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节瓜白粉病 |
释义 | 症状节瓜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蔓,果实受害少。初发病时菌丝体生于叶 的两面和叶柄上,先产生白色近圆形星状小粉斑,向四周扩展后形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严重时布满整个叶面,秋季,白色霉斑因菌丝老熟,逐渐变成灰色,病叶黄枯,有的病部长出成堆的黄褐色小粒点,后变黑,即病菌闭囊壳。 病原Erysiphe cucurbitacearum Zheng & Chen称葫芦科白粉菌和Sphaerotheca cucurbitae (Jacz.)Z.Y.Zhao称瓜类单囊壳,均属子囊菌门真菌。E.cucurbitacearum菌丝体生于叶两面,现不定形污白色粉斑片,后相互融合;分生孢子桶柱形或近柱形,大小17.8~27.9×12.2~15.2微米;子囊果主要生在叶背,扁球形,聚生,暗褐色,直径85~137微米,多为95~122微米,壁细胞呈不规则多角形,直径6.3~20.3微米,具17~56根附属丝,一般不分枝,少数呈不规则分枝1次或1~2次,弯曲,长45~250微米,个别达315微米,长为子囊果直径的0.5~2倍,粗细不均,有的上部细下部稍宽,宽3.0~10.2微米,多为5.1~7.6微米,壁薄,平滑,具隔膜0~6个,褐色,中部向上渐淡;子囊5—13个,多为7~11个,长卵至矩圆形或卵形至椭圆形或其它不规则形,具柄或短柄,个别近无柄,大小48.3~68.6×25.4~35.6微米;子囊孢子2个,卵形,带黄色,大小18.8~22.9×12.5~15.2微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白粉病菌可在月季花或大棚及温室的瓜类作物或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田间再侵染主要是发病后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由于此菌繁殖速度很快,易导致流行。 白粉病在10-25℃均可发生,能否流行,取决于湿度和寄主的长势。低湿可萌发,高湿萌发率明显提高。因此,雨后干燥,或少雨但田间湿度大,白粉病流行速度加快。较高的湿度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入。高温干燥有利于分生孢子繁殖和病情扩展,尤其当高温干旱与高湿条件交替出现,又有大量白粉菌及感病的寄主此病即流行。白粉病的分生孢子在45%左右的低湿度下也能充分发芽,反之在叶面结露持续时间长的情况下,病菌生长发育反而受到抑制。 防治方法从选用抗病品种和喷药切断病菌来源两方面入手。 (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广优1号、灰斗等早中熟节瓜品种或广优2号、冠星2号、七星仔等中早熟品种。 (2)发病初期喷洒农抗120或武夷菌素水剂100~15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除防治白粉病外,还可兼治炭疽病、灰霉病、黑星病等。也可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2000倍液或、60%防霉宝2号1000倍液、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6%乐必耕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5%三泰隆可湿性粉剂2000倍粉、 30%白粉松乳油20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选用40%福星乳油8000倍液,隔20天左右1次,防治1次后,再改用常用杀菌剂。 (3)棚室保护地栽培节瓜、的也可用5%百菌清粉尘剂,每667平方米1kg。采果前7天停止用药。技术要点是早预防、午前防和喷周到及大水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