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江西三山学派
释义

亦称“江右三山”

江西亦出现三大学派,又称为“江右三山”,即宁都易堂九子、南丰程山学派、星子髻山七隐,以“经济”、“理学”、“气节”“有声于天下”。

宁都易堂九子

易堂九子中魏禧、魏际瑞、魏礼三兄弟又被称为“三魏”,他们又是“易堂九子”的核心。以魏禧的成就最大,他是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著有《魏叔子文集》,代表作为《大铁椎传》。

易堂九子为“宁都三魏”(魏禧与兄魏际瑞、弟魏礼)、李腾蚊(宁

都人)、彭士望(南昌人)、邱维屏(宁都人)、林时益(南昌人)、彭望(宁都人)、曾灿(宁都人),均为清初善诗文者。

易堂九子是宁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个文学社团,他们在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惜的是现在的宁都年青人知道“易堂九子”的并不多,宁都现在也没有专门的纪念馆之类的场所来让人们了解他们,

南丰程山学派

说南丰程山学派得从谢文洊的经历讲起。

谢文洊(1615-1681)

字秋水,号约斋、号程山。世人称“程山先生”。江西南丰人。清初著名理学家。补诸生。 生当明季,少年时,在舅父家得朱熹晚年时论著,爱不释手,细读精研,对他后来治学影响甚大。21岁时,其父谢天锡在广昌县香山筑舍,命谢文洊与兄弟在此读书,研习应举学业。崇祯十二年(1639),他应乡举未中,遂厌薄举业,渐生出世之志。十七年,明朝灭亡,他毅然尽弃举业,入香山学禅。29岁时,研读了陆九渊《象山集》,始志于儒。复读王畿《龙溪集》与王守仁《王文公集》,遂与友研讨良知之学,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前后皆备于今”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清顺治六年(1649),在新城(今黎川)神童峰大兴讲会,与人辩论中受讲友王圣瑞影响,读罗钦顺《困知记》后,转崇程朱之学,乃专心研习。39岁时在南丰县城西建“程山学舍”,设“尊雒堂”,李萼林、邵睿明等亦讲学其中,后皆折节称弟子。时称“程山学派”,被誉为“江西理学之宗”。与髻山宋之盛、翠微峰魏禧等聚论甚密,并称“江西三山”。

程山七子

谢文洊与同邑邵睿明、李萼林、傅与、甘京、黄熙、曾曰都讲学其中,世称“程山七子”。

谢文洊的理学,魏禧的经术文章,宋之盛的气节被推为清初“江西三山学派”之祖。

星子髻山七隐

明末遗老宋之盛不愿仕清,归隐山中,与同乡吴一圣、余晫、查世球、查辙、夏伟及门人周祥发共同讲学,世称“髻山七隐”。

宋之盛的家乡在星子,崇祯已卯(1639年)考取举人,但不久明朝就灭亡了。他是个封建正统文人,对王阳明理学很有研究,去粗取精,时有新解,一时接受不了清廷统治,所以干脆遁隐起来,一心致力于程朱理学的阐释与宣扬,特别是在晚年专攻程颐主敬说,持敬谨严。他的老乡吴一圣当过白鹿洞主,查辙通晓天文、律历、勾股、医术,夏伟刊刻过《白鹿洞书院志》,都与宋明理学颇有渊源关系,亦有研究。共同的爱好和志趣将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聚集髻山,讲学不辍,互相切磋,体学精勤,培植起了很大的名声。

“髻山七隐”中名气最大,成果最丰者当属宋之盛。他“以明道为宗,以识仁为要”,形成一定理论见解,被学者称为“髻山先生”,与南丰人、讲学程山的理学继承人谢文洊相交甚契,并有时名。宋之盛在康熙戊申(1668年)五月去世后,谢文洊还专门到髻山,搜辑其遗稿,以存后世,但遗憾的是仅留存了《髻山文钞》二卷,无法一窥宋之盛学术之全貌和真髓。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