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金花娘娘 |
释义 | 百科名片传说中的仙姑。亦称又称金花夫人、金花圣母、送子娘娘等。 中 文 名 金花 职 业 送子、送雨等 别 名 国 籍 出生日期 金花简介金花,姓金,讳花。生于兰州井儿街,父亲金应龙(祖籍榆中金家崖),母亲为方氏。 历史记载《广东新语》曰:“广州多有金花 夫人祠,夫人字金花,少为女巫,不嫁,善能调媚鬼神。其后溺毙湖中,数 日不坏,有异香,既有一黄沉女像容颜绝类夫人者浮出,人以为仙,取祀之。 因名其地曰仙湖。祈子往往有验。妇女有谣:祈子金花,多得白花,三年两朵, 离离成果”。 《粤小记》曰:“金花者,神之讳也,本巫女,五月观竞渡,溺于湖,尸旁有香木偶皖 肖神像,因祀之。或曰:神(金花娘娘)本处女,有巡按夫人分娩,数日不 下,几殆;梦神告曰:“请金花女至,则产矣!密访得知。甫至署,夫人果诞 子。由此无敢婚神者。神羞之,遂投湖死。粤人塑像以祀。神姓金,名花, 当时呼为‘金花小娘’。以其令佑人生子,不当在处女之列,故称夫人云。” 《重修皋兰县志》曰:金花仙姑降生于兰州井儿街。其父金应龙,祖籍苑川河畔的榆中县金家崖村,后在井儿街教场关租地耕田,遂移居。“其母方氏,为上界仙普玉女降凡,夜梦吞日月,金光闪耀,遂身怀有孕,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农历七月初七晚,临盆作草,降生一女,取名金花,又名天姑,为观音菩萨降世救民”。 《皋兰县志》遗碑记述:金花3岁时,即端庄聪慧,不荤不帛,尽显仙风秀骨。4岁始捻麻纺线,孝敬父母,好读经文。年将及笄,父母将金花许配兰州南山大马莲滩王家庄华岭子村庶民王尕福子,后人称尕福爷,金花执意不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金花刚满17岁。六礼既成,迎亲到期。金花心愿已定,于当夜亥时,一手拿火棍,一手拿麻线,将线头系在灶龛,便飞身出门,离家西去。金花出兰州西稍门,去下西园与舅舅道别,便直上晏家坪稍事休息。后途经摸石湾、泉神庙,在神树岘稍歇。次日晨,父母不见女儿踪影,心慌意乱,便四处觅寻。其母追至晏家坪,不见金花身影,心中茫然,骂声“小冤家”,便从原路返回(晏家坪原名“冤家坪”,源于此,后改名“晏家坪”)。后见金花所纺麻线垂空,下系灶间,即着其兄天元依线追寻。当金花行至大岭山今永靖县神树岘时,被哥哥追至,劝妹一同归家。此时金花对哥哥直言:“妹妹乃慈航分形,光分南海,肩负普渡众生脱苦海之重任。如今功果圆满,已成正果,此行此别,不能后退半步。”哥哥虽不相信妹妹的话,但又无可奈何,只好用试探的口气说:“你若真的成仙,可与我当面显个灵验。”金花遂将手拿火棍插于道旁巨石之上,只见火棍瞬间生枝吐叶,变为一棵枝繁叶茂的青松。哥哥目瞪口呆,惊奇不知所措,知道一时难以携妹回家,只好忍痛长叹而归。兄妹分手,金花继续西行。又经蒲家沟、小干沟梁、格水岭、歇马殿、黑山顶,直达浪头山。 神话传说兰州版据史书记载,明代以前,关山就是千峰吐秀,林木蔽天,凤翥龙蟠,风光旖旎的仙境宝地。历史不但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的名章绝句,还留下了许多美妙的传说,有镌陕甘总督福康安祈雨灵验,奏明圣上乾隆皇帝敕封“神泉”为“广润侯”的碑志,有英国传教士在光绪年间修建的避暑别墅,有外国人在此取走“金马驹”的洞穴凿印,其中“金花仙姑”植火棍于石,瞬间绿枝生叶的“火棍松”至今还枝繁叶茂,至于有关“金花娘娘”的故事,更是流传至今,千古不衰。 相传,500多年前,兰州井儿街有个金家,金家有个姑娘名叫金花。 金花长得好,做得一手好茶饭、针线活。由此十里八乡说媒求亲的一个连着一个,金花爹凭着媒婆婆三寸巧舌,轻易地应允了金花的亲事,把她许给了一个人家。 聪明能干的金花,不盼富贵一世福,但愿夫妻恩爱长。可是,父母之命不能抗,媒妁之言不能违,眼看迎亲的日子将临近,金花心里不安。 这一天,趁爹娘出了门,金花站在房门口,手里拿着绕在烧火棍上的麻线疙瘩,牙一咬,心一横,抬脚出家,不问路,糊里糊涂就往乡下奔。由于走得急,那一疙瘩麻线绳还拿在手上,一边走,一边撒,弯弯曲曲一溜一串,她一点都不知道。 金花姑娘顾不得腰疼腿酸,浑身淌汗,一会儿走,一会儿跑,也不知道走了多少路,她实在太累了,瘫坐在一块青石板上,喘着气才发觉自己手里攥着烧火棍,绕在烧火棍上的麻线绳,一溜一串,从山道绕上山弯,线儿完了。 金花出走以后,她妈进了门,发现女儿不见了,伤心落泪。金花哥忙去找,他低头一看,麻线头儿拴在门扣上,麻线绳儿曲曲弯弯无尽头,他高兴地说:“这麻线绳绳无有头,妹妹走到哪,这线绳绳撒到哪,我踩着麻线绳儿去找她。” 哥哥出了门,跟着麻线绳,麻线出城他出城,麻线上山他上山,也不知他跑了多少路程,麻线绳儿断了头,抬头一看,妹妹端溜溜地坐在乱石滩里,两眼望着山尖尖。这就是关山有名的传说之一,青冈古树———金花仙姑的“捻线杆”。 烧火棍戳通了青石板 金花的哥哥一心想把妹妹拉回家。而金花姑娘却怎么都不回去。 他放心不下,动手拉她。就在这时金花姑娘站起身,嘴里说着“不回,不回,”,手里举起烧火棍,狠劲在那青石板上戳下去。说来真是奇怪,烧火棍戳通了天衣无缝的光溜溜的青石板,直插在山坡上面,而且那松木烧火棍,眨眼间,上面长出了嫩枝,嫩枝上面生出了松针。 金花的哥哥惊奇地看着这棵烧火棍变成的松树,知道一时三刻难以劝妹妹回家,他愣愣地在青石板前面站了好一会儿,最终长叹一声,怀着又疼爱又难舍的心情,转身回了家。 从此以后,这个乱石滩,就叫作松树岘,松树岘里至今长着这一棵大松树,它仍然枝繁叶茂地长在青石板上,只是合抱不住的树身,把青石板裂开了一条缝。 泪滴成泉 金花的哥哥走了以后,金花起身往山上走去,上了一条大山,晴空万里,她站在山梁上,遥望着烟云中的家乡,突然思念起亲人来,禁不住心里一酸,眼泪簌簌滚落在地上,眼泪落下去的地方,霎时变成了一眼清泉,泉汪水清,像放了蜜一样甜。 以后,人们把这眼泉叫吧咪山池,那泉水清澈见底,四季不干。过去,每逢庄稼遭旱,人们还到这里来取水哩,说取了水回去,天上就能落下雨来。 而金花姑娘的哥哥,慌慌张张跑回家,见了爹妈如此这般一说,爹妈怨他不该在深山野岭丢下妹妹,只身返回。哥哥后悔莫及,又顺着麻线绳追了上来。他跑到松树岘,只见青石板上的松树长成一旗杆高,叶儿如伞,却不见妹妹的面,他又爬上吧咪山,只见一眼清泉,潺潺流淌,还是不见妹妹的面,他爬上山尖,只见山峦起伏,松林茂密,哪里还有他的妹妹?他跑前跑后地呼唤,也没有看见妹妹的面,以后人们三番五次在山上寻,去沟里找,也没见金花姑娘的影子。 不知过了多久。一年,这一带遭了旱灾,庄稼地里颗粒无收。可是,奇怪的是,这吧咪山上上下下却长满了吧咪———野生米谷,百姓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收割,度过了灾荒,人们说,这是好心的金花姑娘遍撒籽种,长起的米谷。 从此以后,每逢天灾,这吧咪山上的野生粮食长得格外好,因此,这一带的人把这座山叫“吧咪宝山”。 广州版1、金花是一位女巫,端午节观看龙舟竞赛时不慎溺毙后被人们尊为神仙,求子灵验。 2、洪武七年(公 元 1374 年),广州巡按的夫人临盆难产,更换了多名接生婆均未能生产,巡按 大人手足无措,累极小憩,梦见一老翁“请金花姑娘来,可保母子平安”。巡按 大人立即派人在广州城内四处查寻,共寻得名金花的民间女子十余人,逐一唤 到后堂,最后一位年芳十四的姑娘,刚进入后堂,巡按夫人即平安产下一男 婴。巡按大喜,认为金花是仙女下凡,口呼金花娘娘救其夫人于危难,对金 花叩谢。这事很快就传遍广州城,许多妇女临产都来找金花祈求庇佑,保生 贵子。但不幸的事也发生了,大家把金花当成“活菩萨”后,竟无人敢与她 成亲。随着年岁渐长,金花姑娘变得终日郁郁不乐,最后竟投湖自尽,死后 尸体浮出,多日不腐,且发出异香,埋葬后不久,湖中又浮出一个沉香木小像, 相貌酷似金花,广州当地居民将其迎接回来,建祠祀奉,尊之为“金花保子 惠福夫人”。该湖称为仙湖,其庙为金花庙,并将金花的生日农历四月十七日 定为金花诞。民间还有一些传说,比如说金花姑娘是一位有钱人家的侍女, 主人家生了一个儿子,特别爱哭,但只要金花姑娘抱抱,小孩马上就不哭了, 特别好带,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好多人家的孩子都来找金花姑娘抱抱,慢 慢的金花姑娘就成为专门关爱妇女儿童的神仙了。 民间信仰兰州金花仙姑成仙后,当地百姓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建庙供奉。初时修建池庙一间,绘画金花菩萨神帧一幅。到了清乾隆八年(1743年),建了吧咪山池庙金花菩萨大殿三间,泥塑神像供信众敬奉。很快,因其灵感四方,便由起初的方神转而成为吧咪山方圆百里内信奉者共同尊崇的神灵,吧咪山也随之成为道教圣地,历代有所兴建。 嘉庆末道光初年重修,同治初年兵燹动乱中焚毁一空。清光绪五年(1879年),绅士曹炯应城乡民众心愿:“因金花仙姑祈雨辄应,功德于民,具呈报恳请总督奏禀光绪皇帝旨饬礼部,准加封号,列入祀典。”光绪七年(1881年)农历正月十九钦定后,陕甘总督左宗棠准旨敕建灵感神祠,并自捐俸银500两,募集白银5000两,在同治二年焚毁废墟上重建池庙及大殿,左宗棠亲笔书写“敕建灵感神祠”铜匾一块。民国时期,吧咪山池庙曾经五六次扩建,皆毁于1958年。“现有建筑都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再建的。 吧咪山建庙伊始,仅限于吧咪山周围村民的朝山敬香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花仙姑的影响面扩大,周围朝山敬奉者越来越多,加之当时政府的申报、嘉奖,每年农历三月三举行金花仙姑庆祝西王母圣诞的祈祷活动,四月八举行纪念金花仙姑升仙日庙会,七月七举行纪念金花仙姑诞辰等民间庙会蔚为风气。 以上庙会都是在吧咪山进行,也有数十庙一起进行的,那就是大型祈雨水会。 “兰州一代地处西北黄土高原腹地,气候干旱,雨量稀少。民间祈雨,由来已久。“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祈雨源于集体的原始信仰和原始习俗。” 历传吧咪山金花仙姑祈雨灵验,周边永靖二十四庙、临洮十八庙、兰州大马莲滩六庙的信众,为求得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常来吧咪山求雨取水,通称“水会”。由于各地水会的形式不同,各赋其名。永靖二十四庙俗称“玉女神会”,临洮十八庙通称“龙华海会”,兰州大马莲滩称为“旱水会”。 “玉女神会”的水会队伍从农历四月初八一早出发,沿固定路线到吧咪山池庙的“神池”取水。“神池”,也叫“水晶宫”。据传,仙姑羽化成仙时,“双足踏破水晶宫,五龙捧圣百脉通”,池深五尺许,水从两石窝渗出。池旁还有一棵神奇的百年古松,叫“线杆松”,相传因金花仙姑捻线的线杆而得名。念金花仙姑宝诰,行一系列叩拜程序,然后,把总将神水瓶用红线红布包扎,倒立神池取水。取到水后,周行二十四庙,最后还于池庙。 “龙华海会”由十八庙联合举行,一般是在后山“玉女神会”结束将神水送回金花仙姑神池之后,“龙华海会”人员于农历四月十六晚间再到吧咪山取“神水”。 起初祈雨,尚无戒律,衣食同常,荤素不忌。每次只派两位普通信士,一人怀抱取水宝瓶,一人手捧尕福爷牌位,徒步前往吧咪山,求水祈雨。据说,有一年祈雨,取水者因为求见金花仙姑心切,未经值班童子禀报,便急匆匆闯入金花仙姑内殿,叩拜请安。此时,金花仙姑正在莲台上梳妆,意外一惊,匆忙间不慎将抿头水撩进宝瓶,竟导致一场洪水漫淹的重大灾难。自此以后,才订立“旱水会”的神规戒律。 最艰难的祈雨活动,当数清康熙年间兰州大马莲滩神会求雨,因其艰辛难耐,信众称为“苦水”,亦称“旱水”。“旱水会”的艰难之处在于取水队伍要“锣三声,鼓三声,三步一小拜,七步一大拜”地到达吧咪山池庙。民国时当地诗人蒋步颖曾写有两首《悲乡人行香求雨》诗:“头圈杨柳手捧香,后先奔走意仓皇。最怜阛阓小儿女,不识不织喜欲狂。 ”“烧尽信香磕尽头,钟鼓惨切使人愁。崇朝不睹山川郊,六事桑麻孰与谋。” “数百年间,在天灾频发之时,政府通过提倡仪式性的祈雨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怨。 广州长洲岛上的金花古庙建于清代中期,该庙二进为金花殿,专门供奉金花 娘娘,两侧有十二奶娘(又称“十二婆祖”、“十二延女”)附祀,分别是:栽 花夫人杜氏、送花夫人蒋氏、保胎夫人陈氏、濑花夫人林氏、养育夫人邓氏、 保痘夫人胡氏、梳洗夫人张氏、教食夫人刘氏、教饮夫人梁氏、教行夫人黄 氏、腰抱夫人万氏、大笑姑婆祝氏(古时,“花”者,指胎儿、婴儿也,“白 花”指男孩,“红花”指女孩)。据说在金花庙里求子非常灵验,求子者在每一位奶娘前插一炷香,直到手里的香插完,如果最后一炷香轮到的那位奶娘手里抱着孩子,就预兆得子,便用红绳系住,这个孩子就会托身为自己的孩 子;如果这位奶娘手里是空的,就无需再求,等来年继续拜金花求子。 民间奉祀金花娘娘最隆重的日子是农历四月十七日“金花诞”。旧时诞日, 四乡信徒,必到庙中祭拜。从清晨开始,各乡狮子队接踵而来,争先恐后涌 入庙中,善男信女,轮流跪拜。要求生男育女者,祈求生育平安者,最为虔 诚。庙堂中挂个大灯笼,四周悬挂者红白两色彩带或花朵,供求子者采摘。 求男摘白花,求女摘红花。人们一边参拜,一边祈祷,口中念叨:“祈子金花, 多得白花,三年两朵,离离成果。”群众在金花庙前开坛打醮,演戏酬神,还 有八音歌台、画舫船歌。庙前陈列盆景、书画、古董等,更有来自四面八方 的养鸟爱好者带着漂亮的笼子、出色的鸟雀到此斗唱,还有灯饰展示,名曰 “唱灯花”。妇女组织“金花会”,集资庆祝,到期备办祭品,请戏班,唱八 音,非常热闹。 奇闻轶事托梦左宗棠光绪初年(1875年),左宗棠领兵入疆,同入侵的沙俄交战。一天,左公在伊犁被敌围困,军情十分危急。左公彻夜难眠,忽伏案入睡,朦胧中见一仙人,秀眉粉黛,飘然案前,正色严词地说:马上突围,可转败为胜,否则将全军覆没。并说:我是兰州西南百里处的女神,等你凯旋回兰,我将以三天的清风细雨迎接你。左公正要问话,这女子已飘然而去。左公猛醒,知是一梦,回想梦中所见,深感奇异。回味梦中所言,不无道理。左公忖道:如果女菩萨真的有灵,我凯旋回兰后一定给你修庙塑金身。结果,左公突围成功,将侵犯者赶出国门。左公率军回兰州,果然清风细雨三天。左公在兰向同僚谈及梦中之事,得知兰州西南百里处吧咪山确有一位金花仙姑女神,左公慨然曰:真神也。于是,亲出俸银五百两,当即派人重修金花仙姑庙宇,绘塑神像并奏请光绪皇帝敕封,四时祀祭。左宗棠在离甘回京前夕,亲笔题写了 “灵感神祠”铜制匾额,送至金花仙姑庙悬于神殿。 “总统菩萨”民国初年,张广建驻甘时,连年大旱。城乡绅民呈请省府迎请吧咪宝山金花仙姑到兰州祈雨。张广建持疑,并对绅民说:迎请金花仙姑祈雨,如三天内降下好雨,我将仙姑请到辕上隆重报答;如果三天内无雨,我就将仙姑金身扔入黄河。城乡绅民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从吧咪山将金花仙姑请到兰州,供奉于兰州井儿街行宫(不存)设坛祈雨。在祈雨的头两天,烈日炎炎,晴空万里,信众个个心急如焚。第三天限期已到,时至中午,天空仍不见一丝云彩,人们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眼巴巴望着碧空发呆。就在人们紧张祈盼之时,东方升起一片浓云,渐渐向天空漫延,霎时,浓云覆盖兰州上空,细雨沥沥,越下越大。兰州民众冒雨奔向井儿街金花仙姑行宫,敬香叩拜,感谢金花仙姑灵感。前往朝拜者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这时,张广建总督也派自己的轿夫赶来,请金花仙姑的神轿到辕上接受隆重报答。神轿抬至辕门,张广建带文武官员出辕门迎接,但八抬神轿却不进辕门。有绅老提醒总督:金花仙姑显灵降雨,你曾有言在先,要按功将金花仙姑的神位提升。张广建会意,便脱口而出:那就称“总统菩萨”吧。话音刚落,金花仙姑的神轿款款进了辕门。后来,这件事在省城兰州及各地广为流传,金花仙姑的尊号也因此改称“灵感金花仙姑总统带雨菩萨慈悲普济元君”。 金花宝珠民国35年(1946年)夏天,兰州附近百里内久旱不雨,百姓呈请省府,要求迎请吧咪宝山金花仙姑到兰州祈雨抗旱。时任甘肃省政府主席兼驻甘绥靖主任的朱绍良、侯任省政府主席顾正伦允准,并亲率省府官员到小西湖迎接。神奇的是,金花仙姑的神轿刚到兰州小西湖,天上就星星点点下起了小雨。仙姑神轿在雨中徐行,雨越来越大,直到神轿抵达井儿街行宫,大雨倾盆。连续下了三天三夜,兰州一带的旱象完全解除。官民同庆,都深感仙姑灵感,拯救了万民。为感谢金花仙姑,朱绍良夫人献出了一颗珍藏多年的宝珠,亲手戴于金花仙姑颈项。顾正伦夫人用黄金制做了一朵金花,亲手系于仙姑胸前。 信仰传承农耕文明时期,因为黄河水车,兰州接济了周围很多逃荒者。在皋兰什川一带,人们称汲灌能力较强的水车为“金花水车”。 “连自己人世命运都主宰不了的金花,其事迹本身并不伟大。”张北辰说,烧火棍插石板上长成茂密的松树,传说中这样的意象表现了金花不回家的决绝态度,金花最后以生命为代价做出了彻底反抗,精神的崇高性使其实现了人性与神性的对接,“本质上是个悲剧”。 出生在当地,出身卑微,作为大众中的普通一员,金花与民众首先没有身份上的距离。当时,媒妁之言是大多数人都无法违抗的宿命,神话色彩的民间故事寄托了当时女性的期望和叛逆。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改变生存处境,要面对各种束缚和障碍,在现实中一次次受挫之后,人们容易心生怀疑并寄托于超自然的力量。 “金花离家出走时一路留下的剪不断、理还乱的麻线,是寻找的线索,也代表了金花对人世的牵挂。”杨立民说,金花除了感恩于家庭和当地乡亲,还包括当初许配之家。据传,金花仙姑成仙后,为报答原许配王姓婆家诸亲的敬慕之情,曾许下神愿,说天行有道,风雨无常,以后若遇大旱之灾,就去找她取水求雨。 解放前每年农历五月,兰州信众都会去吧咪山将金花仙姑神像请到井儿街“回娘家”。那时,天经常会下雨,有人说是金花仙姑的思家之泪。张北辰说,在此层面上,金花仙姑是“雨神”,表达了民众极度渴盼风调雨顺的物质诉求。 2008年以来,每逢重阳节,杨生剑都会在吧咪山举行与朝山敬香相关的登山节。他说,活动虽然赔了很多钱,但还会办下去,“这是一件善事”。2009年,杨生剑策划录制了《吧咪山神韵》的宣传光盘,他正在积极宣传金花仙姑的传说和吧咪山风景。 1994年,旧城改造,原先坐落于城关区井儿街的金花仙姑殿便迁建到了五泉山公园东侧的红泥沟志公观处,现在,井儿街的金花庙原址已成了医院。 除此以外,金花仙姑的庙宇和传说分散在兰州市柳沟大坪、寺儿沟、梁家湾、青石咀、新城、河湾、段家滩、钟家河、五泉山、桃园,临夏县赵关、大庙山、辛傅、大河、泉眼、贾家原,临夏市金花占坛,东乡县河滩金花坛,永靖县砂子沟、龙汇山、陈家沟、雾宿沟、下铨、三原、新原、陈家、上古、太极川等地区。 相关影视资料《金花娘娘和关山的传说》,傩戏,兰州西固陈坪农民艺术团(2010.4.8) 《祈雨歌》,傩舞,兰州西固陈坪农民艺术团 《永靖文史资料选辑》,图书,永靖县文史委员会(2010) 《吧咪山神韵》,光盘,杨生剑(2009)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