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教养的本原
释义

图书信息

书 名: 教养的本原

作 者:李景林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2月

ISBN: 9787303105809

开本: 16开

定价: 38.00 元

内容简介

《教养的本原:哲学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论》内容简介:人们常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何谓中国文化之“源”?外国人一谈到中国,很自然地会想到Confucius(孔子)和Confucian(儒家)。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以儒家为主流。从这个角度看,孔孟的思想系统可以说代表了这个“源”,至少可以说是这个“源”之一。

一个文化传统,它的“源”和“流”是连为一体的。但是,切断这个“源”和“流”,把“传统”与“现代”对峙起来,却是中国近代尤其是五四以来的文化思潮中一个占主导倾向的观念。学者谈中西文化,往往把它等同于古今问题,以西方代表“现代”,而以中国文化代表“传统”。不过,人们也总会想到现代与传统的联系,但只是否定意义上的联系:从民初的反复辟伴之以反孔教,到“文革”中“批林”要挂上“批孔”,这个思路一直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在这个观念下,“传统”当然地被看作阻碍现代化的包袱。所以,一方面便要“破字当头”,“与传统观念彻底决裂”;另一方面,则要奉行“拿来主义”。显然,“科学(技术)无国界”,“拿来”较易;文化的观念却只能“植入”和“嫁接”,而不能现成拿来。植入和嫁接便要有“土壤”,有生命之“根”。没有它,拿来的东西也将枯萎、变质。

作者简介

李景林,1954年11月生,河南省南阳市人。哲学学士、硕士,历史学博士。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学习,1985年硕士毕业后留系任教,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曾任吉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2001年7月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任教。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辅仁国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北京市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道家哲学、中国文化。著作有《教养的本原》《教化的哲学》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图书目录

绪论 儒家心性之学与中国文化的精神

上篇 由“神"性回向人性——孔子的性与天道思想

第一章 “晚而喜易”与孔子“性与天道”观念的发展

第二章 以义利辨天命——孔子对天命的人文解释

第三章 性与天道的形上学

一、性相近,习相远

二、《易传》中的孔子天道思想

三、《易传》中的孔子性命思想

第四章 人与仁道

一、仁与忠恕在孔子思想系统中的地位

二、文质

三、忠恕

四、“克已复礼为仁”

第五章 心知论

中篇 由性道一体到即情显性——孔子至孟子心性观念的发展

第六章 曾子传道与思孟学派

一、关于曾子传道的问题

二、关于思孟学派的问题

第七章 《大学》以修身为本的心物关系论

一、大学之道在先秦儒家中的地位

二、本末——三纲八目之内在逻辑关系

三、心物关系之实质——以情应物

四、“明明德”释义

第八章 子思的方法论与性命思想

一、中和

二、诚

三、《中庸》首章三命题释义

第九章 帛书《五行》篇之“贵心”论

一、“贵心”说的提出

二、天德论

三、心、气论

下篇 内在超越价值形态之证立——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第十章 由性、命分合规定性之内涵及性善之义

一、从“口之于味”章谈起

二、从孟子与告子人性之辩看孟子论“性”之结构和特征

三、复由性、命分合看性之整体内涵

第十一章 即情显性——心对性的实证

一、性以情显

二、以情显性之当下自然义

三、道德责任:“心法”之本——“求放心”与恶之来源

第十二章 志与气——身心关系论

一、气与才

二、养气与知言

第十三章 尽心、知性、知天——人的自由与超越

一、“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

二、心、性关系

三、天人关系

结语

附录 儒家心性思想溯源

附录一:三代宗教观念之特征及其对儒家心性之学的影响

附录二:殷周至春秋天人关系观念之演进初论

附录三:中道——“周文”所显现的上古伦理精神

主要参考书目

再版后记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