闻;三是随感,回忆录片断。不过,传来传去,这三类都已混在一起,甚至散乱。

——摘自《枕草子》 于雷译本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