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曹绍夔捉怪 |
释义 | 选自曹绍夔(kuí)捉“怪”选自《国史异纂》 原文洛阳有僧,房中有磬,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磬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云,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挫磬数处,其响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磬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译文唐朝时,洛阳有座寺庙.屋里有个铜磬,每天时常发出声音.和尚认为声响是妖怪.,老和尚吓得生病了.寻求有法术的人使用上百种(许多)的方法来禁止磬鸣响,最终也不能使(它)停止。曹绍夔与和尚很友好,来看望他的病况,老和尚就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正好那个时候前殿的斋钟响了,磬也跟着自鸣。曹绍夔笑着对和尚说:"明天你请我喝酒,我帮你捉妖." 和尚不相信他,但仍希望他的方法有效,准备了丰盛的酒菜。曹公毫不客气,把好酒好菜吃光. 酒足饭饱之后,从袖中抽出一把锉刀, 把磬锉了几下,磬果然不再自鸣了。和尚问其道理,曹绍夔说:“此磬和前殿斋钟的音调相同,发生了共鸣。”和尚很高兴,他的病也好了。 [注释]1、磬:一种打击乐器,和尚用来作佛事 2、术士:有法术的人 3、斋钟:寺庙里开饭的钟 4、律合:指频率相同 5、馔:菜肴 6、辄:经常; 总是 7、绝:停止 [道理] 不要疑神疑鬼,只要明白了其中道理就没有什么解释不了的。 文言知识说“彼”。“彼”有两个含义:一、指“那”、“那个”。上文“击彼此应”,意为敲击那个,这个就呼应。成语“此起彼伏”,意为这里起来,那边下去。二、指“他”、“他们”。成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意为了解他们(对方)也了解自己,那么一百次战斗也不会有危险。又,“纵彼不言,吾不愧于心乎”,意为纵然他和降雨云(他们)不批评,我在心里能不感到惭愧吗?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已 ::停止。②。善:友好 ③俄: 一会儿④ 作::发出 。⑤盛馔 ::丰盛的食物。 ⑥冀 : 希望。 ⑦具: 准备。 ⑧讫 :完毕。 2、翻译:①僧俱以告 僧人就把事情全告诉了他。 ②当为除之 就帮你除掉妖怪。 ③僧苦问其所以 僧人苦苦地追问其中的原因。 文化常识对“对子”。对“对子”是古代启蒙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黑”对“白”,“天”与“地”。“白萝卜”对“紫葡萄”,其中“白”与“紫”均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而“萝卜”与“葡萄”又都是连绵词,所以这样对是合格的。若将“紫茶壶”对“白萝卜”就不行,因为一则“茶壶”不是连绵词,二则“茶壶”不能吃。对好“对子”,有利于日后作诗填词中运用对偶句。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对偶句写得极好。对“对子”现在还有用,如写春联、鉴赏楹联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